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智慧在课堂飞扬

时间:2022-06-27 05:51:36

让学生智慧在课堂飞扬

摘要:教育是封闭与开放、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体,教学不应是预设教案的机械执行,而应在预设的基础上根据学情随机、动态生成,这就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动态生成”。倡导政治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需要建立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认识,创设宽松、自由的课堂环境,形成平等、互动的对话机制,也需要教师具备临场应变的教学机智。

关键词:新课程;政治课教学;动态生成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8-0111-04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说过,“我们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该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这段话揭示了课堂的两个意义:①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途径;②课堂是学生人生的体验之一。因此,实现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高效课堂的理想状态,应该成为每位教师的追求。政治课堂教学应让动态生成成为生活化课堂教学的亮点。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被唤醒,智慧被点燃,情感被激发,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那么,如何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动态生成课堂呢?结合教学实践,笔者尝试做了以下探索:

一、充分预设是动态生成的重要基础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和生成,并非井水不犯河水,而是水融、有效渗透、和谐共生,即“生成”需要“预设”来引导,“预设”是对“生成”的准备,“预设”越充分,“生成”就越有可能,越有效果。

叶澜教授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课堂的动态生成,但并不主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地展开学习。而是要求教师有所设计,并预先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和空间。”有一则公益广告,画面上是一个小女孩在放风筝,广告词是“控制是为了飞得更高”,这则广告形象而有一定的意蕴。如果我们把课堂教学中的预设比喻成线,把生成理解为风筝的话,可以说:高效的生成离不开用心预设,用心预设是为了更好地生成。可见,新课程注重教学的动态生成并非摒弃课前的预设,而是提高了对课前预设的要求。这种预设不是单维、严密、封闭、主观的线性教学设计,而是多维、灵活、开放、动态的预设方案。教师在预设时,不仅要深入钻研教材,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还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特征、生活体验等更为丰富的学情,以预测更多的可能。如怎样创设学习的情境?教学内容采用什么方式呈现?学生会怎么想?是否感兴趣?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有什么情感要表达?同时,教师还要准备应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并采取各种有效对策,使预设真正服务于课堂的有效生成。当然,这种预设应该是“弹性化”的方案,不是对每一步(甚至每一句话)都进行预设,而应为课堂教学中的精彩生成预留“弹性时空”。

二、巧妙引导是动态生成的必要条件

动态生成的政治课堂需要积极的“生态环境”,即建立在师生、生生真诚平等基础上的民主对话。只有创设一种让学生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师生、生生才能在“对话”和“互动”中形成情感的交流、智慧的碰撞,才能实现经验的共享、理性的升华。现在,中学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善于标新立异,面对学生迸发的思维火花,教师如果搞“一言堂”,剥夺其发言权或让某些学习好的学生独霸发言权,那么课堂教学就无法动态生成。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尊重和维护学生的话语权,要以一个参与者、促进者的身份与学生平等对话,倾听学生的心声,并以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温和的表情、宽容的态度鼓励学生,使他们在一种轻松、活跃的心理状态下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建构知识、生成方法、催感,使教学目标得到整合,使学生素养得到全面提高。

一位青年教师执教《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一框题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来导入:假如你买彩票中奖了,得了500万,你会如何消费?

生1:我把一部分分给同学,剩下一部分自己用,如买房、买车等。

生2:我拿一部分赞助贫困学生,一部分孝敬父母,一部分自己用。

生3:我用它追美女。

话音刚落,全班哄堂大笑,显然,该学生的回答超出了教师的预料,而教师的处理同样出乎意料,只见他狠狠瞪了学生一眼,严厉批评学生信口开河,然后按照自己的思路继续上课。但此后的课堂如一潭死水,再无生机。

同样是讲授这一框题,另一名教师在课堂导入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口袋里有50元钱,会怎么消费?

