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写语文教学的有效方式

时间:2022-08-01 10:11:35

听写语文教学的有效方式

“听写”处于尴尬的中间地带,论扎实不如默写,论轻松不如朗读。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求背诵时,我们会采用默写,若不要求背诵,我们就会选择朗读。这“结果决定论”带来的认识偏差致使“听写”失去应有的地位而被边缘化了。其实,听写有其独立的价值,听写不只是为了记忆结果,它还有多方面的功用,无法由朗读和默写代替,“听”的要求也一直列在语文教学的目标体系之内。2011年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把听和说放在一起,把“听”的要求结合在口语交际里面,提出了“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的总体目标,列出了各个学段的不同目标。由此看来,我们有必要重提听写,发挥听写的多重功能,为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服务。那么,“听写”有哪些重要的语文教学价值呢?

一、有利于积累语言

单独一个词,当它不与其它词发生关系的时候是死的,只有在更大的语言单位中,词语才能活跃起来,由消极语言变为积极语言。在听写句子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不仅有基本的语言单位(词语),还有词语与词语的关系(词语搭配),各种句式,连词成句的方式,标点符号的运用,包括书写格式,等等。这些综合的语言要素连结成的“语块”,让语言积累的“活性”大大增强,语言积累也更具丰富性。如《桂花雨》一课的最后一节是这样的:“每到这里,我就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句中“摇花乐”上的引号在朗读和背诵的时候有可能会忽略,而在听写的时候经老师的提醒,再通过实际的书写,印象无疑会加深,还会引起学生一定的思考,注意到引号里面三个字浓缩的摇花的事和摇花的情。还有人物对话较多的片断,听写的时候,同时进行的是引号用法的训练。这些综合的语言要素加在一起,不仅使语言积累的量成倍地增长,而且使语言积累的质得到了优化。

二、有利于形成语感

句子是由一个一个词语排列而成,一个词的后面跟什么词,再后面跟什么词,是有讲究、有规律、有语法规则可以去遵循和解释的,但更多的是靠人的感觉去体会,是无法言说的。这无法说清楚的一面就是我们常说的“语感”。在听写的时候,由于记忆力所及的范围有限,只能是一个词、一个词组等片断信息,当写好一个词语以后,下面该接什么词,学生定会在心里推测,再与老师读出的词语相验证,在反复推测验证再推测再验证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对词语排列规则的觉悟,这觉悟日积月累,渐渐变得正确、敏锐起来,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听”的过程是一个接收、理解、储存语言信息的循环往复的过程。语言的接收主要指对语音的感知和辨析;理解是指对所表达的意义的分析、领会;储存是指言语信息被大脑理解后进行编码和记忆。这几个方面是相互交织、协同作用的。感知是理解的前提,在口语中,语音、语调、节奏等特性具有重要的辨义作用。正确的理解反过来又促进了对言语的感知,同时,只有理解了才能更好地进行记忆储存。[1]可见,“听写”是一个理解性的吸收过程,是以感知为基础的语言理解活动,是与语感能力分不开的。如《开天辟地》第七节写把身躯化为世界万物:“临死的时候,他的身躯化成了万物:口中呼出的气变成了风和云,发出的声音变成了轰隆的雷霆,左眼变成了光芒万丈的太阳,右眼变成了皎洁明媚的月亮……”听写时,学生不会机械地接受,而总是在主动地建构。学生听着写着,自然会发现规律,注意到每一句都采用了“什么变成什么”的结构,听写时可以有重点地听,着重听好“变成”一词前后的内容,然后把听到的内容组织到句子结构中去,在主动组织语言的过程中发展着语感。

三、有利于发展听力

我们来看“听”字,它的左边是“口”,表示口里说出的话,“听”的右边是“斤”,是重量单位,用秤来称量的东西一定是有价值的,不然怎么会“斤斤计较”呢?现在用秤来称口中说出的话,这“话”也应该是“有价值”的。这样的拆字有些牵强,但对我们不无启示:从“说”的角度看,提醒我们要提高说话质量,要慎讲、少讲,别满嘴废话;从“听”的角度看,要尊重人家说出的话,要认真倾听,听好每一个字,不要遗漏,边听边思,这于人是一种尊重,于己也有不少好处。但我们总是倾向于痛快地说,而不愿安静地听,课堂上学生发言的积极程度远比听讲的专注程度要高。早在1986年,戴宝云和张雪珍曾在上海市普陀、虹口两区的三种类型小学(即中心小学、一般小学和语文基础较差的小学)的毕业生中随机抽样300名(其中每种类型小学的学生各100名),用团体测验的方法分别对学生听的记忆力、理解力进行了测查。结果表明,多数小学毕业生不善于边听边想边记,听的记忆力和理解力都不强。得到的结论是:“小学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加强听话训练是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所必需的。[2]”学生不能安静听讲,这与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有关,还与我们平时的教学习惯有关的。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往往比较看重“讲”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而忽视了“听”的重要性。殊不知,“听”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听”是吸收信息的重要渠道,“听”是静心学习的外部表现,“听力”不只是生理能力,与“听力”相伴的是一个人的全面综合素质。能静下心来听的学生,一定也是能静思的学生,静能生慧,安静的状态更容易走向丰富。能安下心来静听别人讲话的人,一定是有素质的善解人意的;反之无心听别人讲话则是自我为中心、目中无人的表现。所以,我们要重视听写。听写的时候,学生凝起神来,静下心来,教室里很安静,只有铅笔在纸上发出的“沙沙”声。在听写的过程中,“静听”的习惯得到养成,“听力”从中得到了发展。

