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什么——什么是教育:雅斯贝尔斯

时间:2022-06-25 11:56:12

教育是什么——什么是教育:雅斯贝尔斯

摘要:“教育是什么”一直以来是人类探索难题,至今没有一个确定含义。不同领域对教育有不同见解,本文基于雅斯贝尔斯[1]《什么是教育》对教育是什么进行探索,试图从自由、超越、存在等方面探讨教育的内涵,追溯教育的本源所在,寻求教育的本真意义。

关键词:教育 自由 超越 存在

一、教育是心灵的唤起

文章开篇,雅斯贝尔斯[1]就写道“教育者不能无视学生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况,而认为自己比学生优越,对学生耳提面命,不能与学生平等相待,更不能向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这样的教育者所制定的教学计划,必然会以我为中心。”[2]真的教育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高高在上的施舍,也不是强制性的单方面灌输;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平等交流的活动,是人与人之间思想的碰撞。教育的主体在地位、人格上是平等的,只是在知识的拥有程度上以及人生经历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而已。

“训练是一种心灵隔离的活动,教育则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3],教育是心灵的碰撞、思想的沟通、人格的平等、精神的契合,两个主体是平等的,同时也是相互独立并相互影响的。真正的教育决不允许死记硬背,也绝不是将别人的思想装入自己的脑袋;真正的教育是教育中平等主体之间心灵的碰撞和唤起。

二、教育是自由天性的启迪

“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青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4]

教育中的双方,即教师和学生,两者同时作为主体而存在,教育是教师和学生两者同时作为主体相互交流的活动;教育不仅是文化遗产的传授,更是生命内涵的领悟和意志行为的规范。教育中,除了让学生掌握知识之外,认识自己、寻找生命的真谛、规范自己的意志,也显得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教育并不是按部就班地传递文化遗产,更是文化的创造;教育也不是将受教育者当作传递知识的机器、承载知识的“书柜”,而是反求自身的自由天性。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5],教育关注的是人的灵魂、人类灵魂的成长;教育以知识为依托,提升受教育者的认知能力,使受教育者认识自己、挖掘自己的潜能。教育期待的是受教育者“自由地生成”,而非按照安排好的轨道毫无自由的“被灌输”,成长为一个已知的人。

三、教育是寻求自身的超越

“教育即生成,……生成就是习惯的不断形成与不断更新,……生成的静态形式即习惯,动态形式即超越。”“生成就是习惯的不断形成与不断更新,这是一个人秉诚自持的重要过程,而放任自流就是堕落。”[6]

教育并非毫无创新的复制,教育是受教育者自身的生成——学习、把握约定俗成的“规则、风俗形式”,融入所生活的社会;教育是教育内容与自身经验相结合的重构——不断生成和打破习惯,形成打上自己烙印的“习惯”;教育是受教育者对自身的超越——习得习惯,理解习惯,超越习惯。

教育是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即自然人学习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规范,成长为社会人并且不断超越的过程。教育,不仅是学习前人的思想、规则、生活方式,更是认识自我,实现自我,在前人思想的基础上不断超越自我,以达到更广阔的高度。

四、教育是获得自我存在

“真正的教育应先获得自身的本质。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7]

教育的本质在于获得对自身存在的理解,自我存在是一个永恒的题目,我们存在这个世界中,但却仿佛永远不能理解我们为何而存在。对于人自身,我们还是很“无知”的。赫舍尔说,“对人的无知不是缺乏知识,而是由于错误的知识”,“现代人的悲剧在于人是这样一个存在:他竟忘记了‘人是谁’这个问题。”[8]在他看来,“人对人自身来说是一个含糊不清的文本”,“人懂得自己的所作所为及所是都是有某种意义,但当要求他对自己的存在做出解释时,他仍然困惑不解。”[9]教育,首先应该获得对自身存在的认识,只有认识了自我存在的意义才能有资格谈论自身的发展与超越。同时,教育应该保持一种信仰,当有了对教育的信仰,人们才能足够坚强地抵御来自外界的诱惑和错误思想的诱导,才能始终坚持真正的教育,才能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在这容易忘记自身、忘记最初的目的的社会中,回归自我,认识自我,超越自我。

五、教育即为了人的生成

“教育的原则,是通过现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导向人的灵魂觉醒之本源和根基”,“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通过教育使具有天资的人,自己选择决定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自己把握安身立命之根”。[10]

教育的主体是人,教育的目标在于人,教育即为了人的生成。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表达一种思想,即真实永恒的幸福是追求真理、经验到真正的智慧所带来的快乐,教育最终目的正在于对绝对真理的追寻。教育即在追求真理的同时,认识自我,超越自我,获得自由,使人成为应该成为的人。

教育,脱离了人就像“无水之源,无根之木”,没有生命,是“死”的教育。只有立足于人,着眼于人的存在、自由与超越,才能在教育活动中寻得教育的本源,才能还原本真的教育。

注释:

[1]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Karl Theodor Jaspers),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神学家、精神病学家。雅斯贝尔斯主要在探讨内在自我的现象学描述,及自我分析及自我考察等问题。他强调每个人存在的独特和自由性。

[2][3][4][5][6][7][10]分别见于(德)卡尔·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三联书店.1991:1,2,3,4,14-16,44,3-4.

[8][9]分别见于(美)赫舍尔,著.隗仁莲,译.人是谁[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5,6.

参考文献:

[1](德)卡尔·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三联书店,1991.

[2](美)赫舍尔,著.隗仁莲,译.人是谁[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

[3]李丽.存在于超越——雅斯贝尔斯的生存哲学研究[D].黑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

上一篇:和谐社会背景下和谐体育的构建及其实现探索 下一篇:浅析高职体育教学对终身体育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