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下江西绿色信贷机制建设的思考

时间:2022-06-27 04:09:55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下江西绿色信贷机制建设的思考

摘要:随着鄱阳湖生态区国家战略的确立,绿色信贷是一种有效调控产业结构布局的重要手段。本文从建设绿色信贷机制的意义出发,分析了当前江西省绿色信贷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建议。

关键字: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绿色信贷 绿色生态银行

绿色信贷源于国际公认的赤道原则(the Equator Principles,简称EP),是指依据国家政策对进行生态保护、新能源开发,从事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企业或机构提供贷款扶持和利率优惠;同时对高污染、高耗能企业进行信贷限制或利率惩罚的一种经济政策手段,目的是通过引导资金、控制贷款等宏观调控,实现市场资源的“绿色配置”[1]。与一些行政手段相比,绿色信贷可以从源头上切断高污染、高耗能行业的盲目扩张和无序发展,遏制投资冲动,对保护环境、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往往更加有效。绿色信贷体现了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建设的本质特征,在当前江西省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这一部级战略背景下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构建绿色信贷机制的意义

随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批复,江西拉开了以江西鄱阳湖为核心,以鄱阳湖城市圈为依托,以保护生态、发展经济为重要战略构想,努力建设成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和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先行区的序幕[1]。原省委书记苏荣同志指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本质内涵体现在四句话:特色是生态;核心是发展;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目标是实现绿色崛起,科学发展”。绿色信贷作为一种全新的市场手段,通过资金的“绿色配置”,使资金在生产、流通、消费、分配等各个环节向生态经济倾斜,通过影响市场经济的内在激励机制,使生态环境的经济价值在市场中逐步得到反映,必将促进经济行为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1、构建绿色信贷机制是保护生态的现实需要。高污染、高能耗以及其他人为产生的饮居生态等遭破坏不仅间接增加了银行的经营风险,甚至可能危及银行的生存。目前,在我国的一些地区其企业生产项目或建设项目的环评违法和违背产业导向等现象比较严重,而实施“绿色信贷”制度,将有效遏止污染型企业的资金投入和流动,使这类企业无法扩大生产规模,减轻其在国民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从而减少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对生态保护的正面作用。

2、构建绿色信贷机制是经济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面对当前我国严峻的环境形势,严格对企事业单位和建设项目的环境监管与信贷监管已经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商业银行可根据企业规模、授信额度及期限、风险控制等进行审贷,实现差异化利率,将资金调配至有利于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使用的产业、企业和项目。

3、构建绿色信贷机制是提高江西省银行绩效的客观要求

“绿色信贷”产品服务能进一步降低社会资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减少银行因落后贷款项目派生的呆账、死账,落实了银行的企业社会责任,同时也为树立良好形象,并带来了更多优质客户、项目,实现各方共赢。

二、当前江西省实施绿色信贷存在的问题

2007年原国家环保总局、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了《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自此,我国开始了绿色信贷的实践。为保障绿色信贷政策的贯彻实施,2009年5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2009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意见的通知 》,指出要探索建立绿色信贷等环境保护长效机制。2009年环保部印发了《关于全面落实绿色信贷政策进一步完善信息共享工作的通知》。随后,国家审计署、北京市、河北省、内蒙古也先后出台文件推动了“绿色信贷”工作的贯彻实施[2]。

绿色信贷政策得到了银行业的积极响应,中国工商银行建立“一票否决制”,将环保因素作为授信审批的一项重要内容和前提条件,切实贯彻落实环保政策和产业政策,切实防范环保风险,把好授信审批关。中国建设银行对“两高一剩”行业实行名单制管理,同时在授信合同中增加了耗能、污染风险等有关环保条款。中信银行则将四个“不贷”作为授信审批的标准[3]。可以说,绿色信贷取得了阶段性、局部性成果。

然而,由于江西省经济欠发达等历史原因,许多地方仍然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追逐GDP的增长。作为经济发展引擎的“信贷资金”还难没有形成科学的管理机制和体制,因而在推进“绿色信贷”理念时还存在诸多问题:

1、“绿色信贷”意识不强

由于银行是企业法人,其“营利性”的本质注定了与绿色信贷政策潜在的“公益性”之间的矛盾。在江西省,房地产、水泥、铜业等“两高一剩”行业作为支柱行业和高利润行业,是各商业银行竞相争夺的“优质客户”,是其利润的主要来源。绿色信贷对这类企业贷款的遏制无疑与其经营目标背道而驰,因此,商业银行为了营利,往往会放宽信贷标准,使绿色信贷政策无法得到落实。

