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重在信息的充分展现

时间:2022-10-10 06:05:22

消息重在信息的充分展现

“要展现,不要单纯讲述”,这是消息写作的一个要领。消息的基本写作方式就是叙述,但是叙述必须有结构,即文章的骨架。展现,便是通过结构安排得到的一种文字之外的逻辑意义。

全国性新闻奖项评选中,地方新闻单位显露头角相对少些,因为记者编辑难免受限于偏居一隅的视角,在把握全局性意义的题材方面需要跳出原有的视线。苏州日报的消息《昆山31万农民刷卡看病》,以小见大,抓住了具有时代特征的题材,对事实信息的展现充分,写作结构方面也可圈可点。

像城市人一样刷卡看病,反映了中国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一种变革。虽然报道的是一个县级市率先实践,但这是中国几代农村人口的梦想。着眼于宏观,着手于微观,用具体的事实透显主流趋向,这样的题材本身就具有相当的典型性,以小事件见大主题。通常重要新闻的传播,一般都是首选消息这个体裁,以便产生传播的“首因效应”,这也从一个侧面显示出消息体裁传播新闻的效用。在有限的篇幅中如何运用凝练的文字充分展示更多的关于事实的信息,需要记者选择素材和文章布局的才能。

举凡文章,都很讲究开头。晋朝陆机在《文赋》中说,“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对于消息,便要在导语的写作上下功夫。通常,读罢导语就能获知发生的基本事实,而且一定程度上被知晓的事实应当是完整的,可以作为简讯或一句话新闻来使用。“从昨天起,昆山31万多农民也可以和城里人一样‘刷卡’看病了!”这篇消息的开头采用的是概括式导语,单刀直入、言简意赅的点明了事实的要点。

美国哥伦比亚新闻学院的麦尔文・门彻教授谈到导语写作时建议:“导语要简短,句子控制在25个词以内,要使用具体的名词和生动的行为动词”。而我们看到的国内消息的导语,通常在百字以上,这种用一句话点明事实要点的导语就显得需要关注和学习了。其实,对于这类动态新闻,受众最关心的是发生了什么,至于具体实施标准、运作模式如何,可以交给消息主体部分去完成。这样可以减轻导语的负担,也帮助受众提高了阅读效率,在最短的时间对事实有了概览性的把握。

导语点明主题后,这条消息的主体得到有计划的延伸。消息的结构基本属于“倒金字塔结构”,新闻素材的安排明显的有层次,讲递进,纵横交织,多维度地展现事实;但它又不是完全的倒金字塔结构,在倒金字塔结构中,消息的最后一段是最不重要的,而这条消息的最后一段,在无形中揭示事实的重要性方面,是不可或缺的一段。它通过与城镇职工医保的比较,使导语、结尾首尾相顾,凸显出事实的另一内涵――农民刷卡看病对于“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意义。

在对导语进行必要的说明后,作者安排一个具体事例,给人以很强的画面感,从相对抽象地谈到发生的基本事实,转而具象到一位当地老太太买药的场景。这是一种场面的白描,除了使文章显得生动外,“划卡消费9.5元,卡上余额140.5元”这样的叙述无形中告知了文字之外的潜在信息:老太太消费的是寻常药品,价钱不高。看病花大钱,一直是农民们的一大忧虑,现在看到这个情形,这种忧虑就可以打消了。

随后,相对次要的背景内容、以及一些补充性材料被安排的后面几段,例如医保的筹资标准、覆盖范围以及对特殊群体的倾斜等等。这样的结构,无形中显示了素材的轻重缓急。没有时间看报的人,只要看了第一句,或者再多看几行,即使来不及再读下去,基本事实已经知道了。

“要展现,不要单纯讲述”,这是消息写作的一个要领。消息的基本写作方式就是叙述,但是叙述必须有结构,即文章的骨架。展现,便是通过结构安排得到的一种文字之外的逻辑意义。记者保持着客观的态度,但通过对新闻事实的选择,实际上体现报道的意图。

