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孩子们“发呆”的时间

时间:2022-06-27 11:50:17

还孩子们“发呆”的时间

一个冬天的晚上,天气较冷,晚修课下课后,学生们都迅速回家、回宿舍去了,校园很快安静了下来,这天晚上,我值勤巡视校园,在一条僻静的、灯光暗淡的校道,远远看见一棵树下的凳子上有个人影。天这么冷谁还在那?我疑惑着悄悄走上前去,看见一个男学生独自坐在凳子上,呆呆地望着前方。“同学怎么了?大冷天的,早点回去吧!”我劝他说,不料他竟没好气地答道:“没什么,发呆不行吗?”还扭头瞪了我一眼。我愣了一下,正想在他身边坐下问问怎么回事,跟他聊一聊,可还没等我坐下,他就“噌”地一下子起身跑向宿舍了!

看着他远去的身影,我十分诧异:这学生怎么了,独自发呆?还瞪眼?我细细琢磨着他刚才的话和异常的反应,忽然感到我们的教育好像忽视或丢失了什么。

一个人在生活中,总会经历各种各样的事情,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难免会有一些心理上的焦虑和思想上的矛盾冲突。从人的心理机制上来看,“发呆”其实是一个人自我释放焦虑、放松压力、化解冲突的过程。国内外专家研究也表明,孩子特别需要闲暇,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去“发呆”,浮想联翩,可以很好地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处在身心发育关键期、高峰期的中学生,尤其需要宽裕的自主的闲暇时间“发呆”,有自由的空间“发呆”,经常自我察省、反思,才会得到全面的、充分的发展,正常健康成长!想到这,我心里有点自责,是我侵扰了他的“发呆”,虽然有“堂而皇之”的理由。同时也感到不安:我们给学生的闲暇时间和自由空间似乎是越来越少了!还有,“发呆不行吗?”他的话更是令我陷入深思,心里头像有什么东西堵着一般,他的话有抵触、不满的情绪,还似是某种无奈的呐喊!

时下,国民心态和社会导向在人才观、教育质量观上存在着的令人堪忧的误区。过高的、扭曲的教育期望下,应试教育久治不愈,学校教育功利化、短视病也似乎愈加严重:以“分数”论英雄、定奖赏,过度崇尚“勤学”、“苦学”,盛行“三更起五更读”,“分秒必争”,肆意地压榨时间,加班加点加码,学生的节假日、休息时间几乎全部被各种名目的补课班、辅导班、培训班“蚕食”了,别说寒假、暑假没有了,就连周六、周日也消失了,即便这样,还觉得不放心,校园里“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再在每一个角落装上“电子眼”,想尽法子严密监视着学生一天24小时的一举一动,唯恐学生偷懒、犯规。而在家里,父母们也总是担心自己的孩子即使没有输在起跑线上,也会输在时间上,希望自己的孩子象上紧发条的机器一样,不知疲倦地转,“连哄带逼”催促孩子“昼夜兼程”写字、做题,还见缝插针地参加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孩子的身旁,总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们轮番守候着,唠叨着,生怕孩子闲静下来、手中的笔停下来.

走在静静的校园里,我的心却难以平静,想起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只有给学生留有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够顺利地学习,这并不荒谬,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

是啊,孩子们成天处在“气喘吁吁”的状态中,生活在“众目睽睽”的环境里,高度紧张压抑,身心疲惫不堪,哪有闲暇去遐想、去“发呆”,去自我省察,哪能高效学习,哪会没有怨气并产生极端的厌烦呢?

从教育的本真来看,就算是分数上去了,升学率提高了,但却牺牲了孩子的身心健康,抹杀了孩子的个性和创造性,这样的教育能称得上真正的教育、成功的教育吗?这样的教育是真的为了孩子吗?

如果是真的为孩子的人生担心,真正为祖国的未来着想,那就要真的“解放”孩子们,还孩子一个“发呆”的时间,让孩子的心灵得到休憩,让他们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广东省英德市第一中学)

上一篇:构建灵动活力课堂 下一篇:用爱点击孩子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