2、缺乏可操作的绿色信贷机制

目前,江西省银行对于绿色信贷还停留在理念的宣传上,还没有形成绿色信贷管理机制,缺乏一套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指导标准,多是综合性的原则,例如工行江西省分行提出了“一票否决制”,但实际执行过程中,否决的标准谁定,怎么定,是否科学……等等,这些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银行在信用评估与审核过程中还存在信息不对称、不完全的情况,并且其本身并不具备进行环境风险评测的能力,需要依赖环保部门,而两者并没有形成一个互通机制。所以,商业银行表面上虽然积极响应“绿色信贷”政策,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极容易使绿色信贷政策流于形式。

3、缺乏绿色信贷的激励制度

绿色信贷对于社会发展的正面性是与对银行利润获取的负面性是同时存在的。目前还缺少推进绿色信贷的激励机制,对于环境保护做得好的企业缺少经济鼓励性政策,对银行实施绿色信贷而产生的利润损失还缺乏政策性的补助,因此,迫于短期业绩的压力,银行往往会跟在产业的后面发放“绿色信贷”分享利益,而不是走到前面引导产业发展,并去追求长期的生态价值。

三、三大一小:建设和完善江西绿色信贷机制的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营造绿色信贷良好环境

加强对绿色信贷制度的宣传,协助银行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到支持循环经济发展是今后信贷的重要增长点。实施绿色信贷政策,营造浓厚的营销氛围,将其作为支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紧、抓实,将努力提升自身盈利能力与环境保护、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实行绿色信息披露,借助舆论力量加强社会监督,以扫清传统观念对绿色信贷制度执行的障碍。

2、加大生态银行建设力度,完善绿色信贷组织结构

在公共财政的支持下,建立一个区域性的政策性绿色生态银行将是未来破解绿色信贷执行困境的最佳途径。根据江西省情,由于许多生态经济项目的低收益性和商业银行的逐利性,只有不以营利为目的,专门为贯彻、配合公共经济政策,充当政府宏观管理工具和机构的政策性银行才能真正完全扶持生态产业发展,倡导绿色信贷,促进绿色生态经济发展。

然而,由于江西绿色信贷政策还处于启蒙阶段,一系列绿色信贷的法律法规、核心制度还未建立,立即成立专门的绿色银行存在巨大的风险和代价。所以,必须分“两步走”:首先,在现有政策性银行内设立绿色生态银行部门,由于其有比较健全的经营制度和成熟的运作机制,能较好地控制风险,并逐步获得绿色信贷经验;然后,再由公共财政投资创立或参股单独设立政策性的绿色生态银行,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对经济发展的调控机制,对符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产业项目提供低成本资金支持,推动生态文明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完善绿色信贷激励机制

财政部门必须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探索实行结构性的差别利率政策,对绿色信贷成效显著的商业银行实行税收减免、财政贴息等政策。商业银行作为信贷市场的主力军,应该为绿色信贷发挥重要作用。然而由于绿色信贷具有需求大、周期长、收益低的特点。因此,为鼓励商业银行的积极性,这些政策十分必要。

当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将重点建设光电产业、新能源产业、生物产业、铜冶炼及精深加工产业、优质钢材深加工、炼油及化工产业、航空产业、汽车及零部件生产等8大产业基地。这些行业产业均为高技术、低能耗、轻污染的,应对其加大对绿色信贷支持力度,建立以绿色信贷支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形成既符合要求,又保持良好经营收益和社会效益的信贷资产布局。对其他产业和项目,则通过信贷支持,使其增加环保设备、设施投入,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由此在全省形成全面符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产业结构和布局。

4、细化信贷标准,完善绿色信贷管理机制

“生态化”是生态银行运作机制中最本的要求,要根据行业不同建立环境评级系统,根据环境信用、环境等级确定信贷政策。要建立健全绿色信贷环境标准、评估、监管、风险管理等核心制度,增强绿色信贷的可操作性。同时,出台生态融资制度,生态投资制度等一些强制性法规,积极引导社会资金进行生态投资,促进绿色金融,逐步建立成“财政资金支持、政府法规约束、银行精细操作”的体系化的管理机制,使绿色信贷成为金融领域传导环境经济政策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 吴玉宇. 金融危机视角下绿色信贷机制建设的探讨[J]. 金融与经济.2009.7:38-40

[2] 陈海若.绿色信贷研究综述与展望[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8,(08):90-93

[3]朱晓琴.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业务的思考[J].现代金融,2010,(2):23-24

上一篇:阿根廷:别样的南美浪漫 下一篇:三维立体化推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