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源头绘和谐

时间:2022-06-27 11:24:18

盛夏时节,穿行于云南省普洱市的山水之间,公路两边尽是郁郁葱葱的森林,简直就是一个生态的绿色大氧吧。

这是普洱茶的故乡,是世界著名的茶树种植和茶文化起源地。那条蜿蜒数千里的茶马古道的源头,就在这里。云南媒体调查公布的省内宜居地方,普洱排名第一。

普洱市的各级工会干部,与茶的缘分与生俱来,他们坐拥山水之利,生态之便,在一片茶韵氤氲中,正团结组织广大职工建功立业,共创普洱的美好未来。

一、思茅:“中国茶城”风采

文/开宝

建功茶产业

思茅区是普洱市府所在地,素有“林中之城”的美称,2003年即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命名为“中国茶城”。

市、区总工会2010年的一项重点工作,即与茶有关。5月7日,以“打造云茶品牌,彰显云茶才艺,弘扬云茶文化,传承云茶工艺”为主题的云南省职工技术技能大赛茶叶加工工决赛在普洱市思茅区展开紧张角逐,来自昆明、玉溪、大理、文山、临沧、保山、红河、昭通的102名茶叶加工高手同台竞技。在干净整洁的生产车间,一些选手用现代机械将茶叶杀青慢焙,另一些选手却用传统的簸箕细心轻揉……云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孔垂柱亲临比赛现场,兴致勃勃地观看了参赛选手令人眼花缭乱的表演。

为了共享技术成果,技术人员还来到生产现场,向茶叶加工人员讲解制茶要领;茶园是茶叶生产的第一车间,为了保证源头的品质,普洱市、思茅区总工会还在龙生公司举行了农民工茶叶加工技能培训班,这些茶农将把最新的种植和加工技术带到田间地头。普洱市总工会副主席刘成勇说:“职工技能的提升,既是当地产业发展的需要,也是维护职工权益的根本举措。”市、区总工会参与组织的茶叶加工技能大赛,为普洱市实施人才战略、打造普洱茶产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也是在去年,区总工会分别在南屏镇南岛河村和思茅港那澜村举办了电脑、厨师等各类技能培训班15个,培训农民工410人次。两家村级工会还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设备和农家书屋,组织农民工学习《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知识,促进了农民工就业和新农村建设。

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是工会工作的难点。鉴于农民工居住分散、务工分散、流动性大的现实,思茅区政协副主席、区总工会主席杨中朝汇同工会领导班子共同协商,利用乡镇赶街天人潮集中的时机,组织各级工会工作人员到街子上摆摊宣讲农民工如何维权。2010年,全区各级工会向农民工赠送《务工维权手册》7800余份,摆摊宣讲64次,下村宣讲76次,受益人员达到23000余人。工会工作人员还多次深入到曼窝村征地拆迁工作现场、洗马河旅游环线、磨思公路建设现场、茶马古镇、箐门口水库移民搬迁等重点工程施工现场,过问农民工的劳动合同、劳动报酬和社会保障等事项,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有关部门予以纠正。各基层工会通过乡镇法律援助中心开展农民工的维权调解工作。2009年以来,成功调解了12起外地农民工的劳动争议纠纷,协调维权事件22起,调解民事纠纷86起,所涉农民工工资金额达116万多元,有效地维护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辖区内的工会组织建设因地制宜,不断健全和完善。乡镇上的个体户、非公企业,建成了个体工商户联合工会;南屏镇高家寨是一个彝族聚居的村寨,又具旅游、观光、商贸功能,寨内有农家乐39家,于是成立了高家寨彝家乐村级工会;思茅港镇那澜村个体工商户多,而南屏镇南岛村河村的咖啡产业发展方兴未艾,于是建成了区域性的工会近40家,壮大了工会会员队伍。

