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赛普\柳氮磺吡啶联合功能锻炼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观察

时间:2022-06-27 06:12:57

益赛普\柳氮磺吡啶联合功能锻炼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探究益赛普、柳氮磺吡啶联合功能锻炼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随机选取我院自2012年5月到2013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88例,将这些患者分成两组,功能锻炼组和常规组,每组各44例患者。常规组的患者仅采用药物益赛普和柳氮磺吡啶进行治疗,功能锻炼组则在常规组的基础上在加入功能锻炼进行治疗,两组患者的治疗疗程为180天。比较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通过180天的治疗,所有患者病情均得到了改善,但功能锻炼组患者病情恢复的效果好过常规组的,经统计学分析其差异性有P

关键词:益赛普;柳氮磺吡啶;功能锻炼;强直性脊柱炎

强直性脊柱炎简称AS,其病变部位在人体骶髂关节与脊柱受力点。会有炎症反应,同HLA-B27有着相互联系。诱发强直性脊柱炎的病原体主要有克雷白杆菌等微生物,这类微生物对特定人群易感。感染者机体会发生免疫异常,出现关节或是椎间周围的相关组织出现了坏死,开始向骨化或是纤维化的病变方向发展,是属于发生在关节处的慢性炎症反应,同风湿病的病理有相似之处。此病顽固,根治较为困难。现对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方法进行探讨,详情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自2012年5月到2013年5月在我院进行治疗强制性脊柱炎患者88例,所有患者都有不同方面的活动受限,且检查发现有关节变形现象。根据治疗途径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功能锻炼组和常规组,每组各44例。功能观察组有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14例,患者年龄在20岁到4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3±2.3)岁;常规组有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13例,患者年龄在21岁到4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4±1.2)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即P>0.05,对实验结果不构成影响。

1.2方法 常规组患者只进行药物治疗,所用药物为益赛普与柳氮磺嘧啶。柳氮磺嘧啶的给药方式是口服给药,每次患者服用1.0g的柳氮磺嘧啶,每12小时服用一次;而益赛普的给药方式是皮下注射给药,每3.5天给药一次,每次给药量为25毫克。功能锻炼组则是在常规组的基础上增加功能锻炼。具体做法是要让患者在主观上接受,自发进行锻炼,循序渐进。开始时任务量较少,时间较短,锻炼强度以不加重患者疼痛感为主,开始时每天锻炼2次,以后可陆续增加次数,锻炼强度的增加主要是以患者主观意识为主。180天为一个疗程。

1.3统计学处理 本次试验所涉及的数据均采用SPSS11.1软件包进行处理。当P0.05则无统计学差异。

2.结果

经过180天的治疗所有患者的病情都得到了控制。总有效率等于效果良好率加上有效率,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功能锻炼组的治疗效果要好于常规组的治疗效果。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

组别 n 效果良好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功能锻炼组 44 24 18 2 95.0*

常规组 44 11 26 7 84.3

注:同常规组相比,*P

3.讨论

强直性脊柱炎自古就有记载,多发病于青年人,通常男性更易患有此病,具有遗传性。发病时患者会感到背部僵硬,长时间的维持一种姿势时这种现象会更明显,但活动后症状会有所缓解。由于发病多见青年人,而此时期的人多数在学习期间,需长期久坐,这会促进病情的恶化[1]。我国现阶段对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方法是用药治疗联合功能锻炼进行辅助治疗。

益赛普是目前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效果最好的药物[2],由于其见效快,临床应用时很少出现副作用所以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主要药物。柳氮磺吡啶见效较慢,对炎症有治疗作用,还能对免疫功能有所调节。同益赛普连用时会有协同作用可增加疗效[3]。

功能锻炼也是一种治疗方法,主要依靠患者主观意志配合特殊的器材进行对强直性脊柱炎的康复有帮助的运动。但对于一些身体条件允许但主观却不想进行功能锻炼的患者可以对其进行被动锻炼。主要锻炼方向是关节活动度的训练,这能缓解患者病情发展,联合药物益赛普和柳氮磺吡啶治疗收效更好[4]。

参考资料:

[1] 黄林凡,蒋大为,黄栋梁,等.强直性脊柱炎[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61-162.

[2] 张利达,东方经纬,甄豪杰,等.短期益赛普联合柳氮磺胺吡啶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疗效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7):65-66.

[3] 欧阳克,季先丽,史先锋,等.抗肿瘤坏死因子α单克隆抗体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短期临床观察研究[J].中华内科杂志,2010,22(2):522-523.

[4] 王佳佳,张志环,解璇,等.早期强直性脊柱炎的康复护理[J].吉林医学,2011,32(3):23-24.

上一篇:检验科进行健康体检者高血脂筛查情况及其探讨... 下一篇:药品检验中的若干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