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视患者尊严=盲医

时间:2022-06-27 07:54:17

笔者的一位患者,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患甲状腺癌,手术后接受中医治疗,由于在解放战争时期入伍,我们常昵称她“老兵”。十多年来,她一直耿耿于怀一件事:当年因怀疑妇科肿瘤在上海某大医院住院治疗,做术前皮肤准备时,门半开着。她向护士提出:“能否把门关上?”没想到护士似笑非笑地说:“你们这些生了癌的人,躺在这里(指肿瘤科病床)和猪有什么两样?何必在乎呢?”“老兵”当场气得脸发青,考虑到这个护士比她孙女大不了多少,才强忍着未发作。但以后再也没踏进过这家医院。直到现在,每当有人议论该医院或说到“皮肤准备”时,她都会条件反射地情绪激动,甚至诱发心律失常(她本有“心疾”)。

维护患者的合法权利,是医师基本素质之一。《患者权利典章》第一条就强调:患者有权利接受关怀和被尊重的照护。上述护士也许是少数,但在医护人员中,缺乏维护患者尊严、尊重每位患者的意识,却是十分常见之事。

某平滑肌肉瘤患者,慕名求治于某著名中医肿瘤专家。家属头晚即排队。轮到诊治时,专家无意识地一手切患者的脉,头却转向旁边的抄方助手,与他们讨论家里的猫“用哪种猫粮”。讨论完毕后,三言两语即开完处方。患者及家属当时就气愤不已,但碍于医院氛围,隐忍未发。自然也未敢服用他的处方。但此后,她一感到身体不适,就会想起这次不愉快的经历。她曾不止一次对笔者谈及此事,认为在有些医师眼里,肿瘤患者还不如他家里的猫重要。我理解那位名医谈论猫食,完全是无意识行为,并不想羞辱或蔑视患者。但他的意识里缺乏患者权利维护,却是深层因素,发人警醒。

患者权利的维护,没有模式,没有程序,只是充满爱意的一种言与行,一种沁人心肺的爱。这种爱常能创造生命的奇迹。可以这么说,在今天的医疗条件下,我们最缺的也许不是技术或药物,而是一种崇高的人文精神,一种真正的大慈恻隐之心。

患者的看病过程,其实就是医患交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传统观念认为医师是主导;而新的人文主义精神却主张“咨客中心”“病友中心”。既然是“交往”,便无时无刻不显示出众多信息与细节的相互交流。而正是在这些细节中,体现出人文主义的关爱与否。比如说,医师初见患者时的一个眼神,呼唤患者时的语气、称谓,患者候诊时医师的投手举足,包括一个微笑,一个轻轻的拍打,对老年病友的一个搀扶动作,对行动不便患者的弯腰屈膝就诊,等,都体现出医师的道德修养和人文情操,渗透着人文关爱的温暖。

笔者认为,人文关爱渗透在医患交流的全过程中,通过医师的细微言行,使患者内心能够感受到一种不可明言的爱意和关心。这种在言行举止细节中表露的爱意和关心,远比理论阐述来得更真切、更实际,也更体现着人文主义的精神。

上一篇:反复自然流产 要考虑基因问题 下一篇:胡萝卜治愈荨麻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