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扬先抑来写人

时间:2022-06-26 03:02:58

《周易》曰:“尺蠖之屈,求伸也。”尺蠖本来要向前爬行,但要先弯曲身体。我们也常见到这样的现象,运动员跳高,要先有一个下蹲的动作,拳师的拳头缩回来再打出去,才更有力。写文章刻画人物形象,也有类似的以退为进的方法。记叙文描写的形象,本是为了赞扬的,却不直接写其美好的品行,而是先用嘲讽的态度极力贬低和否定,通过这样的艺术处理之后,再作正面描写,这种刻画人物的方法叫做“欲扬先抑”,或者叫做“先抑后扬”。

作为一种描写技巧,欲扬先抑手法比起常规表现手法来要生动得多。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用这种方法,能够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就好像山峰要用低谷来衬托一样,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我曾看到这样一篇文章,使用的就是欲扬先抑手法。文章的特色在哪里?你不妨先阅读一遍,感受一下欲扬先抑手法给你带来的新颖。

愚蠢的爸爸

爸爸十分愚蠢――我这可是重复他自己的话哦。

他总是喜欢几件事情一起做。前几天,他粉刷家里被我弄脏的墙壁时,又在煤气灶上烧水。听到厨房水壶蒸汽笛的鸣叫声,他手忙脚乱地跑过去,不小心踢倒了地面上的涂料桶,白色的涂料流得满地都是。而清扫地板时,装在上衣口袋里的手机又滑落在涂料里……事后,爸爸轻轻抚着我的头说:“你看爸爸多么愚蠢。”

前天早晨,他一早起床做好了饭。吃完早饭后,他慌慌张张给我背上书包,出门骑自行车驮我向学校疾驰而去。我以为爸爸给我报了辅导班呢,结果爸爸骑车走到三环路口时,突然掉头回家了。到家后他轻拍我的后背,憨憨地笑着说:“瞧你这愚蠢的爸爸,我竟然忘了今天是星期六。”

我的爸爸十分愚蠢,不过据奶奶说爸爸迄今为止做得最愚蠢的一件事情,是在上夜班的路上,在铁路边捡回了被亲生父母遗弃的我。为此爸爸今年36岁了,还没有结婚。听奶奶说,我3岁时,有一位姑娘愿意嫁给爸爸,前提是把我送给别人,但是爸爸不同意,从那以后爸爸就再也没有提结婚的事。

尽管我的爸爸十分愚蠢,可是在这个世界上,他是我最爱的人。我长大以后,也要像爸爸那样,如果有小孩被遗弃了,我就把他接回家抚养,像我愚蠢的爸爸一样,给他关爱和温暖。所以,我希望愚蠢的爸爸身体健康,耐心地等我长大……

《愚蠢的爸爸》生动的展示了“爸爸”的大爱之心。文章一开头就写道:“爸爸十分愚蠢――我这可是重复他自己的话哦”。接着,小作者用三个小事件来强调“爸爸”的“愚蠢”。很显然前两个很有喜剧色彩的小事件是为第三个事件蓄势的。尤其是到了“最愚蠢”地捡拾收养弃婴,真可谓抑到了极点。但结尾,小作者对“愚蠢的爸爸”的态度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不但深深地爱他,而且还要学习他,还要孝敬他。这就又造成文章的波澜起伏,情节曲折,结构紧凑,是一篇比较成功地运用欲扬先抑手法的范文。

从此文中,我们可以了解:“扬”和“抑”,在艺术上都是一种强调手段。古人做文章强调“蓄势”,讲的也是欲扬先抑的道理。《战国策》中有一段“冯暖客孟尝君”的故事,文章的开头写冯暖既无爱好,又无能耐,还爱闹待遇、发牢骚,简直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作者把他贬抑到最低处。然后却笔锋一转,写他如何为孟尝君经营“三窟”,写出了他非凡的才能。开头的“抑”就是为了衬托后面的“扬”。如果你留神一下,这类例子在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中并不少见欲扬先抑的方法是写人物的先抑后扬,同一人物的前后形成强烈的相反对照,文章显得有气势;以抑烘托扬,使所刻画的形象更丰满,因而留给读者的印象更深。初中二册语文课本中杨朔《荔枝蜜》一文,便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方法。课文开始写作者儿时被蜇而对蜜蜂没有好感,“不大喜欢”;而后写喝了荔枝蜜“不觉动了情”,便想去看看“一向不大喜欢的蜜蜂”;......最后高度赞美并梦见自己也变成了一只小蜜蜂。这样,前抑后扬,对照强烈,使小蜜蜂的形象鲜明地突现了出来。

“欲扬先抑”,扬为目的,抑为手段。运用这种方法,一般是先对所写的对象确定从哪些方面进行“艺术”上的贬斥。行文时,前部分着重对所写人物作贬斥的描写或叙述,而后笔锋一转,向抑的负面作颂扬的描写或叙述,抑扬双方要有对照性,衬托性。使用时应注意一下几点:

第一、欲正故反,逆锋起笔。或简单介绍一下写作的主体,当然是不被认可的事,让读者大概了解人或物,给人第一印象不好。这样在后文的写作中才能有波澜,吸引人。

第二,通过细致的描写,写出人的缺点。如外貌的丑陋、行为的错误等,或者写出“物”的不让人喜爱之处,或直接抒发对人或物的不满,从感情上贬低所要写的主要事物,这样才能在后文的情感变化中更好地抒发喜爱,尊重等情感,更好地突出主题。总之要从贬低的角度描写,这样才能和后文的“扬”形成对比。

第三,要注意抑和扬的顺序:抑的内容先写,扬的内容后写。极力渲染刻画对象的反面形象,然后笔墨突转,转入正面刻画,在叙述的曲折变化中,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第四,抑扬双方,内容上应是有联系的。抑的内容或是“艺术”上的处理,或是“错觉”,而不是所要写的人物的本质。如果抑扬双方完全游离,是毫不相干的两码事,势必造成抑扬对照不强,起不到以抑托扬的作用。要根据中心表达的需要,选准人物或事物不协调的两个对立面,渗透截然相反的两种情感。抑就要抑得充分,抑得到位,不惜笔墨;扬就要扬得突如其来,酣畅淋漓,让人出乎意料,感叹不已!

上一篇:发挥电子白板优势,让语文教学更精彩 下一篇:语文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说话的创造思维能力的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