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美操教学与训练一体化构建

时间:2022-06-26 09:28:37

健美操教学与训练一体化构建

1构建高校健美操教学与训练一体化模式

1.1高校体育教学与训练一体化模式的培养目标

高校体育教学应将“普及与提高”作为发展基础,并坚持“两平台、三层次”的一体化训练体系,将竞技型与群众型的高水平运动员摆在同一发展线上,实现同步发展。在体育教学与训练的一体化模式中,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征,展开针对性、层次性、系统性的运动训练活动,在提高学生基本专业技能的同时开展专业、综合等实践性拓展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从而实现我国高校教学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型人才的目标。

1.2健美操教学与训练一体化构建路线

促进体育项目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是在人们群众中的开展力度和普及程度,只有在不断的锻炼过程中才能得到创造和提高,从而实现发展—提高—巩固—再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系统。伍绍祖专家曾对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他认为:竞技与群众体育之间具有相互弥补、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统一关系,二者协调结合才能形成系统的体育事业,竞技体育是体育事业的先导和特征体现;群众体育构成了体育事业的基础与支柱。因此,应该将教学与训练同时渗透到体育课程中,以教学为切入点,将训练作为提高支点,在坚持教学与训练一体化的构建思路下,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形式多样的训练方式提高学生的高水平技能、组织能力等综合素质,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

1.2.1加强健美操选修课程的普及力度

高校应充分结合新生的心理特征和需求、师资队伍、场地建设等条件安排健美操选修课程,在36学时中全面地展示出健美操项目的运动优势和特征。首先,优化健美操理论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基础知识的掌握,同时融合健美操欣赏、审美、实践等课程,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健美操理论体系,体会健美操的锻炼价值与独特魅力。

1.2.2利用俱乐部的锻炼形式提高人群质量

学生通过在健美操选修课程中的学习,确定自己的学习意向和潜力,可以参与到俱乐部的活动中来,俱乐部是对课堂教学的拓展与辅助,通过在教练员的指导下开展的一项自主性质的锻炼形式。不同院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俱乐部的学期收费标准以及课时安排,费用多在30~50元/次,时间则为每周2~3次,也可根据课堂教学进行适当调整。俱乐部的训练方式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授课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教学方式,也突破了以往的以班级为单位的授课方式,俱乐部中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层次、爱好、水平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和辅导。将俱乐部训练融入到健美操教学过程中,实现课堂教学与训练相结合,很大程度上可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选择健美操技术骨干人员开展俱乐部训练工作,可以对学生起到专业的指导和辅助作用。另外,学员交纳的会费,除了对俱乐部器材、场地的维修,代课费用支出外,全部由团委会统一管理,作为支持学校健美操运动队的专项资金。这种管理方式不仅可以减少学校的资金紧缺压力,还可以优化俱乐部人员、运动员的专业技能,安排定期的培训活动,提高健美操运动队的整体水平,培养我国高校优秀健美操后备力量,使健美操俱乐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最后,学生可以利用俱乐部的辅导和训练形式,提高对健美操技术的掌握水平,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

1.2.3通过业余训练队夯实专业人群数量

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健美操俱乐部中的表现和专业水平,进一步选拔更有潜力的学生参与到业余训练队中,从而在教练的指导下开展专项能力的培养,为我国健美操运动队储备坚实的后备力量。在业余训练队的提升阶段,学生不仅要积极开展俱乐部中的各项训练、组织和教学工作。而且还要参与到学校、省级以下单位组织的比赛或表演活动中,这对学生的专项技能来说有很大的巩固与提高作用。另外,教练员要定期对学生进行技术与教学评价和测试,只有在完成既定的计划目标和达标规定后才能担任俱乐部中的教学工作。通过这种训练模式,学生根据反馈建议进行自身评价,不仅可以提升专项技能,而且有利于学生对健美操知识的全面掌握,在具备丰富的健美操储备理论知识后才能实现更有效的实践锻炼。

