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订补

时间:2022-06-26 06:42:16

摘 要:今人柯愈春先生所著《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从清代诗歌(包括散文)文献学的角度来说,代表了迄今为止该领域学术研究的最高成就。因此,以该书作为基准,对其中难免存在的若干舛误与疏漏进行订正与补充,从而使之尽可能地更趋完善,这也就成了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同时,这些遗留下来的问题,其难度相对来说也是最大的。现在即根据平日读书所得,对其中王惟俭等五位河南籍作家的有关问题予以订补,供作者及其他相关读者参考。

关键词:《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清人别集总目》;河南;作家;王惟俭

在清代诗歌(包括散文)的文献学研究领域,世纪之交相继出版了李灵年、杨忠两位先生共同主编的《清人别集总目》和柯愈春先生所撰《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两种巨著{1}。两书均为16开三大册,各著录清代作家近两万人,别集约四万种。特别是《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以下简称《提要》),更可以说是后出转精,代表着目前该领域研究的最高水平。

但不难想见,涉及这么多的对象,即以《提要》而论,这里面的各种疏忽、缺漏乃至错误,自然也是难以尽免的。并且遗留下来的这些问题,一般说来,其难度恰恰也是最大的。对这些问题进行订正和补充,正可以使两书更趋完善。特别是关系到《提要》本身以及日后《全清诗》、《全清文》等内部排序的作家生卒年问题{2},更是解决一处是一处,完成一家多一家。因此,笔者在日常读书的过程中有所发现,即随时将它们记录下来,并陆续整理成文,相继分组发表,提供给编撰者以及其他有关读者参考。本篇取王惟俭等五位河南籍作家,仍旧按照《提要》著录的先后立目排序,依次考述;有些同时涉及《清人别集总目》的问题,也附此一并予以指出。

一、王惟俭(卷一,上册,第1页)

王惟俭,《提要》据已故孙殿起先生《贩书偶记续编》卷十四集部别集类“清顺治至康熙”之属③,著录“周亮工订”“王损中[仲]诗甲稿二卷”,但作者缺少生卒年。

按王惟俭虽然生卒年不详,但大致生活时段可以考知。例如周亮工《书影》卷一曾说:

吾邑王公半庵,名惟俭,字损仲,官至工部侍郎。……予生也,未及见公,仅得交令嗣雁泽。后在吴门市上,得公诗、文各一卷,予为序而镌之,以归雁泽。……公起家山左潍邑令。予初谒选之前一日,梦公揭帘顾我,自言“我同邑王半庵也”。次日,余适得潍令。公治潍,多威惠;其去也,潍人德之,立祠祀公。予至邑之明日,即往祀公。盖公莅潍时甫廿余,邑中至今呼为“小王公”云。雁泽名温叟,邑庠生,有品行。{1}

据《明史》卷二百八十八本传(详后),王惟俭系万历二十三年乙未(1595)科进士,即授山东潍县知县{2};当时他才二十余岁,那么刚巧约出生于隆庆、万历之交。又今人整理的《孙奇逢集・中州人物考》,卷四“王尚书惟俭”条记载:

累迁山东巡抚……寻授工侍。以直忤魏,郁愤而卒,赐祭葬,赠尚书。③

而《明史》本传历叙王惟俭仕履,最后止于:

天启……五年[乙丑,1625]三月,擢南京兵部右侍郎,未赴;入为工部右侍郎。魏忠贤党御史田景新劾之,落职闲住。{4}

如此结合起来看(包括魏忠贤党的败灭),王惟俭的谢世时间,又刚巧约在天启、崇祯之交。此外如孙承泽撰于顺治十七年(1660)的《庚子销夏记》,卷三“石田画册”条叙及:“画册……祥符王半庵司空宝之如拱璧,其子温叟不能守,质一诸生家,余购得之。……今……与余周旋三十年矣。”{5}同卷稍前“石田江山一览图”条也有相似的叙述:“卷在开封王半庵惟俭家,张孝廉民表[购]以赠余,今相依三十年矣。”⑥由此逆推,同样能够说明王惟俭大约卒于天启、崇祯之交。周亮工当时还是儿童,则自然“未及见公”。

这也就是说,王惟俭实际属于明代人,《提要》应当予以删去才是。

二、马之骏(卷一,上册,第4页)

马之骏,《提要》及《清人别集总目》均缺生卒年{7}。

按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下“马主事之骏”条大略说:

