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忠祥(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副局长):公益筹款人走向职业化

时间:2022-06-26 12:36:40

刘忠祥(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副局长):公益筹款人走向职业化

慈善事业需要专业化,包括组织专业化、人员专业化和环节专业化。我认为,核心是人员专业化,只有人员的专业化,才可能使劝募人变成一种职业。

劝募职业化 有利于募用分离

美国很早就出现了专业的劝募组织和劝募人士,他们向机构提供服务的同时收取服务费。后来,随着美国慈善组织的不断发展,劝募师出现,他们主要是第三方人士,不包括公益组织内部的募捐人。而目前国内基金会的劝募人主要还是给自家机构劝募,未来,这些劝募人有望发展成专业的第三方劝募机构和劝募人。

目前,国内正在出现劝募职业化的趋势,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好处:第一,可以响应国家对“募用分离”的倡导,使得在募款筹集方面有优势的个人和组织充分发挥作用,促进慈善组织在项目运作方面更加专业化;第二,可以推动慈善组织人才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我们做过调研,现在公益慈善组织人才队伍不稳定的原因很多,比如发展时间短、报酬低、社会认同度低,当然,还有人才专业化不够;第三,慈善组织工作人员有更好的职业归属和职业发展空间。

还有一点,可以使得慈善组织的劝募更加市场化,资金筹集更有可持续性。

劝募专业化 首先要转观念

那么,劝募专业化将会碰到怎样的问题?

首先是传统和意识的问题,比方说传统慈善是熟人慈善,更容易在熟人进行劝募,而劝募专业化要向陌生人筹款,但陌生人之间由于信任度低,劝募人很难进行劝募。另外,传统慈善针对弱势群体更容易筹到钱,但针对长远促进人们生活水平提升的劝募就相对较难。

其次是经行政化的劝募容易使捐赠人对劝募产生一定抵触情绪,过去曾有地方出现行政化劝募,甚至直接在捐赠人工资卡里扣钱,但捐赠人对于这笔捐赠主要用来做什么、怎么用并不清楚,时间长了容易产生抵触心理,不利于劝募的专业化发展。

再次,大额捐赠人通过捐赠对慈善组织进行实际控制,导致慈善组织缺乏独立性,也容易将自己的理念和要求嫁接到慈善组织身上,可能导致慈善组织宗旨的偏离或者愿景的左右摇摆。

最后是劝募专业性不强,社会问题的瞄准度不准,项目运作的专业性不足以及公开透明程度不够,使得最丰厚的劝募市场没有得到广泛的开发和利用。

劝募员入选国家职业分类大典

我认为,将来慈善组织最丰厚的捐赠资源来自于普通的老百姓,而不是少数的大企业。大企业固然重要,他们会起到引导和倡导的作用,但是最丰厚的资源在于民众和普通的老百姓。

要推动劝募职业化或者专业化发展,我认为需要社会的选择和政府的推动,社会选择就是通过竞争,使那些好的组织和个人突显出来。除此之外,政府也应该责无旁贷。从2012年起,民政部承担了《国家职业分类大典》社会组织职业的分类工作,新设劝募员、社团会员管理员、社会组织专业人员三个职业,新版的《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将于今年。

上一篇:清音有余 卒章显志 下一篇:玩冰桶的徐永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