1.2.4利用代表队的训练与组织形式来提高学生的专项技能

教师根据学生在业余训练队中的表现和技能水平,对学生进行分层分组,递进流动,最终根据成绩来决定是否可以进入代表队。作为代表队的一员,需要代表学校参加国家级的竞赛活动,从而获得优异的成绩,为自身的学分、体验、成绩获得奖励和荣誉。在代表队中,要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若学生不努力去取得进步,则会被淘汰到业余训练队中,这样可以给学生适当的压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提高自身的专项能力和技术水平,从而敢于尝试多种训练方法,既减轻了教练员的负担,又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训练效率,为代表队在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提供有力的保障。

1.3高校健美操教学训练一体化模式的构建框架

体育教学训练活动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教育过程,培养专项的高水平人才更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因此,在制定健美操教学训练一体化模式时,首先要对该模式进行系统的结构与层次掌握,使内部结构关系实现协调、有序发展;其次还要严格依据知识体系之间的有序性与承接性,遵守学生的认知规律与训练的循序渐进性来构造其空间元素。本文在结合健美操的项目特征基础上,严格按照健美操的训练规律,构建出教学训练一体化模式,从而提高健美操运动队的训练水平,同时也为培养综合型素质人才提供理论服务。具体的构建框架如图2所示。

2高校健美操教学训练一体化模式的价值

2.1人才培养价值

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特点,社会化人才需要具备多能一专的多元化能力。教学训练一体化模式正是结合了学校、社会等多元化发展平台,为学生的知识体系、专业技能、综合能力三方面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学生通过在活动中培养自身的复合型潜力和素质,在训练过程中培养组织、管理、交流等能力。从而实现学校在培养具备高水平专项技术优秀运动员的目的之外,还能为国家培养大量的具备先进科学知识和专业素养等体育骨干的教育目标。由此可见,健美操教学训练一体化模式为我国人才培养增添了锻炼价值和效益。

2.2校园文化建设价值

校园的健美操文化是促进健美操运动发展的内驱力,同时也是健美操教学训练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因此,应将校园健美操文化建设作为健美操教学训练一体化模式的主要任务,为构建和谐的教学—训练—校园文化模型创造充足的发展根基。因此,首先,在健美操教学中要贯彻健美操运动内涵、价值、文化等内容,丰富学生对健美操的认识和了解。同时注重运用多种形式组织健美操运动,尤其是竞赛、表演、通级等组织活动,可定期在校园中开展健美操表演等相关性活动,从而丰富校园的文化内涵。另外,要注重对健美操代表队力量的发挥,号召并带动学生对健美操运动的开展,丰富校园文化,使得健美操在高校中实现和谐稳步的发展。

2.3人才梯队建设价值

只有和谐融入社会中的健美操运动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社会环境为健美操培养后备人才力量营造氛围、提供基础。而社会环境的建设主要通过优秀健美操运动员、高水平健美操学生对大众人群进行宣传、号召、培训、指导等;通过青少年健美操培训基地对优秀潜力的中小学生实施指导和训练;另外,还要注重对中小学体育教练员、各单位健身工作者实施定期的培训和提高工作,以期促进健美操工作者的专业技能和素养提高。通过借助以上几种路径,形成了和谐的社会环境和大量的开展人群,有利于层次性、有序性、科学性的健美操梯队建设: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的有序性组织形式。其次,在良好的社会环境建设中,学校可以与社会团体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为便利的合作训练基地,从而来改善学校的资金或建设不足等缺陷,在此网状的训练模式下,互补互助,共同进步。最后,还要注重对健美操强化班的建设,通过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潜质,逐步形成良好的健美操发展环境,为建设人才梯队创造良好的条件。

3健美操课堂与课外训练一体化模式的构建内容

3.1健美操课堂与课外训练一体化模式的构建思路

只有不断地改善和完善课堂教学,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学生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训练实现对健美操教学目标的要求。因此,若想提高健美操教学水平则需要从课堂教学和课外训练这两条路径进行调整和优化,通过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使得课堂内容与社会健身系统相结合,从而实现学校“教”与社会“需”的衔接与互动,从而使学生的视野和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和提高。

