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杏石甘汤治疗慢性荨麻疹20例

时间:2022-06-26 05:41:20

【中图分类号】R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452-01

笔者自1996年3月至2011年9月共收治慢性荨麻疹患者20例,均以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效果良好,现报导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20例均为经西医治疗,效果不佳,反复发作一个月以上的门诊病人。其中女4例,男16例;年龄20岁至60岁,平均年龄40岁。全身瘙痒,反复出现鲜红色或苍白色风团而无其他症状者16例;全身出现风团,同时伴喉痒咳嗽或气喘者2例;全身出现风团,同时伴喘咳且腹痛、腹泻者2例。

1.2 治疗方法:均以麻杏石甘汤随证加味治之。麻杏石甘汤组方:麻黄、杏仁、生石膏、甘草。单纯皮疹瘙痒而无其他明显兼症者即以麻黄石甘汤治之。兼喘咳者,麻杏石甘汤加葶苈子治之。兼喘咳及腹痛、腹泻者,麻杏甘石汤加葶苈子、炒白芍、葛根、黄连、黄芩治之。每日一剂,水煎服,5日为一疗程。

2.结果

20例全部治愈,其中一疗程治愈者11例,2疗程治愈者8例,3疗程治愈者1例。

3.典型病例

例1.患者,男,20岁。因全身瘙痒反复出现鲜红色风团,已在当地医院,断续治疗一个月余,均以静滴皮质激素为主。静滴3-4天,皮疹即隐退,停药4-5天,皮疹瘙痒又发作。由于害怕长期使用皮质激素的副作用而于1996年3月18日来我院要求中药治疗。查体:全身可见散在鲜红色风团样皮疹,两肺呼吸音正常、未闻及罗音。血检:白细胞计数为10×109/L,中性粒细胞75%,淋巴细胞25%,体温37℃,脉搏80次/分。即以麻杏石甘汤5剂,用药如下:麻黄10g,杏仁10g,石膏15g,甘草5g。患者服上药后未来复诊。数月后,路遇该患者,问其为何未来复诊,患者回答说:“该药神效,服用一剂后,瘙痒及风团明显减退。服2剂后,瘙痒及风团消失,服完5剂后,觉病已愈,故未来复诊。”

例2.患者,女,39岁,原有慢性咳嗽史,因发作性皮疹全身瘙痒、咳嗽加剧伴气喘而接受西医治疗2个月,治疗期间,症状时轻时重,不能痊愈,于2003年5月18日来我院,要求中药治疗。查体:肥胖,全身见较多风团,淡红色,两肺可闻及明显哮鸣音。血检:白细胞计数为10×109/L,中性粒细胞70%,淋巴细胞30%。X光片示:两肺透光度增强,肋间隙增宽,膈平坦,未见其他实质性病变,即以麻杏石甘汤加味5剂治之。方药如下:麻黄12g 、杏仁10g 、石膏20g ,甘草5g,葶苈子15g。2003年5月23日 复诊,患者告知,服上药2剂后,自觉瘙痒、喘咳减轻,服完5剂后,瘙痒止,气喘消失,仅偶有咳嗽。查体:全身见数个淡红色风团,两肺偶尔闻及呼气相干罗音。为巩固疗效,嘱再服原方5剂。2003年5月28日 第二次复诊,患者说病已愈。查体:全身无皮疹,两肺呼吸音正常,未闻及罗音。未拍X光片。患者认为病已愈,不想再服药。其家住外地,未作特意随访。一年后与笔者偶遇时,其欣喜之色,溢于言表,谓其偶有咳嗽外,皮肤瘙痒及皮疹一年来未再发。

例3.患者,女,50岁,原有慢性咳嗽史及慢性腹泻史。近一个月未因全身风团密集,皮肤瘙痒,彻夜难眠,伴喉痒,咳嗽、气喘及腹痛腹泻,由上级医院诊断为①慢性荨麻疹,急性发作②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③慢性结肠炎,而住院治疗。治疗期间,自觉疗效不佳,听人介绍于2004年4月10日来我院求治中医。查体:体态消瘦,全身散在淡红色风团;两肺可闻及明显哮鸣音;腹部听诊,肠鸣音亢进。因住院期间已作过相关检查,所以本院未再做。即以麻杏石甘汤加味治之。给以下方药5剂:麻黄12g 、杏仁10g 、石膏15g ,甘草5g ,炒白芍12g ,葛根10g ,黄芩6g ,黄连5g ,葶苈子15g。2004年4月15日 复诊,患者诉:腹痛止,腹泻好转,喘咳,皮肤瘙痒及皮疹也均见减轻。患者要求再服原方药,给上述原方药5剂。2004年4月20日 ,第二次复诊,患者谓,皮疹消失,瘙痒止,原有的慢性咳嗽及慢性腹泻也明显好转,为巩固疗效,患者要求再服上述方药5剂。后随访一年,皮疹、瘙痒未再发,腹泻愈,人也渐见胖。

4.体会

现代医学把荨麻疹分为变态反应及非变态反应两种,但它们的最终的发病机理都是相同的,即是各种不同原因导致肥大细胞脱颗粒而释放出各种生物活性介质使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平滑肌痉挛,腺体分泌增多,从而产生皮

肤粘膜、呼吸道、消化道三方面的症状。根据中医的脏象学说,“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即所谓肺主皮毛。“肺主气,司呼吸”,“肺与大肠相表里”。即从中医学角度来看,上述三方面临床症状均可责之于肺。数年来,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对西医治疗疗效不佳的,顽固难治的慢性荨麻疹,选择治肺,治肺又选择“麻杏石甘汤”随证加味治之而获良效。“麻杏石甘汤”出自《伤寒论》,为治肺热喘咳的有效方剂,现代医学实验也已证实,麻杏石甘汤有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的作用,还有一定的抑制效应器官反应的作用。本报导即是笔者在祖国医学理论与现代医学理论融会贯通指导下,在临床实践中获得的一点体会,供同志们参考。

参考文献:

[1] 蔡中民.皮肤性病学.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23

[2] 印会河.中医基础理论.1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33

[3] 殷富津.方剂学. 1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1

作者简介:

庄四军,男,(1970---),大专学历,主治医师,现任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白泉中心卫生院副院长。

上一篇:腹腔镜手术与普通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对... 下一篇:护理干预对减少前列腺增生症电切术后膀胱痉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