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距离优秀班主任还有多远

时间:2022-06-27 01:07:36

我们距离优秀班主任还有多远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样,我们很多老师做梦都想成为名师。为了能早日实现这一梦想,笔者也在内心不止一次与名师进行了对比,在对比中也不止一次地这样问自己:与名师相比,我的班主任工作到底差在哪里呢?我应该怎样做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班主任呢?

一、 与优秀班主任相比,我们的爱有“缺失”

虽然从参加工作的第一天起,我们就许下这样一个诺言:要把自己全部的爱都奉献给孩子们,要用自己的爱心为孩子们撑起一片成长的天空。在开始的工作中,我们也确实在积极地践行着自己内心的诺言,但是随着时间的迁移,我们的这种爱慢慢地发生了变化。我们对孩子们的爱不再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最无私的爱,更多时候我们的爱掺杂了“功利性”,是为了成绩,围绕着班级管理来展开的。所以,在更多的时候我们也总是习惯性地将自己爱的目光投向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或是习惯表现差的学生,然后告诉他们,“老师很爱你们,但是你们必须要有更好的成绩或是你们不能像以前那样随意违纪;如果你们的成绩不能像以前的那样优秀或是你们的行为没有达到我的要求,那么我就不会再为你浪费自己的感情了”。由于我们的爱掺杂了“功利性”,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我们对孩子的爱成为一种“伪爱”。而优秀班主任对学生的爱则与我们不同,他们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关爱,是一种深入心灵的爱,他们总是把学生放在心上,体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关注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发展:下了课了他们不是急急忙忙地离开教室,而是和学生打成一片,及时了解学生内心所想;学生情绪波动时会及时帮助他查找原因,帮其走出低落的情绪;天气冷了,会像朋友一样提醒学生加衣服……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呢?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作为教师,没有敬业爱岗的精神,没有对学生真诚的爱,是不会取得成功的。因此,我们要想切实缩短与名师的差距,成为一名优秀班主任,那么首要的一点就是学习他们对学生的真心关爱,用爱心敲开孩子紧闭的心扉,慢慢引导和鼓励孩子走向成功。

二、 与优秀班主任相比,我们缺少足够的“耐心”

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班主任都有着极强的责任心、远大的抱负。所以在工作中我们往往会产生一些急于求成的心理,总是期望通过几次长篇大论的主题班会或组织几次大的班级活动就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当学生思想和行为出现错误时,我们也总是期望通过几次简短的说服教育就让学生的思想认识得到提升、行为有所改观和规范。其实学生的进步与成长是一个缓慢的、潜移默化的转变过程,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的转化一般要经历醒悟、转变、反复、稳定四个阶段,且在成长、转化的过程中,他们还会出现多次反复,这都需要我们班主任在教育过程中拥有足够的耐心。然而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为了能让自己的教育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让自己的班级管理工作更多地得到学校和领导的关注与认可,我们很多班主任会改走“捷径”,选择“高压”政策,用一种近乎苛刻的班规,以限制、禁止的条文与惩戒相结合的方式,强迫学生在“不应该做什么”的限定下养成“应该做什么”的习惯。这就导致学生的所谓好习惯虚于表面、流于形式,在老师面前他们确实会表现得很温顺,班级工作从表面上看也是“井然有序”的,但是一旦脱离我们的视线,他们就会马上将之前所培育习惯抛之脑后,依然我行我素。

纵观优秀班主任的教育过程,笔者发现他们更注重学生的感知体验过程。所以在平时出现一些问题和错误的时候,他们不是简单地对其批评或训斥,而是给予其适当的宽容,但这里的宽容不是简单的纵容,更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充分了解学生出现错误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这次违纪是有心的还是无意的,是什么导致自己最终违纪的?这次违纪都给自己带来了哪些不良后果和影响?进而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帮助他们弄清是非界限,这样他们就会在深刻认识自己错误的同时产生强烈的悔错、改错意识。然后再根据学生的问题精心设计一些活动帮助其内化实践行为,如组织小种植活动,让其通过实际劳动来体会父母劳动的辛苦,进而让其从内心真正产生感恩父母的心理;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动员学生把用过的作业本都积攒起来,将喝过的饮料瓶收集起来,然后卖到废品回收中心,用换来的钱购买班级所需的用品,以此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习惯……

三、 与优秀班主任相比,我们缺少“探求”精神

在平时的教育实践中,部分班主任,特别是年轻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不可谓不尽心、不尽力,每天也总是早来晚归,一旦班级出现问题也用“雷霆手段”立即予以解决。可为什么我们的班级管理就是不见起色,总是“按下葫芦浮起瓢”呢?而学校优秀班主任则是“晚来早归”,甚至到班级的次数也屈指可数,班级秩序却是“井然有序”。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缺少一种“探求”精神。

在平时班级管理中,我们总是习惯于被动管理,总是习惯在班级管理出现问题后才根据问题采取应对策略,并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总是喜欢犯一些经验主义的错误。这样的问题处理多了,我们很多班主任就会自认为很有经验,所以每次学生出现违纪情况之后,他们既不调查也不诊断,只凭直观感受便认定学生思想有问题,并立刻对其进行所谓的思想教育,甚至是批评惩戒。学生因屈服于老师的重压,当时可能会“承认”错误并承诺改正,但是这种“承认”是一种“迫从”,学生在内心是不服的,对于老师的教育也是抵触和逆反的,所以班级管理必然是“按下葫芦浮起瓢”。

从优秀教师的教育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工作中他们都有这样一个共性:“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同样是面对迟到、完不成作业、自习课说话等等问题,他们不是凭自己的直观感受,用已固化的方法简单处理问题,而是用探究的心态去研究学生:明知是违纪的事情,学生为什么还会这样做?学生迟到是家中有什么事情耽搁了,还是作息时间安排不合理所致?学生之所以在课堂上讲话,是因为他们尚未完全形成纪律意识,还是自己的课堂授课没有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自己应该怎样做才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呢?如果这样不断地发问、质疑,就会对学生的违纪问题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进而透过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找到问题的根源,针对根源采取相应的措施,当然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只要从根源上把问题解决掉,此后同类问题自然就不会重复出现了。

四、 与优秀班主任相比,我们总是忽视“集体”的力量

在平时的教育中,我们大多数班主任总是认为自己才是班级的“掌门人”,在班级管理中总是独断专行,根本不考虑或是采纳班级任课教师、家长的合理建议,所以班级工作总是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疏漏,其所作的决策也常常有失公允,要求不是过高就是过低,再或就是让学生无法接受,最终必然会导致制同虚设,无法推行。

教育是一种由学生家长、任课教师、班主任多方参与的特殊“动态运动过程”,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长、任课老师和班主任的密切配合。所以,优秀班主任都非常重视与班级任课教师和家长团结合作。每次接手一个班级之后,他们总会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及时地与班级任课教师、家长进行沟通,通过交流把班级教师、学生家长都紧紧地“粘”在自己的周围, “三位一体”地推进班级教育管理。班级管理中,优秀班主任总会时常主动地邀请班级任课教师、家长到班级(学校)参观自己的班级管理,在参观中也会及时地将班级阶段管理目标和班级管理措施向任课教师、家长作出说明,然后再以诚恳的口气邀请班级任课教师、学生家长结合自己的学科教学、家庭教育情况提出意见,这样就会在商讨、变通中形成统一的班级教育目标。班级任课教师和家长也会在不知不觉中主动融入班级管理,学生的德育工作也会自觉地贯彻到每个教师和家长的实际教学中,从而发挥综合育人的理想功效。

上一篇:“道德银行”负面效应审视 下一篇: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促进高职学生成长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