3.2健美操课堂教学与课外训练一体化模式内容构建

健美操课堂教学与课外训练一体化模式改革了传统的固定教学形式,摆脱了单班管理与教学的模式,结合学生的发展特点开展分层、分组、多班等形式的教学活动,拓宽了学生的学习领域,使学生可以同时接受多个教师的辅导,由以往单一的课堂教学转变为课堂与课外相结合的教学训练模式。

3.2.1健美操普修课更名为“第二课堂训练课”

健美操教学训练一体化模式的主要改革内容就是普修课更名为“第二课堂训练课”。健美操普修课的更名带动着多种改革方法和策略。在综合考虑到健美操运动在中小学以及人民群众之间的开展情况和主要训练内容,大学校园对更名之后的健美操普修课进行了教学内容的完善和调配,主要分为重点内容、一般内容两种项目分类开展教学。

3.2.2普及选项教学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设置健美操选修课程,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选择和发展空间,积极倡导探索式、自主式、开放式教学模式,为健美操教学和训练创造宽松的环境和时间。选修课程的最大特点是学生可以依据自我实际情况自主选择时间、项目、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导性。在健美操课堂教学中除了重视专项技术的传授之外,还要强调对健美操知识与能力提高的教育。同时,在评价体系中也要进行改革和创新,应建立由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为一体的评价制度,将过程性评价与目标性评价相结合,构建科学、合理、实效的促进式评价体系。另外,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开展课外竞赛、表演等活动,利于对健美操竞赛制度、规则、裁判等工作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增强自身的实践和训练能力。

3.2.3实施分层考核

健美操教学训练一体化模式应坚持分层考核制度。即:在初级基础班中应以基础理论知识与成套动作组合训练为主导考核内容,主要用来评价学生对基础课程的掌握能力;而提高中级班的主要考核内容是学生互相评价、自主创编成套动作能力,这对参与提高课程中的学生具有良好的促进效果;对于高级班的学生来说,进行考核的内容应主要以学生日常参与的竞赛成绩和表现、自由创编的成套动作等为主,初步规定学生自由创编能力占总分的50%,而参加的各项竞赛活动成绩占30%,若没有参赛则以专项技能和理论水平代替。另外,社会适应能力占15%,参赛资格占5%,共计100分。具体实施制度为:自由创编是指学生自主进行的套路创造和表演,占一半成绩比例。竞赛成绩的评定则分为两种,一种是参加比赛的学生,依据其竞赛成绩进行评估,占30%,而另一种是未能参赛,那么就需要根据学生的专项能力和理论知识体系掌握情况进行测试,同样也占30%。社会适应能力是指学生在参加校内外竞赛活动中或训练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道德素养、合作团结、交流沟通等能力,并能积极参与到各项体育竞赛活动中来,在组织和管理参赛活动中表现突出,以及学生长期保持的一种健康、积极、良好心态,在比赛过程中体验胜不骄败不馁、勇往直前的优良品质,占10%的成绩比例。参赛资格占5%,通过各项指标的测试而获得参赛资格的学生可获得5%的成绩,该项分数的制定主要用来激励学生不断努力和提高自己专业水平。实行分层考核制度,有利于学生制定明确的奋斗目标,在提高学生训练水平的同时培养综合素质能力。

3.2.4改革传统年级界限,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

健美操教学内容日趋丰富,但是教学组织形式却远远不能实现学生们的学习需求。因此,就需要突破以往的传统分级思想,由学生通过自我评价选择自己的上课与训练内容、时间、指导教师等,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导性,为健美操的开放式教学奠定基础。其改善措施有:首先,要改革传统的分级制度,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水平、兴趣等,设计、安排与之相应的课程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切实做到因材施教,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注重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依照先学后编的学习规律,逐步指导学生实现由素材到成品的创编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创造,突出自我内心情感与特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由此可知,改革传统的分级思想,使学生能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与环境,对培养学生创造力、想象力、思维力等个性能力具有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

作者:王莉 单位:太原大学外语师范学院体育教育系

上一篇:职校健美操教学调研 下一篇:农村幼儿科学启蒙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