生1:买衣服、鞋。

生2:买零食、冰淇淋。

生3:买杂志。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根据回答内容引导学生归纳得出他们在消费上存在重物质消费、轻精神消费的现象,然后教师继续问学生还会怎么消费,学生回答重复类似,感觉已无话可说。这时教师突然话锋一转说:“大家刚才讲自己怎么消费都讲得不错,老师想再问问大家:你发现周围的同学还把钱都花在了哪些方面?”学生思维一下子活跃了,纷纷发言说:有人在上网,有人在吸烟,有人在染发……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引导他们归纳出其在消费上还存在不文明、不健康的消费现象,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文明、健康的消费观,教学获得了意外的成功。

两位教师都预设了情景进行设问,为什么教学效果大不一样呢?第二位教师提出的第二个问题仅几字之差,学生的反应和回答为什么大相径庭?二位教师在教学中都遇到了意外,而结果为什么却大不一样?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营造了宽松的课堂氛围,是否正确处理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三、捕捉亮点是动态生成的可贵契机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经常不经意地会出现一些生成的亮点。其实,这些亮点都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而这些精彩的亮点往往稍纵即逝,这就需要教师凭借自己的教育智慧来处理课堂即时生成的信息。

首先,教师要细心观察,善于应变,把握课堂生成的契机。对课堂上随机生成的即时信息要做出迅速反应,鉴别出生成信息的价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提炼出有助于课堂教学目标达成、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有效价值信息,使之及时转化为新的课程资源。如果生成的信息资源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可以加快目标达成的步伐,那么,教师就要当机立断,加以利用,甚至改变预设的教学思路;相反,如果没有价值,或者与“目标”无关,则应坚决放弃,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其次,教师要敏锐洞察课堂的学情,把握新知的切入点和生长点,驾驭好整个课堂。问题的呈现要灵活多样,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与讨论时间,调节好教学的节奏,控制好生成的空间,在情境中提问,在舒缓中思考,在关键处激活,在灵动处生成,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闪现出智慧的火花。

在教学“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笔者让学生表演了一个小品:家境好的中学生小华花钱大手大脚,喜欢购买名牌服装、手机和自行车,父亲对其进行批评教育,说自己小时候日子艰苦,从不乱花钱,希望小华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教学中有个环节,让学生结合小华的情况谈自己的消费观念,许多学生都能本着教材的观点要求谈如何消费。可有一位同学突然大声喊出:“我的追求,不求最好,只求最贵。”全场哗然,笔者及时抓住这个契机,一方面让该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针对他的问题进行分析引导,逐渐使该生认识到自己观点的偏差,及时捕捉学生的这一“问题”资源并巧妙利用,使错误资源有效地诱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

四、创设“冲突”是动态生成的有效路径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探索者,这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里特别强烈。”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有意识地制造冲突。

几年前,笔者在讲授《市场交易的原则》这一框题内容时,碰到了一位大胆、有个性的男生提出了尖锐的问题,虽然当时很好地处理了,但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有许多值得深思的地方。

事情是这样的:学校当时要申报省级示范高中,全校教师都在为迎接省督查室的检查而忙碌,教师上课这一环是必须检查的。为此,学校要求全体教师都要精心准备两节课。当时笔者教高一,恰逢要讲高一常识第七课,准备的《市场交易的原则》是其中的一节课。为了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笔者提前在一个班试讲,并对此作了充分的准备。在多种形式的引导下,学生正按笔者预先想好的设计思路有序地进行着。当讲完第一个原则――自愿原则时,坐在后排的、平时很少发言,但聪明调皮的一个男生举起了手,笔者微笑着问:“你有什么问题吗?”他镇定地说:“您刚才讲到自愿是市场交易的原则,并且是市场交易的前提,而违反自愿原则的表现是强买强卖,那学校要求我们统一买校服不就是违背了自愿原则吗?”他的话音一落,全班气氛仿佛凝固了,稍后就爆发出了零星的掌声,随即是热烈的掌声。

