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时间:2022-06-26 12:19:54

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不断调整,医学院校中计算机基础教育变得越来越重要。文中结合河南中医学院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际教学情况探讨信息化时代下该课程的改革思路,研究分析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材建设、考核方式等,继而得出全方位的课程改革方案,同时,通过教学实践进行验证和完善,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业务技能,最终培养和提升学生利用信息技术为本专业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nd the constant adjustment of social needs, basic computer education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important in medical schools. By combining with the actual teaching of basic computer course in Henan University of TCM, the reform ideas of this course in informatization era are discussed, the curriculum system,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aterials and assessment methods are studied and analyzed, and then the curriculum reform program with a full range is got. While, this program is verified and improved through teaching practice, and to a certain extent, it improves students' business skills, and ultimately cultivates and enhances students' awareness and ability for the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关键词: 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Key words: medical colleges;basic computer;teaching reform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7-0251-02

0 引言

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得到推广和普及。因此,计算机知识成为现代人办公与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高校当中,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计算机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其开设的目的为各专业学生普及计算机基础知识,提高其使用计算机的能力,进而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以及信息技术的知识,不断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为利用信息技术解决自己专业实际问题打下基础[1]。

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医疗信息化人才的需求增加,计算机公共基础的社会背景也在不断变化,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行业需求的变化、信息技术内涵的变化、信息技术普及度的变化、高校入学新生信息技术背景的变化等。新形势下传统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不能适应这些变化[2]。

本文在对这些变化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之上,结合河南中医学院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实际教学情况探讨信息化时代下该课程改革思路。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进行研究分析,进而得出全方位的改革方案,通过教学实践进行检查验证,进而完善教学改革方案,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1 现状分析

计算机基础课程从1996年开始在我校本科各专业开设,目前,计算机文化基础在内容方面国内各高校基本一致。由于缺少符合医学专业特点的教材,对医学院校来说,根本没有体现出课程内容与教学过程组织等方面的专业特点。在近几年的实际教学中发现,这种课程设置和学时安排很难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主要原因是:

①一成不变的模式和内容不适合社会发展的需求。②考核方式和教材与医学专业结合不紧密。③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通常只开设一门课程,例如计算机文化基础或信息技术基础,主要在大学一年级学习,后面3-4年的时间内,没有开始响应的后续课程,在计算机基础知识方面,造成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断层,使得学生无法将所学的计算机知识与专业知识进行结合,不能学以致用。④教学内容基本操作和Office办公软件为主,内容过于单一,课程结束之后,许多学生只停留在“打字员”水平线上。

2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研究

在信息化时代下,以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更好地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本专业服务的意识和能力为指导思想,我们以河南中医学院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为研究对象,对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落实与完善。

2.1 完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是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核心问题。目前,值得提倡的思路是:在明确专业培养目标的前提下,确定课程的教学目标,划定必要的知识点。根据不同专业的需求,将这些知识点分成必修和选修,结合成多门课程,组成课程系列。根据河南中医学院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际教学实践,可将计算机基础教育可以分为必修基础课和选修技能课两个层次,首先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选择,实现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的教学要求;其次给出计算机应用技术基础知识,要求学生有选择地学习常用的程序设计语言、常用的数据库、网络常识、网页设计等高级应用技术。第二层次这些相关选修课程的开设,使学生可以根据专业要求进行选择,实现与自己所学专业的相结合[3]。

对于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应当符合学生特点及专业特点,及时更新,加强应用型内容的建设。通过对河南中医学院医药学专业的调查,发现在医院管理、药物分析、影像处理、电子病历、医药科学研究等领域均需更深层次的计算机技能,有的医学专业已经开设了相关知识的课程。这更需要我们在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增设提高性质的技能课程,比如编程、动画制作、图像处理等,在教学内容中增加这些知识点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2.2 改革教学过程、体现医学特色 在教学过程中适当渗透一些医学概念、临床实例和医学统计实例,会对学生加速了解医药相关知识有很大的帮助。比如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在讲授Excel软件时,可以使用体检表的用例,通过对体检表中数据的分析来学习Excel中的公式、函数等知识点;还可以使用方剂的用例,通过Excel表格存储方剂,并对方剂中的药物进行分析来学习Excel表格的使用。在学习Powerpoint软件时可以让学生制作药物介绍或者病症诊断等与专业相关的幻灯片,让学生觉得学而有用。后期提高课程中更能通过简单的医院管理系统、电子病历、医院宣传报等用例来讲授编程方面的知识。

2.3 改革考核机制、突出综合应用能力 对于课程的考核来说,无论采取什么方式,都不能仅仅体现在一时背会了多少内容,更应该侧重于应用,看看学生是否学会了利用这些知识进行相关的应用。为增强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我们把考核的重心放在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上,并不断的建立健全考核的标准,使考核更加具有科学性和综合性。河南中医学院从2012级学生开始,取消了计算机等级考试,将考核方式改革为三部分组成,学期中间两次阶段性考核、学期末综合性考核,考核主要以实践和应用为主。实践证明突出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可以更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积极性,教学效果提高了、综合应用能力也提高了[4]。

2.4 加强教材建设 目前大多数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都是面向全方面的公共课教学,没有考虑到医学院校的医学特色,在教学用例上没有很好的医学背景。我们也将结合我校实际编写适用的具有医学背景的教材,适应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的需要。

3 总结

作为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公共基础课,通过授课内容与医学专业的紧密结合,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与信息能力,坚持医学专业发展的导向。引导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能够在专业领域内更好的利用好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并在不断深入的专业研究中,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菲,王行恒.关于高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几点思考[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21.

[2]张昌林,苏小英.高等医科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时代,2007,8.

[3]赵小龙,田翔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分层次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校科研,2009,28(4):267-268.

[4]牛炳麟.浅谈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技资讯,2010,20.

上一篇:浅谈高职院校校企合作 下一篇:痕迹学理论在火灾事故调查中的应用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