之E字仲良……与其兄之骐字时良同举万历庚戌进士。……天启乙丑卒于官,年三十有八。……天不假年,未见其止,良可惜也。有《妙远堂全集》,时良所辑,今行于世。{8}

稍后张岱的明史著作《石匮书》,几乎照原样抄入卷二百零三下《文苑列传》下《文翔凤、王象春、马之骏列传》{9}。这里的“乙丑”为明天启五年(1625),马之骏即卒于此年。据此逆推,并可知其出生于明万历十六年戊子(1588)。

又马之骏兄弟的友人沈德符,其《清权堂集》卷三有挽诗《哭马仲良八首,并似时良》{10},编年正是“乙丑”,具体时间从前后作品推测约在冬季。马之骏的《妙远堂全集》,现今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本,见于集部第183-184册,但首尾序跋之类已失。而顾起元《雪堂随笔》卷四,保存有“丁卯”即天启七年(1627)应马之骐之嘱而撰的一篇《妙远堂集序》,其中叙及马之骏谢世说:

宣室之席方前,玉楼之。问其年龄,三十有八而已。昔王长史此人曾不得四十;至今诵其遗言,堪流,意当吾世而有仲良……{11}

这里虽然前后文字多有漫漶,但享年三十八岁,这个记载仍然十分清楚。《列朝诗集小传》的有关叙述,很可能就是据此写成,可以确信无疑。

马之骏由于家族、本人以及民族属性回族等多方面的原因,近年学术界研究越来越多。上述马之骏的生年、卒年及享年,也已见有多处正确的介绍。但与此同时,某些绝对错误者毋论,近人关于享年曾有三十九岁之说,为不少今人所沿袭,这就反而使问题变得混乱、复杂了。上文之所以进行正面的梳理,主要正是考虑到这一点。

至于《提要》,虽然已经注意到马之骏“入清未见仕迹”,但还没有明确判断为明人,所以与《清人别集总目》一样都导致了误收。

三、郑二阳(卷一,上册,第10页)

郑二阳,《提要》已定其卒年为清顺治十三年丙申(1656),而“生年不详”。

按郑二阳的长子郑蕃,其《郑长公确园集》卷三有《中丞府君行述》,末尾详细叙述郑二阳卒于“丙申三月初十日寒食”“夜分”{1},却通篇没有记载出生时间乃至享年。倒是卷四写于“三十四年”之后的《书中丞公行述后》,开头叙及:

先中丞公行年七十有一,素无疾患。顺治丙申季春,八日西园桃花初放,率不肖辈盘桓树下,谋以次日邀亲朋共赏。九日晨兴,犹检视春祭品物,磨墨书经;偶尔微恙,至丙夜遂即世。{2}

这里虽然所说郑二阳的忌日比“初十日”早一天(正是“寒食”),但毕竟有了明确的享年。据此逆推,可知郑二阳出生于明万历十四年丙戌(1586)。

另外《提要》称郑二阳“字潜庵”,则《中丞府君行述》开头所说最为准确、完整,可据以订补:“府君讳二阳,字敦次,号见义,潜庵其别号也。”③

四、张文光(卷二,上册,第27页)

张文光,《提要》及《清人别集总目》均缺生卒年{4}。

按杨淮辑《中州诗钞》(原名《国朝中州诗钞》)卷一所录王紫绶《赵锦帆归自白下,枉过,得讯张谯明近状》,有云:

溯昔忘年交,余少汝十二。

云斋张仲子,长汝更十四。{5}

所涉三人中的核心人物赵宾(锦帆其号),其《学易庵诗集》卷首有清“康熙二十四年,岁次乙丑”(1685)张慎为所撰《赵锦帆先生传》,说于“今上……丁巳年六月二十四日酉时卒,寿六十九岁”⑥。这个“丁巳”为康熙十六年(1677),逆推赵宾出生于明万历三十七年己酉(1609){7}。张文光(谯明、云斋分别系其字、号,“谯明”或称作“樵明”、“樵门”、“醮明”等)年长赵宾十四岁,即出生于万历二十三年乙未(1595){8}。

关于张文光谢世的时间以及地点,问题相对比较复杂。

方拱乾《何陋居集》“辛丑年”诗,有《哭张樵明同年》二首,其一颈联云:“昨岁尚闻强饭信,比来谁赋大招声?”{9}这里“辛丑”为清顺治十八年(1661),此题据前后作品排序作于四月。又彭而述《读史亭文集》卷十《出滇日记》记载:

予以庚子六月抵滇,以辛丑三月辛亥[初二日]去滇。……丙寅[十七日],逾关岭……抵安庄卫,是为镇宁州,出山矣。守备张汝德,祥符武举。为讯故人张给事谯明,云已物故。……且云其死或在金陵,或在淮。{10}

这两条史料,假如按照通常的做法,就可以直接将张文光的卒年定在“辛丑”这一年。但是,正如《出滇日记》本月“癸丑”(初四日)所记:“道逢诏使,始知春王正月丙辰[初六日]天王崩,戊午[初八日]太子立;屈指殆两月矣,诏始到滇。”{1}朝廷关系如此重大事件的诏书,从京师送到云南尚且需要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则张文光谢世的消息从江苏传到云南、F州交界之地,时间很可能还需要更久。同样如《何陋居集》该题前面第二题《得周栎园书》四首之一的首联“春风送客返江南,书札犹传隔岁函”所示{2},方拱乾当时还在流放地黑龙江宁古塔,得知张文光谢世的消息自然也需要很长的时间。这就是说,对于张文光而言,“辛丑年”在很大程度上仅仅是谢世时间的一个下限。

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特别注意到江苏淮安刘谦吉《雪作须眉诗钞》卷四《送张海旭、岱岳兄弟返大梁二首》,小序说:

予受张醮明先生知最早。先生讳文光,观察淮扬,改黄门,再司臬江南。尝指予曰:“此小子者不特达,当不复相天下士矣。”先生逝之后三年,两公子归大梁,潸然送之。

又其一上截正文云:

前年哭老师,哀挽暮秋时。

门散孟尝客,魂招宋玉诗。③

如此结合前引方拱乾诗句,就可以确知张文光事实上乃卒于“辛丑年”的“昨岁”亦即顺治十七年庚子(1660)“暮秋”九月,享年六十六岁。

附带关于前引《出滇日记》所谓“其死或在金陵,或在淮”,从有关诗歌作品中同样可以考察清楚。例如前引王紫绶《赵锦帆归自白下,枉过,得讯张谯明近状》下文有云:“汝归讯秣陵,云斋病萧寺。”又施闰章《施愚山集・诗集》卷二十九《过汴不及拜张谯明墓,追哭以诗》,题注说:“公疾笃江宁,余及见于卧内,举手微语曰:‘愿结来生未了缘。’”{4}可知张文光谢世之前曾在江苏的南京(金陵、白下、秣陵、江宁均其别称)养病。而赵宾《学易庵诗集》卷三《哭张谯明先生》四首,尽管集内没有明确的写作时间,但题注说:“时自淮上反[返]葬彝门。”又其一正文首联云:“不信淮南讣,何期竟是真。”{5}同时联系上引刘谦吉诗歌“前年哭老师”云云,则可知张文光最后谢世的地点是在江苏的淮安。当初薛所蕴,曾有诗歌《送张谯明新授给谏,由汴还淮――淮其旧治地,今侨寓焉》一题⑥;今人整理的《光绪淮安府志》,卷三十三《安东县人物・流寓》“国朝”开头说得更加具体:

张文光,字云斋,祥符人。明季由进士官淮海监军道,加太仆寺少卿。顺治四年,寄居县城。子三奇,字海旭,恩贡生。……{7}

这样,其间的缘由也就明白了。至于“云斋”,则如同上文所注,实际上不是表字而是别号,具体可以参见王铎《拟山园选集》卷四十一为此而作的《云斋记》{8}。

五、王紫绶(卷六,上册,第108页)

王紫绶,《提要》及《清人别集总目》均缺生卒年{9}。

按王紫绶的卒年十分确切。贺振能《窥园稿》后卷《文集》“杂文”第一篇《祭王太史蓼航先生文》,开头说:

维康熙壬戌中[仲]冬月,越望后三朝,实太史蓼航先生捐宾客之百日。{10}

这里“壬戌”为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王紫绶(蓼航其号)即卒于此年。其忌日,假如按头尾从十一月“越望后三朝”十七日往前计算到第一百天(该年十月三十日晦,九月、八月均二十九日晦),那么应该是八月初六日(公历9月7日)。

上一篇:中小企业为何融资担保难 下一篇:创新社会治理要坚持群众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