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找教学突破口”在阅读教学中的尝试

时间:2022-06-27 10:48:47

“选找教学突破口”在阅读教学中的尝试

【摘要】“教学突破口”就是根据所学课文体裁(或表达方式)的特点,教师有重点的选择课文中某一个方面内容,作为引导学生学习理解与运用语文,走积少成多、聚沙成塔的路径,实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高效率。本文以教学《我最好的老师》为例,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如何“选找教学突破口”进行了尝试。

【关键词】教学突破口 阅读教学 教学过程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129-01

语文阅读教学找准突破口是我们进行有效教学的关键,教者根据所学课文体裁(或表达方式)的特点,教师有重点的选择课文中某一个方面内容,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出发,以巧妙的角度、切入的新异,呈现出新颖有效的教学设计,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收到极佳教学效果。

以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21课《我最好的老师》为例,依照语文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目标与内容设计,在设计这课的教案时本人从以下三个方面寻求突破――①运用“自主合作展示反馈”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感受、积累语言文字,了解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②以文中“怀特森”与“怀特森先生”的不同,作为突破口,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用“科学课上猫猬兽”这一具体事例说明怀特森先生是“我最好的老师”。③学习用“从一个具体事例说明道理”的写法,练习写话。教学过程分三个板块进行。

第一板块:读通课文,积累语言,接收信息,了解课文内容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是叶圣陶先生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和升华,道出了语文教学的本质的东西。本课在引导学生通过预习,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时具体做法如下:

1、课前自学(预习)。提前1天布置自学(预习)课文,预习要求:①反复朗读课文、读通顺,能正确、流利地读给家庭成员或同学听,准备参加学习小组的朗读比赛或朗读成绩评定(由小组长利用早读或上课前的时间进行检查);②边读边想边写批注,从哪些词语、句子、片段中,接收到哪些信息?准备在课堂教学时进行交流;③自学(预习)时结合思考课文后面提出的思考题,并试着解答。

2、检查预习效果,督促自能阅读。

①学习小组长汇报同学们的朗读成绩评定;

②抽查部分学生朗读课文(部分段落)的情况;相机指导学习生字词;

③小组学习交流自学(预习)的收获(重点交流接收了哪些信息);

④部分学生代表在班上汇报(重点交流接收了哪些信息,关注多元感悟、独到体验);

在检测生字词这一环节,让学生有了展示自学情况的机会,自学情况的展示,也让学生感受到了自学的成就,有了成就感,也增强了自信心,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及信心,语文教学一切都好办,真正体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长此以往,掌握方法,养成习惯后,学生学语文的自觉性就不用愁了!

第二板块:引导解决疑难问题,渗透主题思想,梳理读书、学习方法

3、学生质疑问难;

4、选取学生共性、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5、关注学生学会学习,积累优秀的有特点的语言文字;

第三板块:精读、研读有表达特点的重点片段,引导发现、了解有特点的表达方式,读写结合

6、教师选找“这算哪门子老师”作为教学突破口,欲扬先抑感受作者当时的“气愤”。通过了解课文具体事例,峰回路转到深感佩服,感受“怀特森先生是我最好的老师”。

7、合作学习开始。

提示:前后两桌的同学组成一组;如果把问题解决了,小组成员可以转回原来的位置。老师巡视各小组的合作学习情况,如有学生求助,老师进行帮助。

8、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研读有表达特点的重点片段,在这样的过程中发现、了解有特点的表达方式(不是教师总结的概念式的表达特点);积累有特点的句式、以及构段、构篇等表达方式;

9、汇报合作学习情况,交流第一个问题。

以“怀特森”与“怀特森先生”的不同作为本课理解课文内容的突破口,引导学生交流第一个问题。

根据学生的汇报,老师引导:在怀特森先生公布他的意图之前,最能表达作者评价怀特森是一个怎样的老师的是哪一句?

根据学生回答,多媒体出示――

“不用说,我们全都气炸了,这算什么测验?怀特森算哪门子老师?”

老师引导:你发现本文中作者称呼怀特森这位老师时有哪些地方不同吗?

纵观全文,唯独这里少了“先生”两字!加上“先生”两字,说明作者对怀特森这位老师的尊重,少了“先生”两字,又说明了什么?可见,作者的用词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引导学生通过表情朗读体会作者此时的气愤心情。因为此句是老师选找的教学突破口,旨在引导学生充分进入作者的感情世界,体会在怀特森没有公布他的意图之前,作者的气愤心情。读书有时用表情朗读最能体会作者的感情了!对后来作者及同学们明白了怀特森先生的真正用意之前的评价变化作铺垫,体会这是一种欲扬先抑的表达方法。

10、继续汇报合作学习情况,交流第二个问题。

老师引导:请问后来是通过一件什么事让作者改变了对怀特森先生的看法?谁能举例说明?

从“这算哪门子老师?”到“我最好的老师”这一情感冲突,让学生从情感上充分体会怀特森先生的“最好”。

学生再次展示汇报合作学习情况。

根据同学们的汇报,老师把相关内容整理如下:

多媒体出示句段:

――“他说,每一个人都有应该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事物真伪的能力,同时也应该具有怀疑的能力。”

――“他希望我们从这个零分中吸取教训,不要让自己的脑子睡大觉,一旦发现问题,就应该立刻指出来。”

――“正是在一个个饶有趣味又充满刺激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增长了见识,也逐渐懂得了如何去接近真理。”

――“怀特森先生让我还有我的同学明白了一个重要的道理: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

学生在争议中明白“迷信”的含义。

老师相机指导理解第一句与第四句。主要是引导学生汇报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理解作者例举了科学课上“猫猬兽”的事例,体会怀特森先生是我最好的老师,作者通过描写这一事例让“我”及“我的同学”明白怀特森先生这样做的真正用意,就是要在科学课上渗透让我们具有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具有怀疑能力的科学精神。

11、讨论学习目标中的第三个问题:领悟课文的“写作特色”。读写结合,模仿有特点的表达方式进行迁移训练。学会运用“从一个具体事例说明一个道理”的写作方法当堂练习写话。

通过以上两次的合作学习与老师的当堂点拨,此时学生已经不难发现本课运用具体事例说明道理的写作特色,之前的大量时间解决为什么说“怀特森先生是我最好的老师”就是为了此时学生对写法的领悟,可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12、当堂练习,交流汇报,互纠互补。完成小练笔:联系生活,“通过一件事情说明一个道理”写一片段。

13、课后搜集古今中外,善于发现问题并研究问题的人往往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的科学小故事。

只有组织与课文有特点的表达方式相结合的读写结合,才是新知识的增长点。在教学过程中认真选找教学突破口,对引导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效果显著。

上一篇:小组合作学习在中职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下一篇:让语文课回归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