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人文景观的审美特征

时间:2022-06-27 11:35:59

旅游人文景观的审美特征

摘 要:本文就旅游人文景观欣赏的审美要素进行了一些分析,诚望有助于旅游者和旅游线路设计者进行景观欣赏或景观审美价值分析。

关键词:旅游活动;景观审美

一、引言

旅游审美对象通常分为自然景观审美和人文景观审美两类。旅游人文景观的审美与自然景观审美不同,旅游人文景观的审美以自然美景为素材,人文景观审美文化中包括人类文明的成就,是真、善、美的结合。

二、人文景观审美的基本属性

1.体验性 关于人文审的美体验,康德和杜威有不同的意见,前者主张审美体验是关于形式的独特体验,后者在体验美学中提出了审美是有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柏林在其环境美学进一步指出景观美学包含着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2.象征性 后现代主义主张尊重传统,承认在人文审美领域的装饰和象征的重要性,后现代主义注重文化与身份的稳定性,并试图加强文化身份,强调人文景观的空间对人群有象征意义。

3.文化性 文化审美经验不仅是生物本能,也包含文化和个人的影响力,它赋予环境对象一定的特点,根据他们的文化信仰和价值观的需求,清楚地表明对景观文化的认同及其稳定性,在文化的作用下,通过审美活动表达基于规则的景观美学。

4.偏好性 一系列的实验结果表明,在种族、文化规则、宗教、社会经济地位等规则的指导下,景观审美偏好显示出差异,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规则的选择是客观存在的。

5.结构性 结构主义美学高度重视景观元素本身与景观要素之间的关系,即景观要素之间的关系比美学价值元素本身,格式塔理论的原则认为环境对象之间的关系是某种形式及经加工的结果,审美景观存在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性。

三、旅游人文景观的审美特征分析

人文景观的艺术属性包含着人类对景观的感知,是对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可包含在军事、科学、宗教和民间生活中。具体来说,从崇高的意义角度考虑可包含宗教、道德事件,还包括空间和时间的距离,包含在悲剧意蕴与宿命论色彩的事件中;喜剧感是包含在模拟历史和命运中;形式感包含在历史和生活的节奏中。优美感中包含着适应人类生活事物的理想。这往往穿插在人文景观的故事中,每个故事一定都有让人感动的事件的存在。

1.旅游人文景观的实用和审美协同

人文景观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形的,如景观,建筑等;另一种是无形的,即传说、轶事等。人文景观是实用性与美观性的统一,具有真与美的统一。我们的祖先经历了严寒酷暑,后来逐渐有了房屋建筑,最初的建筑是以实用为目的,后来在发展中不断注入了美学的含义,秦汉时期后,筑亭主要是休息和迎接客人,后来人们开始关注与环境的和谐。风景秀丽的景观配着观赏亭,也给出了实用的功能。能够体现出建筑艺术精华的代表是宫殿,宫殿是权力的象征,是最高统治者的化身,是实用主义与美观主义相结合的代表。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塔已逐渐成为我国一个新的建设代表。佛教传入中国,功利和审美形态等外在的内容都得到充分发展。东汉末年,楼台亭榭是古建筑中最常见的形式,后来产生的密檐塔、花塔、金刚宝座塔等,在使用中的发展变化很大。中国古代建筑屋中大多是用在大棚中,目的是为了保护柱和墙体不受雨水的侵蚀。

2.旅游人文景观的历史价值美特征

历史是永恒的,它塑造着时间和空间的厚重,如果建设没有历史、没有文化、没有人性化的特点,那么这些人文景观都是苍白的。人文景观有和谐的体现,在所有的人文景观的塑造中,最吸引人的是立体的显示,即特色文化的表现。有相当多的旅游人文景观展示出了人文景观历史的遗迹,其文化特征的积累体现在文化历史的进程中,有其独特的形式和内容,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都有其历史价值。通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隧道,启示着现在和未来。人们去参观人文景观,是为体会一段历史,会产生评价和审美行为。如人们去浏览泰山,不仅是怀着对其自然形态的热爱,还是带着对历史和文化环境等人文精神的钦佩。参观长城,举目远望,群山长城,如舞龙般气势磅礴,让人看到的不只是绵延万里的高墙,还有对秦始皇一统天下的英雄气概的折服,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智慧和才华。这是一个与历史相关的画卷,展示着历史的苍桑和痕迹,长城是历史的见证,而走进故宫,则看到的是末代皇帝坐在宫殿庭院,这些人文景观的意义不仅是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更是告诉我们历史内涵的厚重。旅游人文景观营造了浓厚的历史和文化氛围,给我们一场盛大的精神盛宴。这种历史价值已经远远超过了人文景观本身的外部结构和布局,因此在审美中要肯定其历史价值,表明对美的认可。

