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语篇分析理论培养高中生自主阅读能力

时间:2022-06-27 04:08:13

依托语篇分析理论培养高中生自主阅读能力

[摘 要]语篇分析理论为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支持,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是语篇分析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成果与价值体现。高中英语教师可将语篇分析理论运用于阅读教学的读前、读中、读后活动,实现学生的自主阅读。

[关键词]语篇分析理论;高中生;自主阅读;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6003102

目前,由于缺乏系统、科学的理论指导阅读教学,高中英语教师往往将相关现成的材料稍作整合后,将之运用于课堂。这样的课堂教学是低效的,导致学生阅读兴趣丧失,阅读能力得不到提高。

根据英语课程标准,高中生应具备的阅读能力如下:高中全体学生读的技能应达到七级、八级甚至九级,即能理解文本的主旨大意,猜测作者写作意图,理解语篇意义;能通过文本中的信息展开合理推理;能够阅读符合高中水平的英语报刊等相关材料;不包括教材的前提下,课外阅读量至少超过30万词。

如果学生的阅读能力没有得到培养,他们就无法达到上述要求。语篇分析理论既能够带给教师科学系统、切实可行的理论指导,还能够有效提升阅读教学质量,并且能够促进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不断扩大阅读规模的过程中感受到阅读乐趣,最终形成自主阅读能力,为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语篇分析理论的内容与自主阅读能力的含义

1.语篇分析理论的主要内容

语言学家进行语篇分析时,通常涵盖宏观(语境、体裁和篇章模式等)分析和微观结构(衔接与连贯)分析。

(1)语境。语境就是特定的背景知识,是语篇分析的前提和基础。语篇是在特定的语境中形成的,涉及人物、时间、地点等,包括“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文化语境”。(胡壮麟,1994)

(2)体裁。文章的体裁多为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等。

(3)篇章模式。英语篇章模式主要有三种类型:

①Problem―solution pattern(“问题―解决”型)。这类模式常用于新闻报道、研究报告、各类广告、文艺小说。

②General―particular pattern(“概括―特殊”型)。这类模式通常先总括,然后再分点阐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议论文和说明文文章多属于这类模式。

③ Matching―comparison pattern(“匹配―比较”型)。这类模式通常先提出论点,然后通过论证的方式对其异同点进行对比分析。这类篇章模式多集中于说明文、议论文等文章之中。

(4)衔接与连贯。衔接是通过语法手段(如照应、替代、省略等)和词汇手段(如复现关系和同现关系)来表现语篇结构上的粘着性,使之结构上具有衔接性。而连贯指的是语篇中语义的关联。这就涉及句际关系。句际关系是指连贯的语篇中句子之间在结构和意思上的联系。句际关系包括并列、对应、顺序、转折、解释、因果、分解等关系(也就是句子间是如何衔接起来的)。

2.自主阅读能力的含义

自主阅读能力指的是学生主体在了解学习目的的基础上,自主安排学习内容、合理把握阅读进度的一种能力。培养并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需要学生掌握基本语言知识,具有获取文章信息的能力,然后激发其阅读兴趣,使其逐步发展成能够独立阅读、自主分析并解决问题的人。(宗兆宏,2012)

自主阅读能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主确定阅读目标。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 设定短期目标与长期总目标,分阶段依次完成,并能及时调整与确立新目标。

(2)运用合适的阅读策略。学生能够使用有效的阅读技巧与策略。

(3)自我调整阅读进度,选择合适的学习环境,设定合理的评价标准。

(4)学生要和教师达成共识。教师有效、合理的介入与指导是学生实现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的必要条件。

二、语篇分析理论与培养自主阅读能力的关系

1.语篇分析理论为培养自主阅读能力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支持

运用语篇分析理论指导阅读教学,能帮助学生形成篇章意识,懂得关注语篇的语境、体裁、篇章模式和语篇内部的衔接与连贯,降低阅读难度,使学生的阅读需求得以满足,继而形成阅读成就感。成功的心理体验是培养自主阅读能力的最强有力的内驱力。

2.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是语篇分析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成果与价值体现

教师理解语篇分析理论的理念与精髓,能对学生循循善诱、层层渗透,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学生能根据语境提示,进行语篇分析,综合利用有效信息解决实际问题,有效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以上都显示了这个理论的价值所在。

