“影子银行”兑付危机

时间:2022-06-28 02:18:46

“影子银行”兑付危机

进入2013年,快速发展的信托业已经坐到了集中兑付的“火山口”,“影子银行”的风险凸显,但片面加强管制恐非有效解决方案

这是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展恒理财2013年年会现场的一幕,“毕竟抵押物是房子,而房价是不会跌的。”一位信托公司总经理被投资人拉住,问到底哪种信托产品更加稳妥,如是回答。这家第三方公司提供多种投资咨询服务,被关注最多的“红人”当属信托,但暗藏风险性最大的恐怕也是信托。

作为“影子银行”中的生力军。进入2013年,快速发展的信托业已经坐到了集中兑付的“火山口”。七万亿的资产管理规模,有3万亿在今年将面临兑付。尽管市场中不时传出关于信托产品信用风险的讨论,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款信托产品到期不能还本付息。这就让信托在投资者眼里几乎成为一种保本保收益的“高息固定存款”。

一味追捧的背后是行业风险的不断累积。如长城人寿副总裁刘生月所说,“事实证明,没有那种低风险高收益的投资品长期大量存在于市场中。”

高利贷银行

房地产信托是信托行业爆发性增长的一个缩影。从2011年开始信贷持续紧缩,尤其房地产行业面临调控,融资渠道受阻,房地产企业纷纷绕道信托筹集资金。

由于地产行业对资金的饥渴和较高毛利,使得房地产信托回报率普遍高于其他信托产品。中信证券在集合信托产品跟踪报告中指出,在2012年11月成立的产品中,房地产信托平均收益率为10%,居市场前列。而在更早期间,中融信托旗下的一款房地产股权投资类产品更是给出过令人咋舌的17%预期收益率。在这种情况下,房地产企业通过信托融资成本高昂,一些中小房地产企业甚至付出超过20%的利率。信托无疑成为影子银行体系中的“高利贷银行”。

2011至2012年是房地产信托集中成立的阶段,以近一年来信托平均期限范围1.5?2年估算,2013年地产信托面临着集中兑付的压力。根据中金公司报告,2013年预计到期房地产信托规模为2,816亿元,本息合计总还款额约为3,100亿元,与2012年相比增加了近1/4。

但这并不能抑制房地产信托发行的热情。在今年1月份的第二个星期,新成立信托计划88只,其中房地产信托产品数量居首,与此伴随的是关于房地产信托的风险事件不断暴露。

1月8日,山东齐鲁瑞丰拍卖有限公司对中信信托一款信托计划的抵押资产进行首次拍卖,惨遭流拍。

同一天,中泰信托有限责任公司与高远控股有限公司在上海对簿公堂。

不过信托业人士对这类项目的处置并不太担心,因为一般情况下房地产信托的抵押物都是打折估算,只要当初估值没有问题,市场流动性可以保证的话,资产都是安全的。这种安心之中甚至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就是地方政府兜底的隐性担保。有做了鄂尔多斯房地产信托产品的经理说:“楼房烂尾了也不可怕,那地底下全都是煤。”

覆巢之下无完卵

在展恒理财的年会上,某信托公司总经理在讲解信托产品风控问题的时候,明确表示,“虽然监管层明确下文禁止地方政府为信托产品进行担保,但信托公司在发产品时还是会看当地政府的信用和担保意愿,是有隐性担保的。”

与地方政府信用捆绑在一起的还有政府平台融资类的信托产品——信政合作。

在地方政府银行信贷收紧、发债监管严格的背景下,借道信托融资成为大势所趋,近一年来发展迅猛。用益信托网数据显示,2012年基础产业领域成立987款信托产品,募集资金2,163.75亿元,占总成立规模的28.79%,超过当年房地产信托募集规模,占据各类业务榜首。

这类业务中的风险主要为利率错配。信政合作信托的融资成本一般在10%以上,而平台类公司从事基建项目,资产回报率通常较低,不会超过5%。长期利用信托资金使得平台类公司信用风险升高,并进一步抬升信用利差。

信托的风险就像雪球一样在不断滚动累积,却没有释放。一旦资产扩张慢于资产恶化的速度,就会爆发信用危机,而政府如果进行“清理整顿”,抽走部分资金,也会使资金链断裂,引起系统性风险。信托现在的资产管理规模已达7万亿,在这样巨大的规模下是否还能保持高速增长市场人士普遍怀疑。

有专家表示,像信托这样的影子银行体系,把大的风险扔给政府、国家,享受着隐性担保的补贴,赚着高风险收益的钱。中金公司则认为,这一体系主要带来四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风险缺乏有效监管;其次造成了无风险利率定价错误;再次是政府部门参与到“影子银行”体系中,对私人部门资金造成挤压;最后造成信贷量、M2等货币数量指标意义下降。

正如某业内人士说:“信托最大的风险为系统性风险,所谓覆巢之下无完卵。”

“影子”扩张背后政策沃土

那么我国的影子银行体系为何会出现爆发性增长呢?

很多研究人员都将其归结为货币政策的紧缩。由于宏观政策的影响,表内偏紧,表外偏松,造成了影子银行规模的迅速扩张。

目前,国内银行放贷的渠道卡得很死,一方面使银行揽存动力较强,导致社会利率水平抬升;另一方面,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及受调控行业难以通过正常的银行信贷获得资金,只能依靠非贷款渠道解决资金需求。去年的社会投资额中大约60%是企业自筹,来自非贷款渠道。今年预期投资还要维持高速增长,所以影子银行扩张速度仍然会保持在高位。

以房地产为例,房地产开发项目贷款受到限制后,房地产公司纷纷转向信托融资;房地产信托被叫停后,又转向资产管理化基金筹资。监管与被监管之间就是一场猫捉老鼠的游戏,结果是推高了整个社会的融资成本,降低了资本效率。

有专家认为,中国的风险是经济不增长,应当承认实体经济对流动性的需求的合理性,通过表内信贷去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是最好的方式。所以,对影子银行过快增长,应当疏堵并重,加强对其监管的同时,放松表内信贷的管制。

我国的影子银行体系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影子银行并不完全一样,国外影子银行是围绕资产证券化产生的,而我国影子银行主要表现为银行资产的表外化和影子机构的信贷功能。同时,我国的影子银行体系并非没有监管,只是受监管的程度有所不同。如针对民间金融系统,浙江省出台了民间的金融改革方案,提出了对民间借贷的一系列规范;对银行表外业务,银监会也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是,在加强监管;典当行是商务部在监管,担保公司则是由各地金融办管……

因此,如果我们因为风险而对影子银行进行无谓的严厉管制,恐怕只会导致更加难以预测的结果。相反,应当承认影子银行对经济的支持和贡献,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有效引导。

上一篇:企业暴富人群论 下一篇:盼盼食品渠道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