松脂飘香

普洱市森林资源丰富,思茅松是其中一个响亮的品牌,位于思茅区工业园区内的森盛林化有限责任公司,就是依托森林资源成立的一家民营企业。

在宽敞整洁的公司厂房里,松香成品晶莹透亮,让人爱不释手。

要制成松香和松节油成品,首先得从农民手中收购松脂,一棵松树,要长到15年才能采脂,有些农民等不得,七八年就开采,公司一方面引导农民不要急功近利,另一方面在收购松脂时尽可能给他们更多的回报。2010年,公司的产值是2.8亿元,其中用于收购松脂的钱就达2.7亿。

公司的前身是国有林化企业,老板原是国有企业的老书记,深知企业职工就业的重要。2002年企业改制之时,实行双向选择,一些职工转入社区,愿意留下来的,优先吸纳。同时吸纳的,还有国有企业下岗职工,至今已有43人,他们中很多人都已成为生产车间的骨干。与此同时,一些失地农民和复转军人也在公司安排了工作岗位。2009年金融危机之时,尽管效益不太好,但公司努力做到不减员、不减薪,确保员工工作岗位。不仅如此,还逐年提高员工工资,从2011年开始,员工人月均增资250元。

从公司成立至今,员工每年一次体检,员工生病住院,公司领导和工会都要亲自上门探望,送去慰问品;员工过生日,公司党支部和工会都会为每个“寿星”送上一份精美蛋糕和发一条手机祝福短信。公司党政和工会坚持开展了“八到家”活动:员工有困难解决到家,遇到天灾人祸送温暖到家,有了缺点错误帮助到家,被评为先进通知到家,员工新婚之喜祝贺到家,家庭丧葬病故慰问到家,平常工作访问到家,家庭发生矛盾调解到家,真正让员工感受到“家”的温暖。

2008年,一位员工因患脑梗塞,不能继续工作,公司为他办理了病退,考虑到其家庭实际,安排他的一位子女到公司上班。几年时间,公司已为7户职工解决了子女的就业问题。

如此关爱员工,使企业获得了双赢。2010年,森盛公司被云南省总工会等部门评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

让和谐和文明在社区生根

今年36岁的何桂琴是思茅区南屏镇倒生根社区的一名下岗女工,和丈夫离异后带着5岁的女儿一起生活,是社区的零就业家庭。她的一技之长是理发,为了摆脱生活困境,她想开一家理发店,但苦于没有资金。

倒生根社区工会经过摸底调查,目前登记的失业人员共有1200多人,其中不少人有自主创业愿望。为了让下岗失业人员早日走上工作岗位,社区工会专门举办了再就业培训班。

何桂琴不仅参加了培训,还在社区工会的帮助下申请到了小额贷款,实现了自主创业的梦想。

和何桂琴同样处境的文梦丽也是培训班的学员之一,只不过她的特长是家政服务,同样在社区工会的帮助下,她不仅拥有了自己的事业,而且还解决了8名下岗职工的就业问题。

正是社区居委会和工会这些最基层的工作人员,利用熟悉情况的优势,准确掌握了辖区内的就业需求,通过就业指导、培训和服务,几年时间实现了752人的再就业。

基层工作事无巨细,面对辖区内的困难职工和家庭,工会干部带头进行了一对一的帮扶活动,工会工作委员会主任李亚玲负责水利施工队一名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残疾人普文东,女工主任李琼兰负责聋哑人吴亮,经审会主任刘蓉丽负责大芦坡一户三胞胎低保人员罗正东,社区副书记李学良帮扶夫妻双双失业的一户职工家庭的两个孩子读大学,汤敏帮扶孤寡老人许定珍……一件件爱心帮扶的感人事迹如涓涓细流,润人心田。

社区内有不少中小企业,其中尤以建筑、餐饮居多,吸纳了不少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大家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自当和谐相处。2010年暑假,倒生根社区利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教育网络,组织了健康少年儿童与残疾儿童、城区少年儿童与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的“手拉手”活动。在活动现场,大家手拉手进行知识竞赛和娱乐游戏,普洱师专的志愿者为部分中小学生补习了功课。

2009年,倒生根社区再次被云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文明社区。

“工会是真正为我们职工办实事好事的地方”、“有你们在我们就有战胜困难的信心”,两个不同身份的人,经历不同的遭遇,两句发自内心的话,真实反映出工会在人们心里的分量。

