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中国电视新闻十大看点

时间:2022-06-27 04:44:10

2005中国电视新闻十大看点

2005年是相对平静的一年,虽然没有像 “9.11”和非典那样的“惊世骇闻”发生,但是中国电视新闻改革的步伐并没有停止,无论是实践方面还是理论方面都有不少新的探索。

2005年是相对平静的一年,虽然没有像“9.11”和非典那样的“惊世骇闻”发生,但是中国电视新闻改革的步伐并没有停止,无论是实践方面还是理论方面都有不少新的探索。下面我们选取十大看点:竞争格局、民生新闻、公共新闻、新闻经营、凤凰现象、读报节目、栏目改版、现场直播、数字媒体及与境外新闻竞争等,来回顾和审视过去一年的中国电视新闻。

一、中央地方两强竞争,愈演愈烈

2005年,中国电视新闻市场竞争格局是中央台和省市地方台两强相争。中央电视台作为国家级电视台,依然发挥它的主流媒体和覆盖资源优势,在“神六飞天”、“连宋访问”等重大新闻事件报道中体现其影响力。同时,CCTV新闻频道也在四平八稳地前进,新闻栏目办得越来越好看。

但是省级台和城市台绝对不会坐以待毙,其竞争策略是以己之长攻央视之短,本土化、平民化和娱乐化成为制胜的法宝。他们的代表栏目重庆电视台的“雾都夜话”和杭州电视台的“阿六头说新闻”甚至已经获得了“全国百家栏目的称号”。据AC尼尔森的调查数据显示,由安峰主持的“阿六头说新闻”平均收视率达到12.6%,比一般新闻高出3―5倍。这个在21点30分播出的夜间新闻居然创下了12个点的高收视率。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时统宇认为,民生新闻的火爆是由于方言的力量。方言说新闻就是一种在表达方式上的贴近,而这正是民生新闻所追求的。

2005年,湖南卫视“超级女声”所掀起的娱乐风暴,不仅加剧了电视新闻的娱乐化,而且也给地方台新闻打了一支“强心剂”。

二、民生新闻大行其道,褒贬不一

民生新闻经历了三年的发展后,依然在中国电视上方兴未艾。各级省市电视台纷纷打造民生新闻栏目,甚至于以“民生新闻立台”,筹建民生新闻频道。然而,就在业界趋之若鹜的时候,学界却对民生新闻持更多的批判态度。“休闲文化和娱乐时尚实现对电视资讯的整合后,电视资讯借助视听觉冲击的快乐制造,或多或少取代了文学生产的古典形式,满足于对琐碎、具体事实的情绪化讲述,理智批判的锋芒和监督社会的睿智开始隐遁乃至消失。”另外,由于民生新闻对收视率的拉动作用,引得各家电视台争相办起民生新闻节目,如在广州地区省市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多达5个。毕竟一个区域内的新闻资源有限,如此必然导致民生新闻栏目严重的同质化。

因此,有学者指出:“‘民生新闻’决不是中国电视新闻改革的终点,因为它虽然极大地拓展了电视的信息属性,但是其中受众仍旧还只是对‘百姓’,而并非‘公民’;它所关注的也往往是‘Power’(权力)而并非‘Rights’(权利)。因此,在全国电视台新闻栏目的蜂拥而上以后随之而出现的一些此类知名电视新闻品牌栏目收视率的回落证明了、无疑也预示了进一步变革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三、公共新闻趁势而入,值得研究

民生新闻的下一个台阶是什么?学界众说纷纭之际,“公共新闻”这个名词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公共新闻理论的主要观点是要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培养和引导受众认识社会现实、参与公共事务,提高公众获得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至于公共新闻具体的实践工作是媒介从业人员积极参与公共事务,把公众和民主政治紧密联系起来。新闻传播者在报道新闻事实的同时以组织者的身份介入到公众事务中,发起公民讨论公共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使公共问题最终得到解决。在沟通社会信息、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发展等方面,公共新闻理论及其实践的确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虽有江苏的“1860新闻眼”、“南京零距离”等栏目标榜公共新闻,但并没有得到认同。首先,实施“公共新闻”立项的经济、技术和公民素质等各方面的条件是我国目前不具备的。第二、媒体收集到的信息是否代表民意,也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第三、公共新闻还有一个致命的问题是与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相矛盾。第四、应考虑到中国的特殊背景,美国提出的公共新闻理念与中国的实际情况有很大出入。尽管如此,公共新闻还是给我们的新闻节目展示了一片天地,值得研究。