3.旅游人文景观的深层文化底蕴

黑格尔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情趣的研究有一定的局限性,究其原因是因为黑格尔缺乏对中国文化的研究,由于中方和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造成的,黑格尔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审美理想,这是漫长历史时期凝结沉积的结果[1]。人文景观的历史,包含着其他形式的结构和外在美,埋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人文景观所表现出的美的统一,是建立在中国美学基础上的,其特点是重视艺术的表现力。园林建筑的美学价值,是指游客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建筑得到一种时间和空间的"跨越"。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不是孤立的,而是通过艺术构思分离限制,突破情绪,引导游客享受外面的无限自然,感受社会场景和生活,认知美感。比如人们在浏览岳阳楼时就能够体会到深刻的历史观点,爱国情怀油然而生,这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中国有着民族爱国主义的深厚感情,千百年来积累并显示出强大的凝聚力,充分体现在旅游景观方面。如数百年来,爱国人士前往西湖,去祭奠民族英雄的岳飞,这些历史的遗迹是社会审美理想的表达,同时也受到民族情感和传统留下的人文景观的影响,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随着佛教的宗教建筑、寺庙被引入中国。印度石窟有宗教神秘主义的功能,孤立且摆脱世俗生活,象征超越人类诞生的宗教建筑,变成了一个富有中国特色的世界。最富神秘色彩的塔,随着不同的审美趣味,变成了形形的世俗观赏对象。

4.旅游人文景观的独特意境美

关于意境的说明,观点各不相同,难以全面解释。它说明了审美直觉和经验,往往让人知道意境之美,但对于科学的定义却没有明确的内涵。大多的学者的观点认为从多维角度,是由国家确定的意境,把境界分为实用、伦理、政治、学术、宗教和艺术六类,面对宇宙和生命的特定对象,感知它的秩序、节奏。我们所说的境界是指艺术美,人们独特的人文景观意境,往往与道德、自然和宗教三者联系在一起,他们是无形的,表达了物质和精神世界的丰盈,从有限到无限,从虚拟到现实,可最大限度的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使用无限丰富的图像组合,真实的再现场景。人文景观变化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有着不同的意境。如浏览故宫中感受到的是厚重的历史,丰富的红色显示了庄严、肃穆的气氛,足以引起人们的理性思考。

5.旅游人文景观的社会美与艺术美的融合

代表性的建筑往往集中在社会历史文化和艺术的精华,是社会美和艺术美的融合统一。建设是音乐的凝固,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一切艺术的目的。建筑艺术是音乐美,建筑和音乐的审美特征是相同的,建筑结构的变化错落有致,以反映节奏和韵律,建筑是人文环境的系统。建设离不开环境,对建筑物的背景环境形成一个和谐的氛围,与周围的环境可以互为补充,相得益彰[2]。在这方面,西方人是不一样的,西方人着眼于建设独特的固定的生活环境,但中国着眼于建立一个能适应现实空间的自然条件。园林艺术中最彻底的运用建筑原则是形成林荫大道,修剪整齐。利用自然之趣,通过概括和提炼,借助声、影、光、香、色的不同感觉,创造各种理想的"意境"。

四、结语

旅游人文景观的审美中,展现的不仅是景观的自然形态,更多展示出了景观的震撼之美,顺应了自然、社会客观规律的特点,景观经过人文特征的升华后变成了社会的艺术,经过艺术的升华,实现了真和善的统一,展示出了旅游人文景观的魅力,体现出了"真善美十分相近的品质"。

参考文献:

[1]代迅.城市景观美学:理论架构与发展前景[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173-180

[2]祝群英.论中国民间艺术的美学精神[J].文艺评论.2010(03),84-87

上一篇:新钢酸轧线中圆盘剪的应用分析 下一篇:试析公路平面交叉的设计及改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