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校区办学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时间:2022-06-27 11:47:17

多校区办学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多校区办学在我国高校中已不是个别现象。它在扩充办学规模、优化办学结构、提升办学质量的同时,也对新时期高校的管理与运行带来了新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多校区办学背景下也面临着全新的环境与要求,产生了一些新的命题.如何把握多校区办学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特征,化不利为有利,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考验着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智慧。

一、多校区办学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是思想政治资源的共享成本上升。多校区之间的空间距离,使高校有限的思想政治工作资源因为时间成本而遭遇稀释,比如思想政治工作师资的跨校区流动必然对其整体的能耗带来影响;思想政治工作的平台、硬件设施等因为跨校区均衡分布,使单位设施直接面对的受众规模得到限制;某些重大思想政治主题活动因为跨校区管理层级的增加,其行政成本进一步提升;跨校区不同院系学生之间的交流增加了时间、交通与通讯成本,对于一些常态性思想政治活动的开展带来了直接影响。

二是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特色凝练与品牌塑造带来直接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传承了一所大学独特的办学思想、办学精神与办学文化,是高校办学特色的生动体现。而这种办学精神与办学文化,除了高校在创业过程中砥砺形成的共同信念、共同价值观外,也与所在区域的文化特质密切相关。比如沿海地区的一些高校就具有明显的海派文化的特质,更加富于开放精神与包容性格。而内陆地区的一些高校则大多在“厚重”上形成自我鲜明的性格色彩。在跨校区办学进程中,不同校区的校园文化、文化精神极易受到所在区域文化传统的浸染而形成差异化特色,同样也深刻反映在思想政治工作的风格、特色与理念上。这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特色的凝练与品牌塑造带来一定的难度。

三是不同校区之间发展的差异化容易发展为学生群体的不稳定因素。高校多校区办学的形成大多由于学校合并或者事业拓展异地新建。不同校区由于建设时期不同,原有的发展基础不同,所处地区的区位发展条件不同,不同学科之间的投入差异等,不可避免地形成了差异化发展格局,有些校区条件相对优越,发展速度相对较快,而有些校区则环境相对较差、发展相对滞后,有些校区位于学校行政枢纽,更易享受学校各种政策资源,而有些新建校区则处于创业阶段,人气冷淡,氛围不浓。这些情况极易引起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落差,进而演变升级为矛盾,如果处理不当会成为办学的不稳定因素,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校园稳定乃至学校事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二、多校区背景下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

一是“求同存异”原则。在多校区办学情况下很难要求每一个校区都拥有相同的思想政治工作特色与校园文化品牌等。坚持“求同存异”原则,就是要求各个校区都要遵循学校总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传承学校文化的精神脉流、围绕年度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题、落实各项工作安排。在这个前提下,允许并要求各个校区立足所在区域的经济文化特色、自身的学科特色等,创新性地开展各项思想政治工作,凝练并形成校区特色思想政治工作品牌、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同”和“异”之间并不是逻辑背离关系,“异”的张扬是全方位、多角度地彰显与服务于“同”的目的。各校区特色校园文化品牌的建设、特色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都最终服务学校整体校园文化品牌的营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特色的凝练。

二是“起平同等”原则。各个校区基于建设时间与发展基础、所在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同而形成的发展层次、发展质量、办学效益上的差异是一种客观现实,也能够能到广大师生员工的认同与理解。但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办学资源的赋予,思想政治工作资源的调配中,必须始终坚持“起平同等”的原则。以同等标准对各个校区合理、公平地配置资源,不以校区在学校行政序列里的位置,校部机关是否在该校区等场外因素影响资源分配。对于一些发展基础较差、亟需扶持的学科及校区,学校可以专项资金的形式予以支持,对于一些处于城市远郊的校区可以给予适当的工作补贴及思想政治工作特殊津贴等,这也符合整体的公平性原则。这些做法将有效地化解不同校区教职员工及学生之间的心理落差,疏导情绪,促进校园和谐。

