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电视台如何办好民生新闻栏目

时间:2022-06-26 01:18:05

县级电视台如何办好民生新闻栏目

【摘 要】县级电视台作为最基层的电视平台,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都远不及省、市级电视台,要提高县级电视台的关注度和影响力,办好民生新闻栏目是一条重要途径。那县级电视台如何办好民生新闻栏目呢?作为近年曾获得“全国城市台品牌民生栏目”“第四届全国市县电视台推优活动一等奖”“广东省新闻奖”和“广东省广播影视奖”等荣誉称号的县级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惠东电视台《第一现场》,坚持以“民生、民情、民意”为关注点,以百姓“身边事、稀奇事、关心事”为主要题材,从创办到今天,在全县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收视率和良好口碑。笔者结合在该栏目工作多年的经验,谈谈县级电视台如何办好一档民生新闻栏目。

【关键词】县级电视台 办好 民生新闻 栏目

一、传递民声民意

惠东电视台《第一现场》栏目2009年4月开播,作为一档日播新闻栏目,每期节目时长约25分钟,设有“民生速递”“我们的惠东”“回音壁”“曝光镜”四个常规板块。作为《第一现场》栏目的第一个板块,“民生速递”是通过新闻消息的形式,以平民视角和人文叙事手法来关注和表现老百姓的生命、生存、生活、生计等内容。为了更好地反映民生民情,传递民声民意,“民生速递”板块特别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1.“民生速递”追求广度

尽管《第一现场》“民生速递”的取材广泛,有的是群众报料提供的家长里短,但更多的民生新闻题材都是涉及与百姓生活相关的政策服务资讯、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公共事业、金融政策。对于这些方面内容的解读更是民生,而且是大民生。

因此在日常的工作中,《第一现场》栏目要求记者,除省市县主要领导较为严肃的活动和重大的会议报道外,要学会从领导的一般活动、一般会议中挖掘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内容,以此为切入点,围绕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开展报道。

2.“民生速递”追求深度

要想将一档县级电视台的民生新闻栏目办好,民生新闻就不能只关注表面,我们更应该注重挖掘民生新闻事实的深度,进一步做好系列报道、连续报道、跟踪报道等多种深度报道,并精选典型的、富有故事性和趣味性的新闻事实,予以多侧面的展示,着力打造民生新闻的思想厚度。

《第一现场》曾在2014年6月20日至24日通过系列报道,反映了惠东县稔平半岛,境内无大江大河,缺乏建设大中型水库的自然条件,经常闹“水荒”,几乎每年12月到次年4月都是缺水季,当地群众要靠抽取地下水来渡过难关。尤其是平海、稔山两镇近年来饱受缺水之苦,严重影响当地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制约旅游业发展的状况。新闻报道后,受到当地政府高度重视,连续召开多次会议,并马上启动应急预案,采取调度西枝江水源的做法缓解了当地群众的用水难问题。

2015年,惠东县稔平半岛供水工程项目被列入广东省重点项目以及惠州市委、市政府一项重要惠民工程正式启动建设,目前该工程进展顺利,预计明年可投入使用。这不仅能有效解决当地水资源短缺问题,而且有利于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对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可见,进行有深度的报道能够多侧面地把民生问题展现给政府相关部门,让政府相关部门全面地了解事件的原委,促成民生问题的解决。

3.“民生速递”追求速度

在“互联网+”大背景下, 2015年,《第一现场》栏目就开始积极探索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之路,在完善微信、微博报料及互动平台的基础上,《第一现场》栏目还通过“惠东手机台”,将一条民生新闻同时制作成电视、微博、微信、网站快讯等多种形态,形成电视台首发,新媒体跟进,全媒体互动的新闻传播新格局,积极探索县级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与新媒体融合发展之路,构建立足惠东本土跨区域、跨时间、跨媒体、跨受众、跨渠道的崭新媒体,创新手段,创新方式,也开拓了县级电视台民生新闻宣传新局面。

二、突出地方特色

作为县级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的内容要突出本土特色。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自然风光、名俗特产等能表现出地方特色的东西,甚至还有一些历史悠久的极具本土特色的传统文化。民生新闻栏目若能很好地挖掘本乡本土文化的深刻内涵,就容易引起当地老百姓共鸣,共同关注县级电视台的民生新闻节目。