二、宁洱:挺起不屈的脊梁

文/流沙

这里是驰名中外“普洱茶”的故乡和集散中心,“茶马古道”的源头。

刚下车,普洱市总工会副主席陈勇,宁洱县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周永祥就风风火火地赶过来。

对于曾在宁洱工作过的陈勇来说,提及宁洱的情况如数家珍,他说:“宁洱县工会工作这几年发展很快,主要就是宁洱县有一支勇于担当、敢说敢干的队伍。”

职工之家的温馨

在县总工会的院子里,摆放着几盏体型较大、制作精细的花灯,走道楼梯的扶手上,则是一些小巧的花灯,这些独具民族特色的花灯,此时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在3楼办公室,人还没入座,周永祥就打开了话匣子:“2007年宁洱遭遇地震,总理在查看灾情时提出要求:‘全县人民一定要挺起不屈的脊梁,共同度过难关’,这对全县人民战胜困难是一种极大的鼓励,我们工会所有干部职工也深受感动。”

虽然宁洱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但工会工作却一点也不含糊。为了把更多的职工、农民工发展到工会组织中来,工会把建会入会重点向乡镇延伸、向社区延伸、向非公企业延伸,通过3个延伸,全县组建基层工会组织179家,工会会员达到1.47万人,其中1个工会组织被评为全国模范职工之家,6个工会组织被评为省级模范职工之家。

在不断提升工会组建规范化水平的同时,全县各级工会和干部职工全面履行各项社会职能,突出维护职责,切实把维权工作贯穿到改革、发展、参与、帮扶的全过程,为全体干部职工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园。

30余岁的郭绍芳在宁洱一家企业上班,丈夫是一个地道的农民,家中有一个刚上学的孩子。日子虽然过得艰辛,但一家人却也其乐融融。

有一天郭绍芳在上班时,右手拇指被机器扎掉,后经有关部门工伤鉴定为七级,郭绍芳不服,认为鉴定不合理,多次找到企业负责人讨要说法,一直未果。

无奈之下,郭绍芳找到县总工会。县总工会负责有关职工合法权益维护工作的人员热情接待了她,了解了事情发生的经过后,根据有关的法律法规条款,几次到这家企业,与企业老板面对面地商谈,经过多次协商,企业老板终于答应了赔付,并当着县总工会同志的面,在郭绍芳的工伤赔付协议上签字,郭绍芳终于拿到了30966元的工伤赔付款。当她拿到赔付款时,第一句话就是:“感谢县总工会、感谢县总工会的同志”、“县总工会真正为我们职工说话、为我们办事”。

有你们在就有信心

2010年10月21日,对于宁洱县德化乡集镇的个体工商户张国昌一家来说,是一个“灾难”的日子,忙碌了一天的张国昌夫妇因临时有事,停下家中的活计,到宁洱县城办事,晚上九时左右家中突然起火,大火把张国昌家的房屋二楼全部烧毁,火灾后张国昌一家生产、生活陷入极度的困难之中。

县总工会得知张国昌家受灾后,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县总工会主席郭朝康高度关注张国昌一家人的生产、生活,并委托周永祥到德化乡张国昌家中看望慰问。

11月9日,在德化乡党委副书记、德化乡工会联合会主席杨继华的陪同下,周永祥来到张国昌家中,进行看望慰问。当周永祥把1000元现金送到张国昌家中时,张国昌夫妇感动不已地说:“感谢党和政府、感谢工会组织,有你们在我们对生活就充满了信心。”

“工会是真正为我们职工办实事好事的地方”、“有你们在我们就有战胜困难的信心”,两个不同身份的人,经历不同的遭遇,两句发自内心的话,真实反映出工会在人们心里的分量。

在采访中,维权帮扶的事例很多,这不禁让我想起“茶马古道”精神,风霜雪雨他们在行走,崇山峻岭未能阻挡他们前行的步伐,春夏秋冬,日复一日,他们用不屈的精神和矫健的双腿,走出大山,走向世界,工会工作者的精神不也正是如此吗?

