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心理训练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探讨

时间:2022-06-26 06:21:30

运用心理训练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探讨

摘 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体育教学方法是学习掌握培养和形成体育运动锻炼习惯的前提,那么怎样有效运用心理学规律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体育学习方法,这是在体育教学中所要解决的问题。体育教学中所反映的各种心理状态,是受体育运动特点本身所制约的,在教学中力求心理状态稳定,才能起到一定的教学效果,只有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才能掌握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学方法和训练手段的提高与运用心理训练,帮助学生克服教学中不良的心理状态,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运动技术课教学质量。

关键词:心理训练;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209-02

一、心理训练对体育教学质量的作用

心理训练,是对学生大脑皮层所进行的一种特殊训练,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仅对学生进行身体技术训练,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大脑皮层进行心理训练、生理训练,这种对大脑皮层进行专门的训练过程就是心理训练,如意志品质训练,培养兴趣训练,自我感觉训练和控制注意力训练等,都是体育教学心理方面的训练。

体育运动心理训练的重要作用,应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去实施,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大脑皮层产生适宜的兴奋,适度的肌肉紧张,能使动作充实、情绪饱满,表现为心理状态稳定。为了使学生在教学与训练中适应于千变万化的心理过程,必须在大脑皮层控制导源中逐步形成一种巩固熟练,暂时性联系在体育教学中,主要表现在心理不稳定,对完成技术动作没有信心,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弱,肢体感表象不连贯,自我控制能力减弱等。

体育教学中,学生产生心理变化原因很多,为了使学生适应千变万化的心理过程,必须在大脑控制系统中逐步形成一种巩固,熟练暂时性的联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克服紧张情绪及心理上自我控制能力,促使大脑皮层兴奋和意志转换的均衡,只有适宜地消耗一定心理能力,取得运动动作的较大效果,这就是心理训练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这种身体、心理训练对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能,促进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有着一定的教育意义,同样对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有一定的实践作用。

二、体育教学中常见心理障碍及产生的原因

体育教学中最常见的心理障碍有对体育缺乏兴趣厌学心理、恐惧和不安心理、过度兴奋心理这三大类。

(一)对体育缺乏兴趣厌学的体育心理

具有这种心理现象的学生,多数是体育基础差和身体素质的差学生,他们一般从小体质弱,肢体动作不协调,在体育课上掌握技术动作总是比别的同学慢,他们没有从体育活动中得到快乐,并时常因为完不成动作,而受到同学们的嘲笑,久而久之,便产生厌学心理。

还有少数这类心理的学生,则由于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师业务水平等因素引起的,教学内容简单陈旧,教学方法不当,教师业务水平欠佳等都会使学生对体育课缺乏兴趣,产生厌学心理。

(二)恐惧和不安心理

在体育教学中有很多学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女生比例更高,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现象是先天的遗传因素与后天生活经验的合金。产生恐惧和不安的原因有主观、客观两方面。主观方面包括学生身体素质差,运动能力低,心理素质差等,客观方面主要有以前失败的经历,场地器材不安全,教学内容太复杂等因素。并且,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多半是交互作用。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身体素质差、运动能力差的学生,在学校技术性强,有一定难度的动作时,便会产生恐惧心理,还有的学生,由于以前有过失败的经历,在遇到同类练习便产生防御性反射,出现恐惧感,恐惧心理一旦出现,便会引起一系列的生理变化,使不该参加活动的肌肉也参加活动,主动肌与对抗肌不能协调配合,动作僵硬,出现多余动作,极大影响掌握技术动作;更有甚者呆立一旁,老师劝说仍无动于衷,使正常的教学无法进行。

(三)过度兴奋

具有这类心理现象的学生尽管不多,但其影响和危害性较大,这一现象往往更多表现在那些外向型,较爱出风头,容易激动的学生身上。他们比较关注自身的行为对周围同学产生的影响,或者求胜心切。控制不住自己粗暴、莽撞,因此极易引发伤害事故。

过度兴奋的成因虽然与性格特征有关,然而一定的环境因素能引发式促使这种现象,体育教学是以场为背景,学生身心积极参与的特殊教学活动,在这种条件下更能引发这一现象。

三、体育教学中心理障碍的克服与训练方法

(一)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观摩比赛,介绍优秀运动员的成长经历,组织开展小型多样的学校体育竞赛,定期举办校园“体育节”、“健身节”等活动。

(二)加强对体育差生的指导、帮助

为他们“开小灶”,不断提高其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在教学中以鼓励和赞扬为主,有一点进步给予肯定;对差生提出与其他学生不同的要求,使学生逐渐体验到运动的快乐。

(三)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

以自己的言行思想对学生心理施加影响,目的是调整学生的心境、情绪、爱好、意感等促进做动作能力,让学生真正明白体育的重要性,建立间接的学习动机,变要我练习为发自内心的我要练习。

(四)改变教法,优化条件克服恐惧心理

教师要努力钻研教法,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以准确、优美的示范,生动、精简的讲解,和蔼、大方的仪表感染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前提下,不断变换教学方法,尤其在枯燥又艰苦的教学内容中,更应科学安排好强度和密度,可采用竞赛法、游戏法、测验法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

(五)降低动作难度

在进行较复杂的技术动作教学时,教师可以先改变或降低动作难度,如在进行跨栏教学时,可降低栏架高度或使用皮筋、竹竿代替栏架,如使用山羊代替调跳箱,待学生都能毫无恐惧的心理上,再使用标准器材。对待心理素质差,运动能力低的学生,要加强保护与帮助的措施,注意区别对待,允许他们先在简单条件下完成动作,逐步建立自信心。

(六)正确引导,防止兴奋过度

教师对教的学生要全面了解,不但要了解他们的身体素质,体育基础,而且要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对那些好表现自己,易感情用事的学生应心里有数。加强对过度兴奋学生要积极引导,教师可利用语言、手势、提示、示范表演等方法,帮助其建立正确的动作表现,防止在运动中受伤。

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在增强体质的前提下,掌握教学规律,了解体育教学对象的心理现象,努力掌握不同对象、不同项目、不同年龄、生理、心理特点,实施各种不同教法,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无疑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只有运用好心理训练,才能使学生系统全面的掌握体育运动的理论知识,基本技术和教学方法,学会组织竞赛,做好裁判工作,把自己热爱的运动项目变成终身体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唐卫海.教育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11).

[2]于清,袁吉.运动心理学\[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3).

[3]殷恒婵.体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6).

上一篇:试论如何实现电能量采集及计费自动化体系设计 下一篇:试论讲解与示范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