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化“负”为“正”

时间:2022-06-27 04:16:30

【关键词】生活经验 数学教学 正运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A-0050-02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要联系生活实际。”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要辩证地进行理解。有许多生活经验为我们的数学学习提供了直观的基础,但也有的生活经验是负面的,处理不好会阻碍学生的数学学习。那么,对于那些负面生活经验,我们应怎样化“负”为“正”呢?

一、巧妙使用对比,化“负”为“正”

案例:

师:小朋友,你认识方向吗?

生1:我知道这边是东,那边是南。

生2:我还知道这边是西,那边是北。

生3:我妈妈说过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师:这是我们辨别方向的两种不同标准,生1和生2说的是我们生活中的方向,而生3说的是平面图的方向。今天我们先来认识生活中的方向。

分析:“认识方向”这一部分的内容,在以前的教材不曾出现,但现在它出现了,而且占了一定的比重,目的是让学生明确学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运用数学,突出数学的实用性、生活性。但正是这些生活化的内容,学生掌握起来却不容易,对有的学生来说似乎还相当难,甚至许多家长都有这样的体会:本来孩子已经认识了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可是学习了之后,却混淆不清了。这是为什么呢?苏教版二年级的认识方向,第一课时是认识生活中的方向,第二课时是认识平面图上的方向。这两种辨别方向的标准是不同的,大部分孩子对生活的方向有一定的经验,所以当学到第二课时平面图中的方向时,有些孩子仍用已有的生活中的方向来解释,有些孩子干脆放弃已有的经验,对所有的辨别方向都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这一标准来解释,致使大部分孩子出现了混淆不清的状况。

思考:对于已经认识生活中的方向的孩子来说,学习认识方向的第一课时,他自身的经验对他的数学学习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到了第二课时,此时的生活经验对孩子的数学学习起到了负面的影响。一线教师应该在充分理解这一点的基础上,巧用对比,把生活中的方向和平面图中方向的特征、规定进行充分、巧妙的对比。在对比中让孩子明白:我们认识的方向分为两种情况,辨别这两种方向的标准是不同的。

二、动手操作,化“负”为“正”

案例:教师出示英文字母A、D、N、M、H:你能判断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吗?

生1:我认为A、M、H是轴对称图形。

生2:我认为A、D、N、M、H都是轴对称图形。

生3:不对。我认为N不是轴对称图形。

师:同学们对字母D、N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存在着不同意见,你们能分别说说自己想法吗?(大家各抒己见,但不能说到关键点。)

师:你们认为判断这两个字母究竟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最有说服力的方法是什么?

生:对折。

分析:执教过轴对称图形这一内容的老师都有这样的感受:判断平行四边形、字母N等这些素材时,孩子们总是显得手足无措,因为直觉告诉他们这些就是轴对称图形。但作为教师,只有弄清这种现象背后的真正原因,才能找到化解这类问题的最佳方法。生1认为D不是轴对称图形,那是受平时我们生活经验中大部分对称都是左右对称的这一负面生活经验的影响。而生2认为N是轴对称图形,主要是基于所谓的对称包括“轴对称和中心对称”的理解。但字母N属于中心对称而不是轴对称。由于受生活经验的影响,大部分孩子一时无法正确判断字母D、N究竟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思考:作为教师,在学生争论到高潮时,应该适时地站出来,让双方说明是或者不是的理由,并引导学生理解如何判断N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对折后能完全重合)。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字母N动手折一折。此时无声胜有声。当孩子真正体验过后,再解释为什么N不是轴对称图形。孩子的操作体验和对轴对称图形的负面生活经验在矛盾中变得清晰。因此,我们只有在教学中抓住学生疑问的症结,然后对症下药,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借助多媒体,化“负”为“正”

案例:作出已知直线a的垂线。(我们班61.4%学生的作业如图1,37.3%学生的作业如图2,1.3%学生的作业为其他。)

分析:在四年级认识平行和相交这一单元时,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无论教师怎么强调,孩子在画垂直线段时,不管是哪个方向,总喜欢从上往下画,如果已知直线是水平的,大多数孩子解决这类问题都显得游刃有余,如图(1)。但是只要已知直线与水平方向形成一定的角度时,大部分孩子都会理所当然地画成图(2)。难道是孩子不明白什么叫互相垂直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他们都知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以上这种情况其实是孩子把生活中常见的“竖直”和数学课上我们学习的“垂直”这两个概念产生了混淆,这就使得孩子在垂直的理解上产生了困难。只有找到问题的结症,才能开出一方良药。

思考:夸美纽斯说过:“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现实基础是抽象思维的土壤,它为数学学习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当我们无法用语言很直观到位地解释“垂直”和“竖直”的联系和区别时,有效借助多媒体,也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在学生画出图(2)时,我们可以利用电子白板技术做一个量角器(或三角尺),放在相交的角上,通过揭示互相垂直的概念,让孩子很直观地明白图(2)的画法是错误的。再把图(1)和图(2)进行对比,让孩子明白为什么错,然后通过flash直观的演示图(2)正确的作图方法。

总之,对于孩子的负面生活经验,教师应该通过对比、动手操作或借助多媒体等方法,使之更好地为数学概念教学服务。

(责编 罗永模)

上一篇: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方法 下一篇:浅谈CAI在语文课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