三是“创新引领”原则。多校区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现实空间障碍只能通过创新的思路、创新的办法、创新的手段来解决。坚持创新引领原则,一是要有创新的理念,多校区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要素的削减管理层级、简化管理程序、降低管理成本,要实行“扁平化”管理;二是要有创新的机制及制度体系。通过制度来优化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硬件资源的配置,避免没有必要的损耗,比如在各个校区学生工作服务平台的建设等,避免学生为办某个事情在各个校区间的奔波等。三是要有创新的技术及手段。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平台的建立、网上学生管理体系的运用、OA办公自动化体系的升级及完善等都将为跨校区思想政治工作的协同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与保障。

三、多校区背景下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应对策略

一是加强多校区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理论研究,为实践提供良好的基础。多校区思想政治工作已经不是一个时新话题,在实践层面也多有探索。但当前高校多校区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一些新的背景、新的内容、新的挑战,比如微博等网络平台的进一步普及,学生之间的资讯交互通道更加畅通,不同校区学生之间的医疗待遇、生活条件、就业待遇、就业空间等问题极易通过网络渲染,引发。在新的历史时期,有必要结合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尤其是结合新一轮绩效工资改革,结合大学生文化心理、性格特征、审美形态的新特点,综合考量各种关联变量因素,加强对多校区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理论研究,可以采用责成学校某一研究机构开展专项研究或实行重大课题招标的方式,集中校内外的精英研究力量,广泛听取民意,开展对策研究,对实践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二是建立“动”与“不动”紧密结合的多校区思想政治工作运行机制。着眼于高校思想政治资源的集约化使用与最优化组合,处理好“动”与“不动”之间的关系。经过认真评估与论证,对于校区之间调配成本低,由学校统一组织实施效能更高、效果更好的思想政治工作,明确规定动作,以“不动”求实效、提质量。比如庆祝建党九十周年系列活动、作风建设年主题实践活动等的组织与实施,形势政策课教学计划的编制等。而对于多校区之间调配成本高、中间流程复杂且适应于各校区独立组织实施的思想政治工作项目则积极鼓励各校区以“动”发挥特长、凝练特色。比如属地化社会实践项目的开展、结合学科特色的大学生职业导航计划的涉及等等。要解决好人力资源的“动”与“不动”关系问题,既要设定一定比例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跨校区流动名额,坚持多环境历练、多岗位培养,开阔眼界、积累经验、提升能力。同时又要鼓励与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安心岗位,沉到学生中间去。尤其是许多新建校区,大多处于城市郊区,文化氛围不浓、生活配套不足,学生的寂寞情绪和失落感较重,高校要出台明确的政策,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扎根基层,队伍稳方能形势稳,老师定方能学生定,学校要创造条件,解决在新校区的交通、住房难题,为高校教师、尤其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扎根基层解除后顾之忧。要处理好思想政治工作硬件资源的“动”与“不动”问题。学校在对各校区思想政治工作硬件资源统筹分配的同时,应该鼓励各校区发挥自身优势与特长,积极和地方政府、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合作项目,鼓励地方政府与企业在高校设立思想政治工作专项基金或者学生奖学金,共建创业实验室、文化讲坛等,共享地方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等思想政治工作平台,加强校地共建大学生实践基地等。

三是发挥多种载体的作用,促进多校区思想政治工作的稳健开展。学校报纸、电视台、网站等宣传媒体要积极做好多校区办学的宣传工作,优化内在办学氛围,浸润教职员工的心灵,更好地凝神聚气,让广大教职员工认同、理解、支持多校区办学。尤其要结合广大教职员工和学生群体普遍关心的问题,做好释疑解惑的工作。要进一步加强文化融合,增强文化认同,通过举办文化沙龙、学术论坛、文化表演等形式,进一步丰富老师与同学的业余生活,有效弥补新建校区的文化空缺。学校学生工作部、团委等职能部门要根据各校区的学科特色等,设计与策划一批主题校园文化活动,轮流在各个校区开展。通过品牌活动的举办,进一步加强各校区同学的交流,增强感情。要建立学校领导各校区值班制度,设立校长、书记及相关职能部门领导校区接待日活动,组织开展学生对话校长、学生与职能部门领导面对面访谈活动,更好地倾听民声、表达民意、化解民怨。

多校区办学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老话题、新命题。对于这个命题研究轨迹的变革路径也正生动体现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于这个命题的研究,不仅对于多校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水平的提升,同样对于系统性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都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上一篇:浅谈典型算法的可视化研究 下一篇: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团队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