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约责任中的可得利益损失

时间:2022-06-27 09:09:24

违约责任中的可得利益损失

[摘要]本文结合有关法律规定,通过对可得利益的特点的分析,界定出可得利益的概念,继而界定出可得利益损失的计算方法。

[关键词]违约责任 可得利益 损失

[中图分类号]D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6-0023-01

我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该法第一百一十三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给对方造成损失的,损失赔偿额应当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但不得超过违反合同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者应该预见到的因违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损失”。关于对合同违约行为所造成的损害进行赔偿,我国的合同法规定了实行两方面的赔偿,即既赔偿实际财产损失又赔偿可得利益损失。对于可得利益损失是否予以赔偿,理论和实践都没有争议,但是损失的界定和赔偿的范围,却没有相关的法律规定以及司法解释作为统一的执行标准。目前在我国,很多人都把间接损失作为可得利益损失,其实这种做法既不科学又与合同法的立法本意相背离。

要准确理解可得利益的概念,首先要搞清楚它和现存利益的区别。现存利益是已经为当事人所拥有或者所掌握的财产权利。可得利益是指在合同履行前虽然没有被当事人所拥有、但被当事人所期望、而且对方当事人也同样清楚,当双方签订的合同得到适当履行以后完全可以转化为现实的财产权利。它应该具有如下属性:

1.非现实性。即在当事人双方签订的合同得到适当的履行之前,该利益并没有被合同当事人所现实拥有。

2.可转化性。即当事人在签订合同的时候已经可以预见到该利益,并且当双方签订的合同得到实际上的适当履行后,该利益完全能够转化为现实的财产权利而为当事人所拥有或掌握。

3.双方认可性。即该利益并不是毫无根据想象出来的,而是当事人双方签订的合同得到适当履行后就确实能够为当事人获得,这一点,不是一方当事人所期望、所认可,同时,对方的当事人也同样清楚、同样认可,只是因为合同违约行为的发生而导致受害人丧失了该利益。

其次,需要把可得利益损失和间接损失区分开来。可得利益损失前面已经进行了阐述,这里不再重述。间接损失则是指因为违法行为所造成的受害方当事人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的损失,它既包含因加害人的侵权行为所造成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的双重损失,也包含因合同违约方当事人的违约行为所造成的另一方当事人的财产权利的单一损失。间接损失是相对于直接损失而言的。直接损失是由不法行为所直接引发而并无其他因素介入造成的损失为的损失,不是不法行为直接引发而是其他因素介入造成的损失为间接损失。可见,可得利益损失与现存利益损失相对应,它们的区分标准是实际存在与否;间接损失和直接损失相对应,它们的区分标准是行为与结果是否存在因果关系。间接损失和可得利益损失这两个概念并不相对应,并不依据同一标准。从外延上来看,可得利益损失只能是单一的财产权利的损失,间接损失则可以是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的双重损失。所以,如果用等式表示的话,可以对它们分别表示如下:间接损失=现存财产的间接损失+可得利益的间接损失+人身权利的间接损失,可得利益损失=财产利益的直接损失+可得利益的间接损失。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三条规定可获赔偿的可得利益损失与间接损失并不是同一概念,而是属于直接损失的范畴,是直接损失这个大概念中的可得利益部分的直接损失。所以,可以将可得利益的损失定义为:由违约行为所直接引发而没有其他因素介入所造成的,当事人非现实拥有而是在合同适当履行后能够实现的财产权利的损失。

确定出了可得利益的概念以后,还要科学地确定可得利益损失的赔偿范围。在确定可得利益的赔偿范围时,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种情形:(1)不是由违约行为引起,而是完全由其他因素的介入而造成的可得利益损失,后者为造成损失的完全因素;(2)虽然由违约行为引发,但同时又由其他因素的介入促成的可得利益损失前者为造成损失的诱因,后者为造成损失主因;(3)虽然由其他因素的介入而引发但同时又由违约行为促成的可得利益损失,前者为造成损失的诱因,后者为造成损失的主因;(4)虽然由违约行为造成,但同时又由其他因素的介入使得可得利益损失扩大化了,前者是造成损失主因,后者是造成损失的辅因;(5)虽然由其他因素的介入造成,但同时又由违约行为使得可得利益损失扩大化了,前者是造成损失的主因,后者是造成损失的辅因。第一种情形,违约人不应该承担赔偿责任,后四种情形下,违约人的赔偿不应超过其责任程度的范围。

上一篇:火眼金睛 第13期 下一篇:论电子竞技运动的起源与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