三、语篇分析理论在培养高中生自主阅读能力中的应用

在课内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渗透并运用语境分析、体裁分析、篇章模式分析和衔接与连贯理论来精析阅读内容,指导阅读技巧,O置阅读任务,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自主获取信息、自主设计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同时,教师可采用竞赛奖励机制,鼓励小组合作,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对自己产生信心,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兴趣,继而实现预设目的:在自主阅读、教师引导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下面笔者以必修4 Unit 1 A student of African wildlife 为例,具体说明语篇分析理论的应用过程。

1.读前活动 (Warming-up 和 Pre-reading)

高中的阅读文本篇幅都较长。在学生完整阅读长篇文章之前,教师可利用语境分析来介绍背景知识。学生在教师的辅助下,可通过图片、小故事等自主预测文本内容,激活背景知识,把握主旨大意。

在本课中,笔者借助Warming-up中的图片与人物简介,设置 a guessing game,让学生自主阅读这些女性的成就,猜测她们的名字,辅以她们的肖像图片,直观清晰地再现她们的伟大事迹、高贵品质,让学生自主获取信息:本节课是讲Jane Goodall,本单元核心价值观为“成就伟大,需奉献精神”。

2.读中活动(While-reading)

在这个环节,教师依托语境分析、体裁分析、篇章模式分析和衔接与连贯理论,帮助学生正确划分段落,找出每段的中心句或概括每部分大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梳理全文结构,提炼文本特征,帮助学生形成阅读长篇文章的恰当的阅读策略和文体意识、精确把握文本脉络的篇章意识,完成从自我阅读、自我思考到自我感悟的培养自主阅读能力的过程。

笔者在Skimming中,设置两个任务:① 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is passage?(The three questions may help you: Who is responsible for protecting chimps? What animal is studied in this paper? When did Jane Goodall reach Gombe?)在@个任务中,笔者利用语境分析,用3个问题引出本文的人物、时间和事件,学生可自行归纳出主旨大意,既解决了问题,又降低了难度,消除了学生的畏难情绪,使学生产生继续往下读的自信心,为培养自主阅读能力提供情感支撑。② Read the text and match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agraph.这个任务的匹配项都是来自课文每一段的主题句,每一个主题句基本都是在段首。通过这个任务,教师无形中向学生渗透了篇章的模式――段落围绕主题句展开,引导学生自主感知篇章模式。

总体上,这两个任务的设置,运用了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先整体感知语篇,再处理细节部分。

接下来的 Careful-reading环节中,教师根据衔接与连贯理论,要求学生找出第一段里的连接词“first、then”,让学生自己感知观测猩猩一家一天日常活动的枯燥、烦琐与繁重,而 Jane却几十年如一日地重复着,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和行文逻辑。接下来,段落任务的设置遵循类似的原则,训练学生的阅读方式,巩固学生的阅读习惯。

3.读后活动(Post-reading)

在这个环节,笔者提出两个问题:本文是什么文体?作者写作意图是什么?此举进一步借助体裁分析和衔接与连贯理论,使学生能更好地自主体会体裁与篇章模式之间的关系,更深入理解文本的主旨与作者的写作意图。

以上所有的课内阅读活动都采取小组竞赛方式,回答正确的个人得分计入小组总分,一周统计一次,每次确定一个小组为团体第一名,颁给获胜小组组员合适贴心的小礼物。这种激励制度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小组合作探究顺利开展。

学生在课内阅读的训练之后,逐渐学会了自主阅读,并运用于课外的阅读中,不但达到了课标的要求,而且有利于终身阅读和学习。

运用语篇分析理论之后,学生不再需要教师指导和讲解,从先前的被动学习转变为独立自主地主动学习,从而实现了英语阅读课的教学目标:自主阅读。整体而言,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阅读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意识和正确的阅读习惯,还能够将其培养成高效独立的阅读者。

[ 参 考 文 献 ]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3]宗兆宏. 国外阅读策略培训方法研究现状述评[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2(6).

[4]雷兰川.高中英语长篇阅读教学方法探析 [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5(7).

[5]杨津秀,蔡斌.培养初中生英语自主阅读能力的研究[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5(6).

[6]张献臣.加强语言语篇教学,提高英语阅读效率[J].课程・教材・教法,2005(6).

[7]林祥忠. 高中英语任务型教学探究[J]. 中学生英语(教师版), 2011(7).

上一篇:我的访学感悟 下一篇:浅谈说明文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