面对这种情形,笔者表面上很镇静,但大脑有片刻处于空白,飞快地想该怎样回答这个棘手的问题。稍事,笔者说道:“首先,这位同学敢于提出这样的问题,我非常佩服你的胆量;第二,我请你们想想,学校要求同学们统一购买校服的目的是什么?你认为违背了自愿原则吗?”同学们闻听此言,议论纷纷,有的说是为了整体效果,有的说符合学生身份,有的说可避免攀比,还有的说可以避免花太多时间和精力打扮,等等。笔者及时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共同探究,并进行了一次正方和反方的“唇枪舌剑”。最后归纳得出:“同学们统一穿校服,没有名牌与其他衣服的差别,既整齐、统一,又美观、漂亮,还展示了中学生的青春活力。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市场交易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学校也要遵循一定的规章制度,在学校统一着装,这既是学校的规定,也能展现一个学校学生的精神风貌,所以学校要求统一购买校服并没有违背市场交易中的自愿原则。”

笔者的一番话赢得了全班同学热烈的掌声,提问的男生也在鼓掌,我们俩会意地对视着微笑。这样的处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他们在辩论中产生了积极的情绪体验,学生也就自主地参与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中来了。

五、走进生活是动态、生成的充足资源

前苏联教育家列符赞可夫专门谈到了课堂上的生活,他提出课堂教学不仅要在内容上反映生活,而且需要“不忘记学生本身的生活。”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和理解,并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要促成课堂有效的动态生成,就必须善于引导学生回归生活,从生活中去探索、去发现、去总结,只有这样,才能为课堂的动态生成提供不竭的资源。

首先,教学问题设计要做到生活化。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把生活中一些与教学内容有直接联系的鲜活材料引入课堂,设计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生熟悉又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探讨生活、感悟生活,让他们经历一个“从生活到知识,再从知识到生活”的循环上升过程,从而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有教师在进行《经济生活》第一课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有人说,人民币是由国家发行的,为什么国家不能多发行人民币,让每个人手中的钱多一点,以此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呢?”这个问题一提出,立即引起学生的热烈讨论。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标准,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出相关知识:人民币作为纸币,发行量要以实际流通中的货币量为基础。不能过多,否则会引发通货膨胀;也不能过少,否则会导致通货紧缩。学生没想到自己的日常生活竟然与政治课有关系,从而提高了学习兴趣,课堂教学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其次,教学活动开展要做到生活化。所谓活动的生活化,是指活动的内容来源于生活,活动的形式贴近生活,活动本身为学生喜闻乐见。在教学中,教师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探究活动。由此,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探索、分析和解决问题,使学习过程成为探究创新、活化知识,建构知识的过程。

例如,在学习“多变的价格”时,笔者要求学生去调查一些商品价格的变化,并找出商品价格变化的原因。当时正值中秋节月饼大打价格战之际,学生发现月饼价格在中秋节前后有很大变化,于是便对照书本进行总结,由此深刻领悟了供求关系的变化会引起价格的变化。

再次,课后作业要做到生活化。新课标强调政治课教学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生活,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生活,布置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作业,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经意地受到感染和熏陶,体会政治课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在与生活世界的沟通中,感受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崇高,从而学会生存,促进个性发展。

在学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后,笔者让学生调查塑料袋的使用情况并写成调查报告。学生经过调查后发现,虽然国务院已经颁布了“禁塑令”,但效果并不理想,一些商场仍然提供塑料袋,特别是在零售点、农贸市场里,塑料袋更是泛滥成灾。对此,学生提出了看法:一是政府要加大检查、监管力度,对提供塑料袋的企业和个人进行严厉处罚,同时要加强宣传;二是每个消费者都要树立绿色消费观,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拒绝使用超薄塑料袋。

新课标的实施给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更多的启发,教师只有在精心预设的前提下,及时发现并捕捉到突破学生思维障碍的契机,充分利用课堂内外师生、生生在平等互助中生成的动态资源,推进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动态生成,政治课才会呈现出勃勃的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J].教育研究,1977.

[2]列符赞可夫.和教师的谈话[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3]程晓樵.课堂互动中的机会均等[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上一篇:家中的小小星光 下一篇:开发非智力因素 促进生物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