四、新闻广告捆绑发射,神六天价

2005年10月,神舟六号飞船成功飞天,举国同庆。对神六的高关注度形成的“眼球经济”带来的无限商机,使得一些电视媒体受益颇丰,新闻热点事件为电视新闻带来的高收视率拉动了广告增长。由于央视独家享有神六的直播权,在市场竞争中占尽了先机,赚了一个盘盈钵满。广告招商方案分三个阶段:9月12日至“神舟六号”发射的前一天为“为神舟腾飞喝彩”主题宣传阶段;发射当天、太空飞行及返回当天为直播阶段:“神舟六号”回收成功次日起的10天内为成功庆贺阶段。这些广告被安排在CCTV-1、CCTV-3、CCTV-4及新闻频道播出。央视广告部主任夏洪波表示:客户很踊跃,我们的广告方案他们非常感兴趣,很多企业提前一个月就买了广告时间。其中,发射后的企业庆祝广告投入非常踊跃。一位接近央视广告部的人士透露,此次央视直播广告的收入“已有5个多亿”。神六天价给我们的启示是,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及其营销策略,为电视媒体展现了一个巨大的盈利空间。

五、凤凰卫视明星范本,东施效颦

2005年,凤凰卫视已走过八年风雨历程,逐步确立了她在全球华语平台的强势地位。凤凰卫视走的是明星路线,推行的是“三名战略”,即注重塑造“名主持人、名评论员、名记者”,着力突出一种有魅力的个人形象,再与极具个性化的言论相辅相成,从而打造出诸多知名的谈话节目。说凤凰学凤凰,内地媒体纷纷把凤凰卫视捧为范本。

凤凰卫视谈话节目的低投入,高收视率的高“性价比”被国内各其它电视媒体竞相称颂,在当今全国卫视改版浪潮中,凤凰卫视的谈话节目形式被各家电视台争相效仿,一时间谈话节目遍及全国。然而“我们的媒体更多地是盯着那些浮光掠影的节目主持人,而没有认真地坐下来研究主持人节目,研究谈话节目的节目形态、视听构成、传播特性、主持人角色定位以及节目的包装与推介”,没有充分考虑凤凰卫视具有内地媒体无法比拟的独特的地理环境、政治空间和人文资源。与此同时,“谈话节目属于低成本制作”也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电视谈话节目最大的投入其实在于主持人的包装或主持人的身价。培养和造就一个名牌节目主持人是需要电视媒体很大投入的。“不顾自己实际情况滥开谈话节目,那么就是‘东施效颦’,学了皮毛而丢掉精髓”。

六、读报节目重出江湖,借力而行

自2003年1月凤凰卫视“有报天天读”开播并成功之后,如今是“有报到处读”,各台竞相重操旧业,办起了久违的电视读报节目。然而,利弊是同样明显的,电视读报节目巧妙借力,借用纸媒体的新闻资源,降低节目制作成本。但在降低节目的制作和播出成本的同时,也决定了其只能作为新闻信息的“二传手”性质,这也决定了该类节目缺乏独立性,并且对受众很难产生独特的吸引力。其二,读报节目面临的最大门槛是它的话语空间。读报节目的吸引力主要看它所选择的内容,它所选择的内容取决于它所拥有的话语空间。“有报天天读”能让观众耳目一新,是在于它所选择的报刊能涵盖港台、东南亚华文报刊以及西方主要媒体。反观有些媒体,如果要做读报类节目,就应先问一下自己:我有什么话语空间?读报节目的复兴一方面体现了媒体融合互动的趋势,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电视新闻在节目创新上的乏力。所幸的是,不少读报节目已开始升级换代,如广州电视台改版后电视读报节目“新闻日日睇”就融入了新的节目环节,增加了“G4出动”、“DV特工”、“DC数码影像”和“网友言论”四个子栏目。

七、新闻栏目频繁改版,眼球至上

2005年是电视新闻栏目的改版年。为了在新闻大战中提高收视率和竞争力,各台新闻节目不惜调整定位,调兵遣将,重新包装,隆重推出新面孔,情节化故事化娱乐化,说新闻聊新闻甚至演新闻。广州电视台的评论节目“时事查笃撑”就是采取了情景短剧的形式。借用充满浓郁的广州特色的茶吧,三位评论员分别扮演茶吧的老板和茶客,选择市民关心的热点话题进行评说、议论。在评论节目中引进了表演、诙谐、搞笑等娱乐元素。节目中还加入了一定比例的动画、漫画、MTV等特技,丰富了节目的表现形式,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有专家认为,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新闻娱乐化成为当今大众传播活动中的普遍现象。一些新闻娱乐化现象以趣味盎然的内容、灵活多样的形式、强烈的视觉冲击等构成的娱乐效应,为受众提供了轻松愉悦的接受氛围。然而从另一方面看,新闻娱乐化又使得新闻与娱乐之间的界限变得日益模糊。然而,为了争夺眼球,有的栏目甚至提出去新闻化的口号。这样的话,新闻节目就变异为娱乐节目了。“新闻报道娱乐功能的过分彰显必然会影响到其它功能的发挥,传媒庸俗化、媚俗化的不良倾向最终将使媒介的权威下降,公信力丧失,甚至危害社会风气,这样的新闻娱乐化就是传媒之祸。”