做职工的知心朋友

远远地,一幢簇新的大楼呈现在我们眼前,这就是我们此行的另一个目的地――县人民医院。在早晨阳光的沐浴下,医院工会的牌子显得更加锃亮。

“无论是日常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工会班子都要求深入到职工中,了解职工的工作、生活情况,不定期向职工收集对医院发展建设方向的合理化建议和改善职工福利待遇方面的一些要求,职工提出的建议和要求反馈给院领导后,基本上都得到采纳和解决,我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做好职工的知心朋友。”县人民医院工会主席蒋玉萍对于医院工会工作这样介绍。

县人民医院有在职职工240人,合同制工人47人,临时用工27人,工会会员314人,入会率达到100%,委员7人,每一个科室均设一个工会小组长。

只要有职工生病住院,工会就在第一时间送上花篮和慰问金。

去年,医院工会看望生病住院职工44人,送出慰问金上万元。

今年,医院有2位在临床一线工作的护士患乳腺癌和白血病,工会了解她们的家庭情况后,立即向院领导作汇报,并向全院职工发出捐款倡议,共收到捐款3万余元,缓解了她们生存的压力,重新燃起生命的希望。工会送温暖活动经过长期的开展,在医院干部职工中得到广泛赞誉。面对干部职工的肯定,工会趁热打铁,今年6月份制定一系列关于职工生病、住院的优惠政策,从7月份开始实施,虽然实施的时间不长,但备受广大干部职工的赞誉。

医院的工作是特殊行业,是技术性很强的服务窗口,对业务技术的提高就是对从事医护工作职工的最好帮助。去年5月12日护士节前,医院工会与县总工会联合举办了医护技术大练兵活动。活动结束后,职工纷纷表示:这样的活动效果很好,既能提高学习风气,又能加强职工的责任感。

不肥而坚是以永年

相信会喝茶的朋友大部分人都有过品普洱茶的经历,然而传统普洱茶受刀撬、洗茶、繁杂的茶具等原因限制,能在办公室喝上原汁原味的普洱茶成了一种奢望。把这种奢望变成现实的企业,是我们的下一个目的地。

从医院出来后,沿着绿树成荫的公路一路前行。

不一会儿功夫,我们来到一个绿水青山、风景秀丽的湖边,这里既有亭台小榭的悠闲,亦有迎风绽放的鲜花。如果不是门口挂着普洱市永年茶叶有限公司的牌子,我们都误认为来到一个休闲公园。随行的县总工会办公室主任李生兰介绍,这既是生产基地,也是宁洱县众多新人拍婚纱外景的首选地。曾经出现过一天有十几对新人来此拍外景的浪漫场面。

“不肥而坚,是以永年”。这是普洱市永年茶叶有限公司普洱茶厂的企业理念。

“也就是坚持做茶、做人、做企业、做事踏踏实实,认认真真,不张扬不浮躁。”当问及这句话的含义时,公司总经理赵华琼给出这样的解释。

也正因为如此,从她2005年接过复兴普洱茶厂的大旗后,普洱茶厂的产品质量得到质的升华和量的飞跃。

在2007年的地震中,普洱市永年茶叶有限公司普洱茶厂同样遭到重创,坍塌的厂房、破损的机器,生产处于完全瘫痪的状态。公司的客户知道灾情后纷纷送来慰问金,希望公司能尽快度过难关,但公司收到客户的资助后,并没有把这些钱投入到恢复生产的过程中,而是根据当时公司的职工人数进行调配,每位员工得到800元的补助。

对于此举,很多人表示难以理解,但赵华琼说:企业要发展,必须把员工放在第一位,他们的财产也在地震中受到损害,先补助他们。就这样,原本用于公司恢复生产的资金,变成了员工的救助资金。在接下里的时间里,她和公司员工积极开展生产自救,经过她和员工2个多月的奋战,公司终于恢复了正常生产。

登山、游园、聚餐、演讲、培训、晚会是公司关爱员工的另外一种表现,通过这些方式,既可以提高员工团队合作精神,又能增加公司的凝聚力,同时还积极鼓励员工家属一起参与到活动中。

