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经营收入的会计确认和账务处理

时间:2022-06-27 11:29:33

事业单位经营收入的会计确认和账务处理

摘要:事业单位经营收入是在专业业务活动及辅助活动之外,开展经营活动所取得的收入。经营收入管理要求正确处理主营业务与附营业务的关系,按规定的审批程序履行报批手续。经营收入要纳入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要领取营业执照核准经营范围,划清经营收入和事业收入的界限。

关键词:事业单位;经营收入;会计;账务处理

中图分类号:F231.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2-0144-02

事业单位的经营性业务采用权责发生制作为其记账基础进行会计核算,因此,经营收入应采用权责发生制原则来确认。事业单位的经营性收入,是指事业单位在专业业务活动和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的生产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这部分收入从性质上讲与企业营业收入相同,因此,应与企业确认营业收入一样,采用权责发生制确认事业单位的经营收入。然而,事业单位毕竟不同于企业,对事业单位的经营收入究竟应采用权责发生制,还是收付实现制,应该充分考虑事业单位经营收入一般的性质。在事业单位各项收入中,最具共性特点的是财政补助收入和事业收入,而经营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和其他收入,则因各事业单位的性质、类型等的不同而不同。对经营收入和其他各项收入,事业单位必须加强管理,充分发挥它们在促进公共事业发展中应有的作用。

一、事业单位经营收入

经营收入是在专业业务活动及辅助活动之外,开展经营活动所取得的收入。例如,科研单位对社会开展咨询服务活动取得的收入,属于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而科研单位为有关单位提供科研服务取得的收入,只能作为事业收入,不能作为经营收入处理。又如,某社会团体对社会开展服务活动,将闲置的固定资产出租、出借,这种活动不属于单位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的范围,而属于经营活动的范围。其取得的收入,应当界定为经营收入。但诸如学校向学生收取学费和杂费,则属于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的范围,取得的收入,应当界定为事业收入,不能作为经营收入处理。

经营收入是开展非独立核算的经营活动所取得的收入。事业单位所属的实行独立核算的单位上缴的纯收入应作为“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处理,不列作经营收入。独立核算单位是指对其经营活动的过程及结果,独立完整地进行会计核算。比如,学校的校办企业,要单独设置财会机构或配备财会人员,单独设置账目,单独计算盈亏,其开展的经营活动属于独立核算的经营活动,其单位属于独立核算单位。校办企业将纯收入的一部分上缴学校,学校收到后应当作为附属单位上缴收入,而不能作为经营收入处理。事业单位从上级单位领取一定数额物资、款项从事业务活动,不独立计算盈亏,把日常发生的经济业务资料报由上级进行会计核算,称之为非独立核算。学校的食堂宿舍等后勤单位,不单独设置财会机构,不单独计算盈亏,如果其对社会开展了有关服务活动,活动则属于非独立核算的经营活动,其对社会服务取得的收入及支出,报由学校集中进行会计核算,这部分收入和支出,应当作为经营收入和经营支出处理。

事业单位开展的业务活动主体是专业业务活动。专业业务活动一般属于公益性活动,具有非营利的特点,而经营活动一般则属于营利性活动,因此,两类活动原则上应分别核算。事业单位开展的经营活动应当尽可能进行独立核算,执行企业财务制度。只有那些经营活动规模较小,不便或无法进行独立核算的,才纳入到“经营收入”中核算。独立核算的经营活动所取得的纯收入,上缴事业单位的部分,事业单位作为“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处理。

二、事业单位经营收入管理的要求

1.正确处理主营业务与附营业务的关系。事业单位履行职责主要是通过开展主营业务,也就是根据本单位专业特点开展专业业务活动而完成的,其经营活动则属于附营业务,是为主营业务服务的,目的在于为主营业务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经济基础。因此,事业单位在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安排上,首先应当保证开展专业业务活动的需要,不应影响正常事业计划的完成。在这个前提下,可以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单位所拥有的各种资源,按照规定开展经营活动,增加单位的收入。

2.按规定的审批程序履行报批手续。在事业单位的经营活动中,将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要经主管部门审查核实,并由同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批准;一次转为经营性资产的价值量数额巨大的,还须报财政部门批准。