在《第一现场》栏目的“我们的惠东”板块,每周的策划主题基本按照文化、“三农”、历史、风光和美食五大类依次进行。节目基本都是以小专题片的形式来制作。这样既有利于将民生新闻节目做得鲜活形象生动,富有特色,又容易引起老百姓观看节目的浓厚兴趣。

例如,近期《第一现场》栏目报道的“三农”题材《带富一个莲藕村的广西媳妇》《幸福的“开屏”》《赖炳全的吐鲁番梦》《文哥蔬菜网上卖》《贫困村的金钥匙》,这些民生新闻节目都是挖掘农民朋友身上富有正能量的真实故事,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文化”类题材的策划则以宣扬本地文化亮点,积极宣传关于惠东本地的文化特色为重点,例如近期报道的题材就有惠东首届3D画展、巽寮妈祖文化旅游节以及今年成功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吉隆舞草龙。此外,该板块一直努力报道惠东大地上普通人的不平凡事,深入挖掘他们生活中的闪光点和身上的正能量。

三、加强舆论监督

新闻舆论监督是党和政府监督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改善民生、维护公正的重要桥梁,是媒体实现社会责任的重要途径。

为加强《第一现场》栏目的舆论监督效果,栏目组抽出一名工作人员,负责对栏目中播出老百姓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记录、汇总,每周一将汇总表送到县政府督查办公室,由媒体和政府督查办公室一起监督相关部门处理、解决这些民生问题情况,对部分热点问题进行追踪报道。针对少数政府部门不重视群众反映的问题的情况,栏目组还派出记者深入实际调查,力求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电视台一组镜头,县委书记一番话,公路局出了一百万。”最近,惠东县民众津津乐道的这件事,说的是在国道324线惠东大岭镇到平山街道路段改造中,《第一现场》栏目所起的作用。原来,该路段原为双向四车道,后改为双向六车道。公路部门把原来的辅助车道改为了主车道,便变成了双向六车道。但因为原来的主车道和辅助车道路基不同,经过车流碾压,由辅助车道改成的主车道变得坑坑洼洼,不但堵塞交通,还存在安全隐患。但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群众“怨声载道”。经过《第一现场》栏目报道,县委书记看到了,县府办的督办人员看到,马上找来县公路局局长“交涉”,“不管这段路是市管还是县管,毕竟都是在咱惠东的路段,总要确保公路的畅通和行车的安全。”过了一个多星期,公路局就作出了规划,随后投资100多万元保质保量地完成了这段10多公里道路的安全改造。据统计,《第一现场》栏目开播至今,共反映比较热点的民生问题近5000宗,已落实整改、帮助百姓解决问题近4500宗,问题得到妥善处理的比率为90%以上,很好体现了媒体的社会监督功能,受到当地老百姓一致肯定和高度好评。

四、服务百姓大众

多年来,《第一现场》栏目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报道理念,通过设置一些服务于群众的板块,传递媒体温度,力拓服务功能。

正是遵循这种新闻理念,《第一现场》采制了许多与百姓贴心贴肝、让人倍感温暖的民生新闻节目。2016年5月30日,在节目开播前半个小时,节目组接到热线电话,一个三岁的孩子走失,被好心人送到派出所。记者第一时间赶到离单位不远的派出所,通过连线直播的形式报道此事。新闻播出十分钟后,派出所就接到了走失孩子家属的电话。像这种传递温情服务百姓的民生新闻,《第一现场》栏目几乎每一期都有。

此外,《第一现场》栏目还专门设置了互动型服务类版块“回音壁”。在每期的节目里,该板块都会选出5条来自热线手机、微信和微博等报料平台的热点信息,根据信息里的问题,栏目工作人员经过咨询政府相关部门,通过字幕的形式及时为老百姓解答或提供相应的帮助。

在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县级电视台也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随之而来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因此,县级电视台要想在这样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壮大,通过将自己的民生新闻栏目做强做大,将其打造成一个精品栏目,从而赢得观众的口碑和关注度,不失为一条良好途径。

(作者单位:惠东县广播电视台)

上一篇:董事长≠法定代表人 下一篇:事件三:杜蕾斯不借势王宝强事件,引多方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