在辞章上,这条消息不过800多字,语言平实凝练,数字的使用不多,但恰到好处,让人不得不关注。“农村居民每人每年只要缴纳50元,如果不幸遭遇大病,最高可以得到近1100倍的补偿,也就是说,最高可以报销到接近55000元!”这样对数字的形象解读,是在用事实说明事实,不动声色地宣传。

这条消息应该属于优秀之列,但也存在着一些需要指出的问题,我们在学习它的优点的时候不要把缺点也学了去:

第一,该文倒二段伊始的“据悉”是一处败笔。交代消息来源是对消息的基本要求,在这里不说“据”哪里“悉”,其实是没有执行记者的职责。事实发生时记者恰好在现场的情形很少,因而绝大部分新闻都是“据悉”(采访)来的,如果不告知受众据哪里悉,这个“据悉”便没有任何意义,是多余的词。现在“据悉新闻”满天飞,是因为一些记者误以为“据悉”是个专业用语。其实不然,没有内容的“据悉”恰恰是最不规范、没有专业色彩的用语。

第二,“农民”是一种笼统的职业概念,与“农村居民”的概念内涵不同,这条消息将“农村居民”的概念与“农民”的概念混淆了。根据倒二段的说明,“31万”这个数字包括“居住在农村的小城镇户口”,总计有:儿童4.3多万人,17到60岁的人18.9多万,60岁以上老人7.7多万。儿童能说是农民吗?城镇人口算是农民吗?较为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昆山31万农村居民刷卡看病。

第三,倒二段在提到儿童、17-60岁和60岁以上的数字后,接着写道:“另外还有6000多名人均年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农村低保人口,……”。也就是说,前面的统计不包括这6000人。但是从作者使用的“31万”这个数字看,显然这6000人应包括在前面的统计数字之内,否则就应当至少是32万。问题出在随意使用的“另外还有”这个词上,使用“其中”一词就通了。对消息的每个用词要认真掂量,看来,无论怎样强调这一点都不过分。

(作者分别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和硕士研究生)

原文:

昆山31万农民刷卡看病

苏州日报讯(记者 高坡)从昨天起,昆山31万多农民也可以和城里人一样“刷卡”看病了!

昨天,该市7个行政村发放点的上千名老百姓都领到了一本墨绿色的《昆山市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证》和一张IC卡。此举标志着昆山农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开始进入全面运作阶段。凭着这张IC卡,昆山的农村居民在该市的任何一个医保定点医疗单位都可以自由“刷卡”就医。根据该市的具体实施办法,农村居民每人每年只要缴纳50元,如果不幸遭遇大病,最高可以得到近1100倍的补偿,也就是说,最高可以报销到接近55000元!

昨天下午,在该市周市镇市北村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村民张燕君拿着刚刚领到的医保IC卡开始了自己70岁生涯中的第一次“刷卡”看病经历。经过一番“望闻问切”,社区医生给她开具处方,一盒是感冒清胶囊,一盒是珍菊降压片。收银处是一套崭新的电脑设备,输入处方,卡一刷,随即打出一张清单,显示划卡消费9.5元,卡上余额140.5元。老太太开心得合不拢嘴:“没想到政府为我伲老百姓考虑得这么周到,送钱给我伲看毛病!”

根据昆山的农村医保施行办法,筹资标准为每人每年200元,这个标准目前是全国最高的,其中市镇两级财政各补贴65元,村集体补贴20元,农民自己支付50元,今年该市财政将拿出6000万元用于医保补贴。

据悉,昆山农村医保覆盖包括居住在农村的小城镇户口,其中16岁以下的儿童4.3万多人,17到60岁的18.9万多人,60岁以上老人7.7万多人。另外还有6000多名人均年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农村低保人口,均采取倾斜政策,不用缴纳一分钱,无门槛进入这个保障体系。为60岁以上的老人建立个人账户,由保险基金每年自动注入150元。

昆山医保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说,昆山的农村医保,除了筹资标准低于城镇职工,因而报销补偿的具体数额不一样外,在运作管理模式上已经与城镇职工的医保没什么两样,就连报销的医药范围和5000元报销起付线都是一样的。

上一篇:让新闻走近读者三题 下一篇:新闻写作要重视纠正错别字(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