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素养视野下的未来课堂管理探究

时间:2022-06-27 07:52:20

技术素养视野下的未来课堂管理探究

技术的本质对高职培养人才的规格和课程体系具有决定作用。本文从技术素养与未来课程的关联着手,对现有高职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技术素养视野下未来课堂特征进行了相关探究。

一、技术素养与未来课堂

“技术素养是利用、管理、评价和理解技术的能力”。美国《国家技术教育标准》对一个有技术素养的人作了如下描述:“一名具备技术素养的人以与时俱进、日益深入的方式理解技术是什么,它是如何被创造的,它是如何塑造社会又转而被社会所塑造。他或她将能够在电视上听到或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有关技术的故事后,明智地评价故事中的信息,把这一信息置于相关背景中,并根据这些信息形成一种见解。一名具备技术素养的人将自如、客观地面对技术,既不惧怕它也不沉迷于它。”

未来课堂是在针对于未来创新人才培养需求和新课程改革对课堂重构要求基础上提出的,以互动为核心,旨在构建充分发挥课堂主体的主动性、能动性,促进主体和谐、自由发展的教与学的环境与活动。未来课堂与学生技术素养的培养是分不开的。活动理论认为:在未来课堂中,主要存在着三种活动,即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和师生之间进行互动,主要以评为特征的活动。随着人类进入到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需要教育培养出具有开拓性、创新性的人才,而现有的课堂教条化、静态化、单一化、模式化的特点导致我们无论在课堂物理环境上还是在课堂心理环境上均需要做出较大变革才能满足未来课堂教与学活动的要求。

二、现有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式方法单一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更强调其应用性、技术性、实践性,而现有高职院校的绝大部分的课堂教学仍然普遍采用教师讲授为主的灌输式传统教学方式,许多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照“屏”宣科,不能营造出好的课堂氛围,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教学效果较差。

2.学习缺乏主动性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一方面学生过于在学习中过于依赖教师,主动性较弱。另一方面,现有信息技术的发到,学生可以在网络上查阅到各方面的学习资料,考试也可以临时突击,相关课堂教学就成为一种摆设,教学效果也较差。

3.课堂教学模式化现象存在

现有课堂存在的教条化、静态化、单一化、模式化特点导致我们无论在课堂物理环境上还是在课堂的心理环境上均需要做出相应的改变才能满足未来学习的要求。“以生为本”虽然提倡了很多年,但部分老师还是没有树立以生为本的观念,课堂教学单一、枯燥、模式化。

三、技术素养视野下的未来课堂的特征

未来学习强调通过多元化教学培养学生的信息应用能力,能从搜集、整理、评价到应用信息、发挥创意进行问题的解决,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善用技术手段或途径来进行沟通与创意思考,培养学生面向21世纪的技能。

1.技术性

学习化社会需要我们学会数字化生存。未来课堂是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未来高度发达的网络将为这种课堂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而日趋紧密的人网关系也暗示着未来课堂必将与网络融为一体。未来课堂中应开发实现云端技术、泛在网络技术、多屏显示技术、智能环境控制技术、交互显示终端与互动反馈技术、视讯会议技术、智能实录技术、情境感知与智能技术等技术手段和方式。未来课堂能够很好的进行人机互动、教师学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从而达到学生、老师一起进步的教学目的。

2.人性化

未来课堂应是一个课堂设计上更多的体现人性化设计、舒适、灵活的课堂,设计应更多地体现对于组成课堂主体的教学者与学习者的关注,如课桌可拼装组合(多种拼装组合)、普通课堂与机房兼容、现实与虚拟的教与学主体可以在网络空间中参与在线课程学习与交流等。未来课堂应可以适合并满足不同的教学、学习或交流方式的需要。

3.高效性

未来课堂也必定是高效课堂,学生是最主要的教学资源。未来课堂中小组探究式学习、小组讨论、学生开放式学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各种信息之间的及时沟通交流会成为未来课堂的重要组织形式,但习惯了“以教为主”思维的教师在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过程中需要很长的摸索时间,但仅凭教师改变教学方式是不够的,教学设备及时的更新换代也是重要的一面。从传统的黑板加粉笔到现在的电子书包、互动电子白板,教学设备对我们的教学影响越来越大。我们可以很明显的感觉到,高科技的力量正在日益深入的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如投影机、多媒体、交互时电子白板,再到四室合一的多媒体互动微格教室,这些产品的利用不仅可以满足未来课堂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可以进行分班分组,为差异化教学提供极大便利。

课题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08SJD8800073)

参考文献:

[1]付本燕,万忠保,李锋. 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与探索[J].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5).

[2]缪向辉.高职学生信息素养现状的定量分析及对策研究——以大连地区高职院校信息素养调查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3(07).

[3]顾建军.我国技术教育的学科发展及其路径选择[J].中国电化教育.2010(11).

[4]王晓蕾.技术素养养成教育视角下高职课程设置创新思路探究,《科技信息》,2011(30):236-238

作者简介:

苏霄飞(1974-),男,内蒙古鄂尔多斯人,副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管理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104)

上一篇:浅谈企业如何进行预算管理 下一篇:关于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管理模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