四、有利于体会读法

听写与朗读是相反的过程。朗读是把看到的文字变成声音,听写则是根据听到的声音写出文字。我们根据“游泳理论”,只知道朗读能力是在朗读过程中培养起来的,而忽视了朗读能力培养的其它途径。其实听写也与朗读有关,听写也有助于朗读能力的提高。首先可以强化对字音的记忆。如《桂花雨》中一句:“桂花晒干了,收在铁罐子里,和在茶叶中泡茶,做桂花卤,过年时做糕饼。”句中“和”字应该读“huò”,经过老师的提醒,再让学生读上几遍,他们也能掌握“和”字的读音。但在听写的时候,学生听到“huò”的读音,一下子可能会反应不过来,还会生出一种陌生感,还可能会写成错别字。而这样的经历也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丰富了学习过程,使“和”的读音得到了很好的强化。再是为方便学生听写,教师读的时候自然会根据句义把整句话分成几个部分,而这样的“停顿”正是朗读的基本要求,听写时学生切身感受到了“停顿”的重要,认识到没有“停顿”是不行的,这就在无形中让学生学到了朗读方法。

五、有利于调节课堂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一堂课上学生能够集中注意的时间大概是十五分钟,必须通过各种“变化”,使学生始终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一直专注于课堂。四十分钟一堂课,在课的中间安排十来分钟时间,听写有关句段,可以将一堂课“分割”成动静搭配的几个部分,一方面可以复习巩固所学内容,另一方面,有动有静,动静结合,让学生得到调节,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如教学《维生素C的故事》,教完1~4节后,教师没有继续教下去,而是改用听写的方法处理第5节:“几个月过去了,哥伦布的船队终于胜利返航了。船离那些重病船员所在的荒岛越来越远,哥伦布的心情也越来越沉重。这次探险的成功,是用十几个船员的生命换来的呀!哥伦布这么想着,船不知不觉已经靠岸。”课文写哥伦布率领船队远航探险,遇上“海上凶神”的怪病,得病船员为了不拖累大家要求留在荒岛。第5节写的是船队胜利返航靠近荒岛时的情景,这一节是“出航遇险”与“胜利返航”两个场景的连结部分,内容不难理解,听写以后可以直接进入下面内容的教学。用“听写”的方式来处理第5节,弱化了这一节的教学,把它作为一个过渡环节,让热闹的课堂暂时冷却一下,缓冲一下,有效地起到了组织调节课堂的作用。当进入下一环节讨论时,学生重新燃起学习热情,重点部分的教学得到了强化。这样的教学符合动静搭配的课堂美学规律,让课堂张弛有度,富有变化和弹性。反之,若是一“闹”到底,学生会感到疲劳,还会产生浮躁的心态,静不下心来,不知道如何安排独处的时间。

六、有利于工作生活

语文是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正如课程标准所指出的那样:“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就是要学以致用,要关注现实生活,指向现实生活,要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念,让语文教学与生活相通,为生活服务。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生活中时时需要语文。比如将来当记者,就要去采访人,采访人的时候要边采访,边记录,要具备相当的“听力”。就是将来不当记者,从事其它工作,在许多场合也要做笔记,听报告要记笔记,开会要记笔记,做生意有时也要记笔记。而这记笔记其实就是扩大了的“听写”,或者说是以听写为基础的语文实践活动。其实,“听”这一人类特有的智力活动广泛存在于人类的文明生活。从小进行听写训练,发展学生的听写能力,让学生习惯于“耳听手写”的语文活动,养成良好的边听边记录的习惯,那么将来就可用上这一语文技能为工作和生活服务。把语文运用于生活,学生的生活质量会因为语文学习而得到提升,这正是语文教学所要达成的目标之一,也是“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一课程基本理念的题中之义。

参考文献:

[1]朱作仁,祝新华.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导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144.

[2]朱作仁.小学语文教学法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77.

(周振芳,常熟市实验小学,215500)

上一篇:激发阅读兴趣 培养读书习惯 下一篇:让童心在儿童诗的天空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