尽管这几年公司一直处于亏损的状态,但公司一直把职工的收入放在首位,公司员工的收入远远高于当地工资水平。不仅如此,公司还对考上大学的贫困生进行资助,在一次金秋助学活动中,公司拿出了3.5万元的资金进行资助。

“困难是短暂的,目前公司引入先进的生产技术工艺――普克普洱袋泡紧压茶,已经占领了部分海外市场,相信今年一定能打个翻身仗。”赵华琼对公司未来的发展底气十足。

采访结束时,远远望去,绿油油的山,绿油油的茶,一切都充满了勃勃生机。震后的伤痛正逐渐被淡出人们的记忆。一切又都是崭新的开始。

延绵的哀牢山脉西南侧,有一个神奇的墨江县。她是全国唯一的哈尼族自治县,北回归线横贯县城,是有名的“双胞之乡”。

三、墨江:双胞之乡好事成双

文/望东

在墨江,最引人入胜的莫过于双胞胎的传说。据说墨江县境内有1200多对双胞。离县城不远处的一个小山丘下,有一对双胞井,常年淌出清洌的甘泉,据说喝了双胞井水的夫妻,生双胞胎的概率会大大增加,十分灵验。如若不信,双胞井旁边的河西村就是例证,这个小小的村落只有100多户人家,其中就有10来对双胞,就连双胞井附近的一“对”大树,也是双生的!

“好事成双”的双胞节招聘会

在墨江,就连双胞胎就业和创业,都有专门的优惠政策!身处这里,墨江县总工会的工作也免不了和“双胞胎”有很多联系。

墨江县有一个双胞节,每年5月初,来自世界各地的双胞胎与本地的双胞胎们欢聚一堂,这是墨江最热闹喜庆的时候。

“双胞节”期间客商云集,人潮如涌,是举办劳动用工招聘会,解决城乡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的好时机。两年前,墨江县总工会与劳动保障部门合作,于每年“双胞节”期间,在墨江县太阳广场举办大中专毕业生、农民工现场招聘会。

为了不让招聘会冷场,总工会从领导到每一个工作人员进行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他们在举办招聘会前就挨家挨户地跑遍了当地的企业,还通过电话、邮件等方式联系了不少外地企业,动员他们参加招聘会、提供就业岗位。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9年墨江国际双胞节开幕时,第一届大中专毕业生现场招聘会也如期召开。这天,太阳广场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招聘会现场布满了来自本地企业和外地企业的展位,这些展位被应聘的青年男女围得水泄不通。现场还设置了工会服务咨询点,墨江县总工会常务副主席刘定雄也亲自到场坐班,为求职者和招聘企业宣传政策法规、答疑解惑、牵线搭桥……

到今年为止,3届招聘会已经为79个企业的上千个岗位输送了员工,解决了愈千名劳动者的就业问题,这些应聘成功者中自然也包括了10多对双胞胎。而且,每年前来招聘的企业数和企业招到的工人数都在节节攀升,招聘会和“双胞节”一起,成了墨江县5月份的两件大好事。

对此,刘定雄半开玩笑地说,墨江是双胞之乡,这里讲究“好事成双”。

让职工既掌握一门技术、又持有一本证书

前些年,昆磨高速公路通车和“双胞节”的举办,带动了墨江城市建设和旅游业的发展。墨江县总工会面向急需劳力的建筑业和服务业,展开一系列的技能培训,输送了一大批专业人员。单是前年,经工会培训的宾馆客服人员就有96名,她们现在分布在墨江县大大小小的宾馆酒店当中。

墨江县是普洱茶产区之一。为扩大茶叶的产量和种植水平,从去年开始,墨江县总工会开始向农民工教授茶叶种植和普洱茶加工技术。培训主要针对山区的农民工,培训地点被选在山高林密、江河盘踞的泗南江乡。至今,两期培训共吸纳了498名农民工参加,总工会还从院校请来专家,为受训人员提供指导。目前,已培训结业的农民工有185名,结业后即获得了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在墨江葱茏的群山当中,一片片茶园长势喜人,其中就有不少茶园是总工会培训的种植户经营的。

