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时间:2022-06-27 07:37:49

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摘要】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护理措施,降低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减少对患者的危害。方法 对剖宫产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6例患者实施全面的护理,包括心理疏导、患肢护理、加强病情的观察、合理饮食,有效地配合临床治疗。结果 6例患者均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结论 对剖宫产术后患者实施全面有效地护理,可有效地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关键词】 剖宫产;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64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658-02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剖宫产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据统计55%发生于分娩或手术后3周内[1],术后一旦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当血栓脱落时,血栓全部或部分随血流达到肺部,引起肺栓塞,危及患者的性命。因此越来越受到妇产科医护人员的重视。近年来,随着高龄孕产妇的增多和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本病的发生逐渐增多,2009年1月――2013年6月我院妇产科共有6例患者剖宫产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通过及时的治疗和护理有效地预防了严重并发症的发生。而剖宫产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者明显高于阴道分娩者[2]。本文着重讨论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护理。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2013年6月我科共收治剖宫产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6例,剖宫产5例,经阴道分娩1例。发病时间为术后2-15天。其首发症状多为不同程度的左下肢或右下肢肿胀,疼痛及行走受限,患肢皮温升高,低热。除临床症状及体征外,主要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

1.2 方法 患者除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及抗生素治疗外,主要采取了溶栓疗法和抗凝疗法,即肝素5000u皮下注射,q12h,连用3天;尿激酶10u加入生理盐水500ml中静脉滴注(1-2h内滴完);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复方丹参注射液12ml静脉滴注,每天1次,10天1个疗程。治疗期间每日检查凝血时间及凝血酶原时间,以此调节溶栓、抗凝药物的剂量。

2 结 果

经积极治疗和护理2周左右,6例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复查彩超下肢静脉再通。

3 护 理

3.1 心理护理 患者术后出现肢体肿胀,皮肤温度下降,肢体活动受限,疼痛,多表现为恐惧及焦虑情绪,认为手术失败,对治疗、手术产生疑问,对医生护士不信任,另外,担心自己住院后不能亲自照顾宝宝,用药后不能给宝宝喂奶,因而心理压力大。护士应耐心细致的做好思想工作,消除病人的顾虑,让其以最佳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及护理。

3.2 患肢护理 早期应严格卧床休息,特别是发病3-4天之内和溶栓期间,患肢抬高并制动,抬高20°-30°,高于心脏水平20cm-30cm,避免膝下垫枕,使髂内静脉呈松弛不受压状态,有利于静脉回流。患肢注意保暖,切忌按摩,以防栓子脱落而引起其他部位的栓塞。注意观察患肢皮肤的色泽、皮温、周径的变化及足背动脉的搏动情况,保持被褥平整,皮肤清洁干燥,防止发生褥疮。

3.3 抗凝及溶栓时的护理 抗凝和溶栓治疗期间,尽量减少有创性检查和治疗,静脉穿刺时止血带不宜捆扎过紧,最好选择静脉留置针,减少静脉穿刺机会。尿激酶应现配现用,配制过程中不可剧烈震荡,稀释后立即使用,禁止与酸性药物混合使用。溶栓时,密切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及时抽取血标本检查血常规、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特别注意头痛、呕吐、神志、意识、瞳孔变化等情况,以防颅内出血的可能。

3.4 饮食护理 鼓励患者进食低脂清淡、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戒烟戒酒,保证水分摄入,多饮水可降低血液粘滞度,增加血流速度。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以防腹压增加,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3.5 热敷 血栓溶解后,即用50%硫酸镁加温到50℃左右,将纱布蘸湿后放在肢体患处,反复多次。硫酸镁具有扩张血管、解痉止痛作用。高渗镁可吸附水分,有消肿和促进侧枝循环建立作用。

3.6 恢复期护理 适当下床活动,避免久坐久站,2周后可穿弹力袜,使用弹力袜后应结合下肢肢体锻炼。

4 讨 论

1964年,Virchow提出:静脉损伤、血流缓慢、血液的高凝状态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3]。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是综合性的,手术麻醉、术后卧床和活动减少等都可使下肢血流缓慢,血液淤滞又使静脉壁发生营养障碍和损伤,手术刺激、组织损伤都导致血液中促凝血物质增多,从而使血小板变性和聚集力增加。另外,在产科领域还有两个特殊因素。

4.1 妊娠子宫的影响 增大的子宫压迫下腔静脉可影响下肢和盆腔静脉的回流。

4.2 妊娠期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使血液凝固性增高 在妊娠晚期和产褥早期,多数凝血因子及纤维蛋白原显著提高,纤溶活性降低。以上两个因素可能是产科领域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主要因素。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人类健康的无形杀手,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甚至致残和死亡。所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尤为重要。如产前治疗贫血和脱水、积极治疗和预防妊高征;由于麻醉后周围血管扩张,下肢肌肉松弛,术中血流缓慢,术毕回房后嘱产妇行深呼吸和下肢的被动和主动运动。协助产妇第2天下床活动。一旦确诊,应积极治疗,最大限度降低肺栓塞的病死率。

参考文献

[1] 临床产科学编委会.临床产科学[M].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297.

[2] 初剑英.循序减压弹力袜对预防妊娠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观察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12):39.

[3] 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17-620.

上一篇:时间药理学指导临床用药实例 下一篇:我区青少年性健康、性教育及保健服务的调查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