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年清派”

时间:2022-06-27 07:31:24

存钱,对“年清派”来说不是个难题。26~35岁的年纪,精力充沛,在单位是骨干或正在成为骨干;在家庭是砥柱;他们激情而不失老成;他们拥有阅历却还没有修炼到“老奸巨猾”。他们出生在70年代,成长求学于80年代,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刚好经历90年代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很多70年代出生的人把握住了机遇迅速地成长起来,被媒体喻为现今社会的精英阶层。所以,他们的薪水是丰厚的,正如文中的宇、子衿、小鱼三人,他们的年薪能够使他们的“小资生活”多姿多彩。他们衣食无忧,他们受传统教育影响,能够像父母一样朴素地消费,在吃穿住行等基本生活消费上从不追求奢侈和享受。他们的共同特征是都或多或少都在一定时期积攒了一笔说多不多、说少不少的钱。但让他们抛弃父辈的储蓄观点,彻底地完全地享受生活,似乎颇有难度,所以,他们有目的或无目的地都会进行自然积蓄。

但是,“年清派”又比父辈有激情有想法,他们绝不是埋头工作、被动存钱的“闷罐子”,他们在沉闷的生活之余,选择用“一年一清”的方式追求生活的激情,这是70年代生的人重视精神追求的最终尴尬。于是,“年清派”上演“消费挥霍”。他们朴素地生活,细心地攒钱,懒惰地理财,最后找一种方式疯狂地把钱花掉。宇让旅游对自己的储蓄生活进行精神放逐,子衿选择了度假泡在泳池中麻木自己所有的欲望,小鱼则回到校园寻求知识的再充电。这是一种精神的回归,他们无法彻底地反叛所受的教育,但又不想委屈个人精神追求,既不想羁绊于物质生活,但又渴望物质生活的享受,这是一种矛盾的解脱和释放。

“年清派”是明智的吗?暂且抛开他们的生活方式不做讨论,单让我们看看他们的财富观点。就收支平衡来看,宇、子衿、小鱼三人不仅能做到收入和支出的有效平衡,而且成功地实现了节余,并将节余部分进行了银行储蓄。但是遗憾的是,这种节余储蓄并无积极成分。宇、子衿、小鱼都没有贷款行为,与银行的交易是正向的,他们都不关心银行账户上金钱的增减,或者说他们对固定金钱是否增值没有概念,也不关心利息的升降对存款的影响。子衿甚至说“银行里服务的小姐们普遍脾气不好,我懒得跟她们生气去。”这三人都认为自己不买房不买车,缺少贷款消费的冲动,因此可以不理财。子衿说:“我懒得买房,我不想为利率跟银行伤脑筋,不肯有失身份地跟物业大打出手;我懒得买车,不想因为油价上涨而上火。”看似潇洒,实际上是一种对未来不负责任的行为。这一类人有知识,不缺乏接受新观念的能力,甚至从“国内的油价号称跟国际是接轨的,国际一涨,国内也涨,国际跌了,国内还涨”这些经济现象中发现规律,但他们在财富观念上不仅是懒惰的还是落伍的。他们比“月光族”理智,能管住自己的钱袋,能有效地储蓄,虽然他们可能在朝夕之间让所有的积累化为乌有,但不能不承认,如果能接受理财的观点,他们的财富可以成倍增长,并且不断翻番,让他们的释放性的消费更加有备无患,增强对未来不可预知的风险的抵抗力。

假设,他们三人的父母或亲友遭遇意外,他们可以牺牲自己预期的一次性消费将所有储蓄倾囊而出予以资助,但如果他们自己发生意外、身患疾病或者有了结婚生子的打算,这种金钱观念就显得并不明智。他们三人账户上年均存款接近10万元,但是没有任何能使这些钱保值或增值的保障,因此,在他们现有的消费方式下,他们的经济是脆弱的。除了保守而被动地储蓄,他们没有考虑国债、基金等保值方式,更不要说保险、证券、房产等任何积极的对这个年纪来说合适的投资方式,这已经不是懒惰可以解释的行为了。

一个完整而安全的人生应该有很好的规划,这其中最重要的是财务规划。财务专家认为至少有两方面应予以明确:1、他们希望老年后过上怎样的生活;2、要实现这种生活需要怎么做理财方面的规划。如果“年清派”到银发年龄后尚不能有自己舒适的住房,没有充足的医疗保险,每个月没有固定的退休金收入,没有一部分积蓄来进行旅行或者其他应急用途,那么,无疑“年清派”的生活是不值得钦羡的。如果要实现这些生活就需要规划,除了传统的储蓄外,国债、基金,购置房地产、炒股票、投资保险、收藏等无疑有助于生活质量的保障和提高。当然,如何进行保值增值,就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上一篇:哪些二手货不能买 下一篇:你是一个“年清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