县总工会在开展茶叶种植培训的同时,还开展了茶叶加工培训,让农民工不但会种茶,还能加工制作普洱茶,深受农民工欢迎。

刘定雄虽然看起来不善言谈,实际上则心思细腻、思路清晰。他说:“我们不单让工人接受培训掌握技能,还要让他们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今后他们既可以自主创业,又可以到外面找工作。”

围绕茶叶这一特色产业,墨江县总工会做足了文章。2009年8月,他们以自治县成立30周年以及普洱市中国茶叶节为契机,开展了主题为“同舟共济保增长、建功立业促发展”的“斗茶”暨茶艺大赛。

在“斗茶”比赛中,各个茶企纷纷拿出自己的看家宝贝供专家评鉴品尝,赛场内茶香四溢。在茶艺比赛中,身着传统服饰的姑娘(茶艺师),端坐在古色古香的茶桌前,以优雅的姿势和娴熟的技术冲泡出一杯杯清茗,给人以美的享受。

在哈尼之乡播洒爱心

为帮助单身或是生病的困难女职工,墨江县总工会每年向县级各部门、单位发出捐款倡议书,这些倡议不但得到了女职工的积极响应,很多男性职工也踊跃捐款。工会在女工委员会设立了爱心专款,用于帮助困难女工。

当地一名叫袁玉萍的女职工,因为车祸不幸瘫痪,丈夫也和她离了婚,工会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和女工委每年都对她进行资助。去年她的儿子考上了大学,工会又对这名学子展开“金秋助学”。县中医院一名身体瘫痪、丈夫下岗的女工,林业局一名患乳腺癌的女工……都得到了工会定期和不定期的资助。

一些外地的农民工(今年有6个),因为种种原因弄得身无分文,无钱返乡。当他们到县总工会求助时,只需凭身份证和工会会员证,就能获得通往省城昆明的路费。

当地有6个家庭,家庭成员都感染了艾滋病,很多人避之唯恐不及。工会从女工委员会的爱心基金中拿出了5200元对他们进行慰问。工会干部亲自到他们家中走访,与之亲切交谈,一起吃饭,丝毫没有表现出忌讳或嫌弃之情,让这些特殊的家庭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

去年,工会还联合劳动保障部门为700多名农民工追回了540多万元的工资。“贷免扶补”办理成功的,每年也不低于10多例。

“四个必须”的联珠镇工会

发挥工会职能,镇工会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节点。上级工会的工作,需要他们推进,下级工会的业务,需要他们指导和支持。

墨江县联珠镇工会做到了不辱使命。

联珠镇地处墨江县人口最为集中的县城中心区,这里的工会建设水平也代表着整个墨江县工会的建设水平。可喜的是,在联珠镇工会及下设社区工会,工会主席全部由党委副职担任;工会工作被纳入党建目标考核体系,工会与行政坚持召开联席会议;工会严格贯彻“六好、八有、五懂、一基本”的要求。这里,职工入会率是100%。

在维权帮扶方面,他们雷打不动地坚持“四个必须”:凡是重大节日,必须对困难职工开展探望慰问;凡是职工生病住院,必须慰问看望;凡是职工及其家属病故,必须慰问帮助;凡是职工有诉求,必须认真听取并解决。

这“四个必须”,既是联珠镇工会的宗旨,更是他们的“名牌商标”。

在职工业务技能培训上,镇工会也有创新,他们按照“抓好一个产业、帮扶一户中低收入户、选树一个典型、培养一名致富能手”的思路,重点围绕茶叶种植技术、劳动岗位技能等主题,在职工中推行技术协作。采取一人带一户的模式,在职工中结成帮扶对子,传授技术技能、推广致富经验……当然,县总工会开展的各项技术学习和劳动竞赛活动,也是联珠镇培训职工的阵地。

在联珠镇工会的职工活动室内,图书充足,内容丰富;运动场上,工会组织的文体活动给职工们带来了欢声笑语,给他们送去了健康……

上一篇:浅谈如何搞好经审工作 下一篇:藿香正气水的多种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