八、现场直播卫星转播,价值何在

在2005年,一种新兴起的电视新闻新技术是SNG的应用。SNG是英文字母satellite news gathering 的缩写,意为卫星新闻转播,特指装有SNG全套设备的采访车。国内电视新闻最早应用该技术的是湖南经济卫视,2005年1月1日的“直播都市”正式起航。在小型现场直播中,对突发事件的播报,最能体现SNG的灵活性和快捷性的优势。然而,对于可预见性和非事件性事件,由于没有情节,缺少悬念,就算有强烈的现场气氛,现场直播报道也会带来可视性不强的弊病。

在国外,SNG的滥用也会带来系列负面效果:新闻报道失去深度,提供粗糙和冗长的垃圾新闻,一切交给观众判断,等于否定了记者对信息进行综合处理与消化的过程,因此有人把SNG笑称为“super no good ”。对于“super no good”,专家指出,如果一个新闻没有让民众知道的意义,就算有再昂贵的通讯设备,电视台充分利用到无以复加,也是科技害人的一个案例。

九、数字媒体呼之欲出,喜忧参半

2005年,依托数字技术的互联网、网络电视、手机电视、手机报纸、移动电视等新媒体呼之欲出。一方面,网络电视、手机电视和移动电视所形成的新型电视正向传统电视发起挑战,不断地推出新的视听内容产品。上海移动通信股份有限公司与上海文广集团2005年2月4日联手推出中国第一部短剧“新年星事”,每集3分钟,共13集。另一方面在传统媒体中,电视最大的竞争对手报纸也积极进军新媒体,整合其新闻资源优势,欲推出手机报纸,在数字领域与电视一拼高低。

据信息产业部透露,国内IPTV(网络电视)商用试验正在加速进行。在中国电信与上海文广共同进行的第三轮测试中,IPTV试点范围已经从原先的17个城市扩至23个城市;同时,中国网通与上海文广合作的试点城市也扩至20个。根据信息产业部公布的数据,截至2005年上半年,我国移动电话用户总量达到3.63亿户,约占我国总人口的28%。假设我国全部移动电话用户的10%将成为手机电视用户,以10元/月的资费标准计算,我国手机电视业务每年的收入将达到43.56亿元,还不包括商业广告提升的盈利空间。有关电信与广电的未来关系问题一直是业界关注的焦点。不过,刚公布的“十一五规划建议”中对此做了最终的明确:“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作为内容提供,电视新闻也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十、应对境外电视新闻,粤军告捷

广东是中国惟一有境外电视频道公开落地的省份,因此成为我国电视传媒开放试验区。在开放的天空下,粤港两地电视媒体的短兵相接、明争暗斗,尤其在南国都市广州竞争更趋白热化。十年前,境外媒体裹挟雄厚的资金实力和成熟的节目理念迅速虏获了珠江三角洲大半收视份额。十年后,开放天空下的广东电视并没有被境外媒体击垮,而是在“与狼共舞” 的日子里不断地“强身健体”。他们坚持以平民视角做好新闻,以本土化实现“三贴近”,以改革创新来绝地反击,逐步收复失地。根据2004年9月到2005年3月期间AC尼尔森在广州地区的全天时间收视数据显示:境内频道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在广州地区境内频道的市场份额持续超过了境外频道。其中,广州电视台已击败以新闻见长的香港亚视,其新闻栏目“广州电视新闻”、“新闻日日睇”深受广州地区观众欢迎。名牌栏目“广州电视新闻”成为广州电视台的标志性节目,收视率稳定在10%以上,2005年的收视率最高曾达到15.78%,成为广州地区同类节目的收视冠军。解读与境外媒体较量的广州电视新闻,无疑给走向开放走向世界的中国新闻传媒业增强了信心和决心。

回顾过去的一年,中国电视新闻可以说是在改革与困惑中探索,在竞争与创新中前行。中国的电视新闻在实操层面、在观念意识、在理论研究里都可谓收获不少,但同时仍然面临诸多悬而未决的难题和不断出现的挑战。展望新的一年,媒体竞争更趋激烈,媒介环境也会发生变化,未来的媒介事件不可预知,惟一一点可以确信的是,中国电视新闻将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电视新闻理念也将随着实践的深入而不断更新。

(作者谭天系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肖思思、黎亮、于爽为该院05级硕士研究生)

上一篇:写景状物别具意境联想抒情雅兴盎然 下一篇:视听空间:电视直播记者应把握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