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结构性理财产品

时间:2022-06-26 12:53:28

善用结构性理财产品

前几年,商业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发展风起云涌,但自金融危机以来,此类产品的销量明显下滑,部分债务类产品亏损风险加大、资产类产品收益率大幅下滑等问题值得关注,同时,结构性理财产品结构性损益涉及汇率风险管理、结售汇管理以及统计申报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明确。而在商业银行对结构性理财产品市场进行调整时,CFO们也应给予适当关注,为这些理财工具可能的改变做好准备。

汇率风险管理有待完善

商业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结构性损益结算采用三种计价模式。模式一是银行分行与客户以人民币结算损益,与总行则以外币结算;模式二是银行分行与客户以及总行均以外币结算;模式三是银行分行与客户以及总行均以人民币结算。无论采用哪种计价方式,由于结构性理财产品的预期损益与境外衍生品挂钩,到期损益不确定性较大,相关汇率风险管理都存在操作难点。

一是部分产品缺乏有效规避汇率风险操作。模式一和模式二分别由银行分行和客户承担汇率风险,均未进行规避汇率风险操作。随着金融危机影响加深,欧元、日元等汇率波动加大,银行和客户面临较大汇兑损失风险,结构性理财产品预期收益也可能大大缩水,进一步影响相关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市场供求。例如,某企业与银行签订7.5亿元人民币的债务成本管理合约,以签约日10.6元/欧元的汇率将人民币名义本金折算成欧元计算损益。截至2009年8月末,该企业收到三笔结构性收益,分别是36万欧元、36.1万欧元和35.7万欧元,结汇汇率分别是10.6381元/欧元、9.3553元/欧元和9.4938元/欧元,结构性收益的汇兑损失为83万元人民币。

二是部分产品汇率风险管理有待规范。模式三由银行总行承担汇率风险。根据现行规定,境内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参与境外人民币对外汇衍生交易,因此,结构性理财产品的挂钩标的不允许涉及NDF(无本金交割远期外汇)等境外人民币对外汇衍生交易相关参数。由于结构性理财产品预期损益金额存在较大不确定性,而银行间外汇市场的汇率避险工具远期结售汇以及人民币与外币掉期均须明确标的金额。实际操作中,银行往往由其境外关联行(行)通过NDF等人民币对外汇衍生交易锁定预期损益的敞口汇率风险。产品到期日,银行再与境外银行以约定汇率(一般为到期日即期汇率)将应支付客户的收益或由客户承担的损失折算成美元结算。因此,境内银行间接参与境外人民币对外汇衍生交易规避结构性理财产品预期损益的汇率风险(见下图,以资产类产品预期收益操作流程为例)。

结售汇管理及统计申报问题亟需明确

从操作模式看,结构性理财产品系银行中间业务产品,结构性损益相关跨境资金流动及结售汇操作均为银行代客行为。实际操作中,结构性损益相关结售汇管理以及国际收支统计申报等问题亟需明确。

一是以人民币结算损益的部分银行结售汇操作不规范。根据现行规定,银行应区分代客结售汇和自身结售汇进行管理和统计。调查发现,以人民币结算损益的部分银行结售汇操作不规范。以结构性收益为例,银行在收到境外支付的外币收益时,应该进行代客结汇操作,并将人民币收益支付客户。而部分银行则是将自有人民币资金头寸支付客户,并将收到外币资金纳入自身外汇头寸集中管理。

二是结构性理财产品结构性损益相关统计申报问题需明确。调查显示,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结构性损益结售汇统计较一致,一般统计在代客结售汇项下。而涉及结构性损益相关跨境资金流动的国际收支申报时,银行操作差异较大。一般来讲,以外币结算收益的银行进行国际收支间接申报,体现为客户的跨境资金流动,而以人民币结算损益的银行则进行金融机构对境外资产负债及损益申报,体现为银行自身衍生品交易项下跨境收支。国际收支统计申报与结售汇统计明显不匹配。

市场行为还需宏观调控

目前,银行开办结构性理财业务,一般由总行报经国家外汇管理局同意后授权其分支行办理,各银行总行汇总系统内数据按月报送所在地外汇局。各银行分支行所在地外汇局完全不掌握辖内银行是否开办结构性理财业务、业务规模大小以及业务办理合规性等情况,既不利于日常非现场监管的动态监测,也不利于外汇局对银行分支行考核的全面性和完整性。

同时,国内银行研发设计能力不足,结构性理财产品“同质化”严重,也需要监管部门给予更多的引导。

结构性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通常是在过往经验数据的基础上预测得出。调查发现,缺乏足够历史数据是制约国内银行研发设计结构性理财产品的重要因素,加之理财业务人员资格考核与认定、跟踪评价等制度亦不完善,国内银行难以应用科学合理的测算方法预测理财投资组合的收益率,产品定价能力不强,对理财产品持续估值的能力也不足,进一步影响结构性理财产品的自主研发设计能力。因此,现阶段国内银行推出的结构性理财产品主要由国际投行设计并引进,更多是提供标准化的金融产品和理财服务,较少根据不同客户的风险和收益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同质化”情况突出。

未来可能调整方向

基于以上种种现状,笔者认为,应对商业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进一步完善,而这些建议,也很可能是这些产品未来的调整方向。

1. 完善银行汇率风险对冲渠道,有序发展外汇衍生品市场。

借鉴境外无本金交割汇率掉期的做法,逐步推出远期结售汇“虚盘”交易。第一阶段,允许银行通过“虚盘”交易对冲结售汇敞口头寸,初期中央银行应以适当方式参与银行间远期外汇交易,吸纳市场自身不能平补的头寸,活跃银行间外汇远期交易。第二阶段,有序放开和扩大外汇市场中风险承担者的份额。通过资产总额、外汇收支规模等指标设置交易起点和门槛,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和企业可直接参与“虚盘”交易,外汇局根据金融市场发展状况对“虚盘”交易总额进行管理和调整。同时,明确“虚盘”交易的保证金管理方式,加强对银行的监督和检查,避免系统性风险。

2.明确结构性理财产品结构性损益结售汇管理,完善相关统计申报问题。

明确银行应将结构性理财产品结构性损益的兑换纳入代客结售汇管理,不得与自身资金头寸混用。同时,明确结构性损益的国际收支申报和结售汇统计问题,保持统计口径的协调和一致。

3.加强对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后续监督管理,强化风险监测。

明确银行分行在总行授权开办结构性理财业务后,应报所在地外汇局备案,并定期报送相关统计报表。外汇局应加强后续管理,了解和掌握市场上外汇资金的流向及流量情况以及各金融市场交易规模和价格变化,强化风险监测。

4.引导银行完善风险管理技术、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加快金融创新步伐。

外汇局要引导银行整合各类渠道资源,逐步探索建立有效的市场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体系,提高产品定价和自主研发能力,结合客户风险承受能力,开发本外币一体化的具有理财功能的全新金融服务产品。同时,引导各银行总行适度下放权限,允许银行分支机构根据市场供求、预期和自身风险管理能力自主提出产品设计需求,并决定结构性理财敞口头寸,使银行持有的头寸更多反映市场供求的边际信息。

(作者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

上一篇:IT是一种投资 下一篇:企业税收稽查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