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主问题”设计 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时间:2022-06-28 01:07:45

优化“主问题”设计 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阅读教学是基于文本解读,并以问题为中心的师生、生本多边活动。语文学科知识点烦琐、庞杂,阅读教学常常存在知识点“沙化”、教学重点不突出、课堂教学松散、课堂效率低下等问题。为避免教学中出现静止、孤立、细碎、浅滥的现象,阅读教学需要有牵一发而动全“篇”、指向与渗透课堂教学的“合力”。余映潮老师认为:“‘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立意高远的有质量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和黏合剂,在教学中显现着‘以一当十’的力量。”因此,优化课堂“主问题”设计,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和可靠保证。

相较于课堂教学中的“一般问题”,“主问题”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

1.结构的统摄性。“主问题”立足教学“主要”目标的达成,重在课堂教学的宏观掌控。它是根据教学的主干内容,设计一个或几个需要学习探究的“主问题”,让学生围绕“主问题”展开各种学习活动。不同于传统语文阅读教学字、词、句、篇面面俱到、枝蔓丛生的局面,对于简化教学头绪、提高教学效率有重要作用。

2.问题的包蕴性。好的“主问题”对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有着内在的牵引力,是经过高度概括、提炼的,能引动整体性阅读的教学问题。它能够很好地涵盖阅读教学能力点,并带动和促进主要教学目标的达成。

3.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教学中的一切问题都应基于学生的知能实际,着眼于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造力的培养。“主问题”教学重在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整体品读和把握,将课堂教学引向以学生课堂思维为主的整体性阅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4.教师的主导性。“主问题”是以教师为“主导”的预设教学策略。它能较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从而杜绝新课程“新八股”的教学模式,规避教师的“不作为”,切实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主问题”设计是着眼于整体性阅读教学,旨在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性和教师主导性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问题。它需要教师作精心的设计,这样才能能迅速提挈全篇的学习,引发学生的思考、讨论、领悟、探究。

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必须遵循以下几点基本原则。

1.突出教学重点。教师在确定每一篇课文及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要明确其中的教重点,把解决教学重点作为教学的主体任务。如在教授《十八岁和其他》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站在十八岁的门槛上,我们对父母有怎样的期待?设想若干年后,我们自己的孩子十八岁时,我们想对他们说些什么?”这一问题既紧扣住“体悟人生”的教学重点,同时也能从本文主旨入手,引导学生直接进入对于“两代人的矛盾”这一主要问题的思考。

2.紧扣教学难点。实践证明,教师课前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主问题,对于引导学生由浅入深思考探究、突破教学难点很有帮助。例如在教授鲁迅的《药》时,我设计了三个教学主问题:(1)小说中“华家”“夏家”的悲剧原因是什么?(2)为什么“药”没能治好小栓的病?(3)小说以“药”为题的深刻含义是什么?三个问题循序渐进,引导学生由对小说情节、人物的把握,到对作品主旨的深入探究,从而水到渠成地解决了课文教学的难点。

3.立足学生的认知。“教”是为“学”服务的。课堂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我们要换位思考,时时处处为学生着想,把自己的阅读思路转化为学生的阅读过程,把自己的阅读感悟转化为学生的内化体会。因此,教师必须将课堂问题设计转化为阅读教学策略,让学生“虚心涵泳,切己体察”(朱熹语),感受言语生命的活力,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在阅读教学中,我常常会在课堂的起始阶段问学生这样的问题:读了文章,你们有何收获、发现、疑问或启迪?这样的设问充分考虑和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同时又能很好地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并能根据学生的认知实际及时调整课堂教学内容和环节。

4.服务目标的达成。主问题设计是达成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并为达成课文教学目标服务。因此,主问题设计要从教学的全局来考虑,同时要兼顾主问题之间的联系,从而真正实现其“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有以下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1.从文章的标题入手。标题往往是文章的“纲”“目”所在,它关涉文章内容、结构、主旨,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从文章标题入手设计教学问题,是一种最简便、直接而又有效的方法。如教授《项脊轩志》时,我在课堂教学之初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志”是古代一种叙事文体,本文围绕“项脊轩”记叙了哪些人和事?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在这一问题的导引下,学生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梳理,很快对课文获得了整体的感知:一轩(项脊轩几十年的变化),两情(“多可喜,亦多可悲”的情感),三人(归有光一生中的三个女性:母亲、祖母、妻子)。通过这一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可谓“纲举目张”。

2.从文章的结构入手。这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从而提高分析理解文章的能力。比如教授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古人记游,往往别有寄托、意在言外,试分析文章前后内容间存在怎样的关系?这种带有明确导引和提示性的主问题设计,可以使学生迅速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提高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能力。

3.从文章的关键入手。借助文章中的关键段、关键句甚至关键词,巧妙设计教学主问题,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如教授杨绛的《老王》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问题:课文的结尾说“这是一个幸运者对于不幸者的愧怍”,老王的“不幸”在何处?作者为何“愧怍”?这一问题的设计,巧妙而准确地抓住了课文的“突破口”,不仅引发了学生对老王命运的思考,同时又直指知识分子的悲悯情怀这一主旨。

4.从课堂的环节入手。语文阅读教学有其特有的教学环节和进程,一般要遵循感知—质疑—探究—深化—拓展这样的认知规律。因此,教师在谋划整个教学环节时,应尽可能设置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适应课堂目标达成的主问题和主问题串。如在教授《巨翅老人》一文时,我设置了三个主问题:(1)巨翅老人遭受了怎样的遭遇?(2)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遭遇?(3)你从他的遭遇中得到了怎样的启发?三个主问题层层推进,从小说的情节把握,到人物形象与命运分析,再到作品主旨的探究,有效地引导课堂教学的流程沿着有序的轨道逐步深入。

5.从作家作品评价入手。作家的“创作谈”可以帮助我们“知人论世”,从创作的原点理解作品;他人的评价往往是具有独到的发现、深刻的见解或精辟的论断,是智慧的阅读心得,也是引导学生阅读、思考、辨析、探究的有效抓手。例如在教授毕飞宇的《地球上的王家庄》时,我就借用了毕飞宇针对这篇小说的“创作谈”来理解作品的主旨:作者当初本来是想“论中国之必须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最终却写出了我们看到的《地球上的王家庄》,你认为作者写歪了吗?这一问题,既给学生提供了写作动机和背景资料,同时又在矛盾中引发学生通过对文本的探究来思考作品与创作动机两者之间的关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种“借脑”式的“主问题”设计大大提升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力。

6.从文章的留白处入手。很多文学作品都善于运用留白手法,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和思考的空间。教学中,引导学生于“空白处”质疑问难,补充空白,不仅能使学生加深理解课文内容,还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教授沈从文的《边城》(江苏省高考文科附加必考篇目)时,我充分利用小说结尾(他可能永远不来了,可能“明天”来)的“留白”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从这两个“可能”中看到了什么?作品结尾无奈的不确定性留给了读者对于人类神性对抗现实性的冷峻思考,教者善于利用好这一“切入点”,必然能引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透过人物命运思考更深层次的哲学命题。

综上所述,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就是用少而精、实而活的问题激活课堂,有效地简化教学头绪,使教学内容于单纯之中表现丰富,于明晰之中包蕴细腻,以高屋建瓴的问题设计直指教学目标,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上一篇:城市独生子女养老体系创新研究 下一篇:鲜明、生动、深刻、真挚:一个也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