3.经营收入要纳入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为了全面反映经营收入状况,对经营活动全过程实行有效的财务管理,按有关规定,单位的经营收入要全部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事业单位要严格遵守国家规定,加强对经营收入的管理,杜绝私分瞒报收入现象。

4.要领取营业执照核准经营范围。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事业单位从事经营活动,由该单位申请登记,经登记主管机关核准,领取营业执照,在核准登记的经营范围内依法从事经营活动。

5.划清经营收入和事业收入的界限。事业收入与经营收入属于两种不同性质的收入,要划清两者的界限。两类活动原则上应分别核算,以正确反映事业单位的业务活动和经营活动的经济成果。

三、事业单位经营收入的会计确认

按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规定,对事业单位非独立核算的经营性收入,应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会计处理。对此,应该采用收付实现制进行会计核算。

在我国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商业信用普遍存在,按照权责发生制,在确认收入的同时,会产生大量的应收账款,最终形成各种拖欠。事业单位的经营性收入一般数额比较小(或比重较小),但按权责发生制原则核算,同样会出现应收账款,也就是说会出现收入在表面上实现了,但最终却可能无法收回而产生坏账损失的问题。这不仅会在一定时期内形成虚拟的收入、利润,而且在发生坏账时,还要进行坏账的核算,不管是采用备抵法,还是直接转销法核算坏账,都会出现少量的会计业务(收入)却产生繁琐的会计核算工作量。这也不符合会计核算的重要性原则。如果采用收付实现制原则确认事业单位的经营收入,则是在实际收入时才入账,这就大大简化了会计核算工作,同时使当期确认的收入更真实。

事业单位中无法独立核算的经营收入一般在事业单位的整个收入中占的比重较小,而对于这数额较小的经营收入单独采用一种独特的会计记账基础来处理,也就是说在同一个事业单位中会出现两种不同的记账基础并存。这种记帐基础的多样化容易造成会计工作的混乱。因此应该统一采用收付实现制。

从会计改革的方向来看,企业会计中虽然还采用权责发生制作为记账基础,但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了权责发生制的越来越多的弊病。因此,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收入》把收入确认的标准细分为四大类,并在每一类中有具体的要求。从四项标准来看,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确认的收入应该是能保证其收回的收入,这种确认收入的标准虽然还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但事实上它已越来越接近收付实现制原则。

四、事业单位经营收入的账务处理

事业单位的经营活动,应当尽可能独立核算,执行企业财务、会计制度,其上缴事业单位的纯收入,作为“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处理。经营活动规模较小,不便或无法独立核算的,可纳入经营收入中核算。为了核算经营收入,事业单位应设置“经营收入”账户。该账户属于收入类账户,贷方登记取得的经营收入,借方登记冲减的营业收入。平时本账户贷方余额反映经营收入累计数。年终结转时,将本账户贷方余额全数转入“经营结余”账户。结转后,本账户无余额。

“经营收入”账户应根据收入种类设置明细账。取得(或确认)经营收入时,借记“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应收票据”等账户,属于小规模纳税人的单位,按实际收到的价值扣除增值税销项税额,贷记“经营收入”账户,按计算出的应交增值税的销项税额,贷记“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账户。

发生销货退回,不论是否属于本年度退回的,都应冲减本期的经营收入,属于小规模纳税人的事业单位借记“经营收入”账户,贷记“银行存款”账户;属于一般纳税人的单位,按不含税价格借记“经营收入”账户,按销售时计算出的应交增值税人的单位,按不含税价格借记“经营收入”账户,按销售时计算出的应交增值税的销项税额,借记“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账户,贷记“银行存款”账户。单位为取得经营收入而发生的折让和折扣,应当相应冲减经营收入。期末,应将“经营收入”账户余额转入“经营结余”账户,借记“经营收入”账户,贷记“经营结余”账户。

参考文献:

[1] 宋效中.公共组织财务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 贾明春.政府与事业单位会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3] 郭彦斌,等.政府与事业单位会计[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4] 王庆成.政府事业单位会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5] 李明安.事业行政财务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上一篇:浅议各财务报表之间的内在联系 下一篇: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理论结构框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