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业务外包市场的风险分析

时间:2022-06-26 01:08:45

物流业务外包市场的风险分析

【摘要】业务外包正成为一种企业战略性竞争工具,现代企业为了增强竞争优势,常常剥离非核心业务而采用物流外包,但物流业务外包在给企业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

【关键词】物流外包;风险;风险防范

1.物流业务外包风险的含义

物流业务外包,即制造企业为集中资源、节省管理费用,增强核心竞争能力,将其物流业务以合同的方式委托给第三方物流公司运作。外包是一种长期的、战略的、相互渗透的、互利互惠的业务委托和合约执行方式。

美国国际数据公司进行的“全球物流外包(BPO)预测与分析”研究表明,全球物流业务外包平均每年增长17%。针对欧洲发达国家统计,第三方物流占总物流服务份额的比例:德国为23.33%、法国为26.9%、英国为34.4%、意大利为12.77%、西班牙为18%,欧共体国家平均为20%左右,目前其需求仍呈增长趋势。国内物流外包市场也逐步扩大。

2.物流外包的潜在风险

1.外包控制不足。外包常常会使企业失去对一些产品或服务的控制,从而增加了企业正常生产的不确定性。企业在外包的过程中有可能由于丧失对外包的控制而影响整个业务的发展。现实中因外包引起企业危机的事件不在少数。

2.增大外包依赖风险。长期依赖某一个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对企业的资本投资、效率提高具有潜在的好处,但同时又会使第三方物流服务商滋生自满情绪而让企业难以控制。

3.内部员工抵制。企业物流外包往往会影响企业的内部业务流程,需要企业的内部业务流程重组,这个过程很可能对所有员工都产生影响,受到企业内部员工的抵制而对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产生负面影响。

4.降低用户满意度。企业过于依赖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又无法控制或影响他们,使企业不能取得所需的用户需要信息,从而影响企业的产品改进。从长期来看,由于对物流活动的失控可能阻碍核心业务与物流活动之间的联系而降低用户满意度。

5.企业利益受损。物流活动的长期外包,会使第三方物流服务商认为企业缺乏专家技术,因此抬高物流服务的价格或提供较差的物流服务,从而使企业蒙受损失。

3.建立中国物流外包市场的诚信体系

3.1 中国物流市场的诚信现状

1.物流市场陷入“柠檬市场”怪圈

部分物流企业的失信行为影响了整个物流行业的诚信度,使顾客对市场上所有物流供应商的服务和信用存在怀疑,导致出价很低,而诚信企业的优质服务是无法按低价提供的,最终结果是劣质企业获得交易机会,占领市场,诚信企业难以立足,致使物流市场沦为“柠檬市场”。

2.在代收货款业务中,运输单位携客户货款潜逃

代收货款业务的出现和不规范运作,给物流运输企业携货款潜逃提供了机会。从正规运作的角度讲,货运企业收到货款应及时向商户兑付,但实际操作中代收货款的兑付期一般为3天到一周,有的甚至更长时间,从而使货运企业容易产生违规挪用货款行为,当长期积累无法偿还或形成挤兑风潮时,货运企业就容易产生携款潜逃的行为。

3.过度承诺,实际服务质量达不到,违约后拒不承担责任

某些第三方物流提供商为了拓展市场、竞争对手,不惜承诺以低价格提供超出自身能力范围的高质量服务。货主根本不可能以拒付运费为条件约束物流提供商,迫使其提供符合合同约定的高质量服务,因为双方都清楚,货物本身的价值远远高于运费。

4.违规泄漏客户商业信息,对客户企业的经营造成严重损害

在合作过程中,第三方物流供应商能够清楚掌握顾客企业内部的运营信息乃至商业机密。尽管根据合同和商业惯例,物流供应商有义务替顾客保守机密,但在实际操作中,仍有一些物流企业因其内部管理松散、草率或是受某些更大利益的诱惑,将其掌握的顾客信息泄漏或出卖给其他利益主体,最终导致物流交易双方信用关系破裂。

3.2 建立中国物流业务外包的市场诚信体系

1.物流企业自律

诚信就是对承诺的兑现。现在,对物流服务的质量作出承诺已经成为国际物流标杆企业的信用标识。在诚信指导服务的同时,服务又体现诚信。有时无形的诚信甚至比有形的资本还重要。因此,物流企业应严格做到诚实守信,把加强企业自身的诚信建设放在首位。

2.完善我国物流信用方面的法规建设

吸收和借鉴他国经验基础上,我国应尽快完善法规建设,严格物流市场的准入和行业标准。对申请经营者的资金、办公场所、运输车辆、装卸工具、货场面积、仓储仓库都应该有一个规范的量化指标。规范物流行业发展中的无序现象,创造一种公平竞争的环境和创建一种鼓励低成本、高质量服务、高效率经营的机制。

3.建立社会公共信息平台,提高物流运作流程的透明度

我国应建立和完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通过整合电子商务、电子物流、电子政务资源来打破物流条块分割,加强企业间、各级政府部门间及企业和政府间的信息沟通,实现信息透明,并据此建立物流企业的诚信评价机制和商业信用监督制度,建立物流企业和物流人员的信用评价与监管机构,使物流外包企业、物流企业、其他相关行业和政府主管部门等在最大范围内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管理与监督,提高物流运作流程的透明度。

4.加强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监管力度

政府对物流企业行为的规制,对维护物流市场秩序,推动物流产业的发展无疑将会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组织制定、实施我国物流企业信用管理的相关处罚条例,强化并提高对代收货款的接货人和货运公司的资质认证,支持和促进物流行业协会的发展,监督行业协会信用自律的公正性,真正发挥监管职能。

5.加强银企合作,实现电子结算

可以通过加强银企合作,超出一定数额的要在验货后由银行代收的办法,避免在短时间内代收货款在货运公司大量积累。合理的代收货款返还时间是流程管理的重要环节。为防止接货人环节出现问题,从法律环节上要求各网点接货人务必每天两次从银行向货运公司总部全额汇出当天所接收的代收货款。还可以利用银行先进的现金流管理方式和安全可靠的区域间现金流流通体系,还可使物流公司不直接接触资金,通过POS机刷卡,网上银行代收货款等方式,避免现金交易,实现电子结算。

参考文献:

[1]丁俊发. 中国物流[M] 北京: 中国物资出版社,2000

[2]Byrne.A new road map for contract logistics Transportation & Distribution.1993,3:58~62

[3]杨英,霍国庆.企业信息技术资源外包及其风险分析.中国软科学,2001(3):44

[4]聂规划,周晓光,张亮.企业信息技术外包的风险与防范.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4):70

上一篇:中国企业物流服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下一篇:简论当前西方经济危局中的金融资本主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