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资金:《阿凡达》幕后金主的秘密

时间:2022-06-25 09:25:07

私募资金:《阿凡达》幕后金主的秘密

1.私募基金进入好莱坞

《阿凡达》让20世纪福克斯摆脱了2009年财年巨亏的尴尬。但面对影片带来的高达28亿美金的票房收入,作为福克斯的幕后老板,高调的新闻集团总裁鲁珀特·默多克却不得不与其他两家低调神秘的投资者分享利润。

原来在《阿凡达》5亿美元的总投资(包括营销)中,新闻集团所占投资比例要比人们想象小得多,而两家私募股权基金(即Private Equity)——沙丘娱乐Dune Entertainment和天才媒体Ingenious Media则承担了60%的投资。新闻集团的投资仅仅主要集中在1.5亿美元的营销费用上,实际上这个数字还要打折,因为其中相当大的部分是利用新闻集团旗下的媒体广告资源投入,等于是自家资源的左手换右手。

沙丘娱乐和天才媒体两家私募股权基金名不见经传。其中,沙丘娱乐甚至无法在Google上找到官方网站,能检索的是其隶属基金管理公司沙丘资本Dune Capital,沙丘资本管理的资产规模高达数十亿美元,其创办者原是高盛合伙人,此人还创办了对冲基金、房地产基金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正是沙丘娱乐这类替资机构的兴起,使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娱乐文化产业,开始进入投资人的视野。

它与福克斯电影娱乐公司渊源颇深,早在2007年4月两家就签署协议,沙丘娱乐许诺在未来3年,为福克斯电影制作提供超过5亿美元的资金支持,而福克斯保留在全球范围内的发行权。2009年,除了《阿凡达》之外,沙丘娱乐还为包括《X战警前传:金刚狼》在内的至少5部电影提供了资金支持。而在2008年,沙丘娱乐主要以制片公司的名义参与制作了13部电影,其中包括《澳大利亚》、《当地球停止转动》,福克斯几乎包揽了所有的发行工作,其合作有点类似“沙丘娱乐出钱,福克斯出力”。

天才媒体在官网中的自我介绍同样简单,它与1998年成立于英国,为电影、电视、音乐和出版等创意产业提供融资和咨询服务,曾经参与制作了《天国王朝》、《X战警3: 背水一战》、《卢旺达饭店》等一系列影片。

事实上,好莱坞与私募股权基金的合作在过去十几年间已发展得相当普遍,据估计,在好莱坞有超过30%的制片成本现在是通过第三方股本融资。美国六大电影公司背后都有“私募电影基金”的身影。如派拉蒙与美林证券合作的Melrose基金;索尼和环球,则分别与德意志银行支持的私募股权基金Relativity合作发行基金;华纳兄弟与私募股权基金支持的“传奇电影公司”Legendary Pictures合作发起电影基金。这些“替资基金”不仅以股权投资形式参与电影制作发行,还在投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的帮助下,进行债权和其他各类结构化融资。如福克斯与沙丘娱乐的合作协议中,约定由法国兴业银行的投资银行部和德国商业银行旗下的一家证券公司安排第三方融资。

私募股权基金的加入,与影视产业的投入产出模式密切相关。每一部电影的制作,市场需求是未知数,只能基于经验,凭借对消费者需求的前瞻性把握来创作剧本、配备导演班底和演员阵容,并据此预估收入,然而,上映时是否为市场和广大观众所接受,是否能够畅销并取得良好票房或收视率、能否取得丰厚投资回报均永远存在不确定性。比如,在《泰坦尼克号》推出之前,行业内几乎所有人都在竞猜福克斯和派拉蒙究竟会赔掉多少钱?

综上所述,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早在《阿凡达》开拍前,福克斯就迫使卡梅隆签署了一份成本控制协议,协议规定:如果成本超过3亿美元,卡梅隆就要先让出相应的盈利分成,回收的资金会先分给福克斯和几家投资公司。

为了减少资金压力,分担投资风险,一部大片往往会通过吸引各方参与,并以投资协议来确定各方对影片版权收益的分配,就是所谓电影业的“联合摄制模式”。在联合摄制模式下,各投资方按合作分工可分为执行制片方和非执行制片方两种角色。执行制片方一般由投资比例最大或制作实力最强的投资方担任,并作为电影摄制及发行工作的主要负责人,其余投资方即为非执行制片方,提供财务支持以及其他帮助。就《阿凡达》而言,私募股权基金的加入,无疑加强了福克斯财务的灵活性,分散了风险。

可以说,没有卡梅隆,绝对不会有阿凡达,但是如果没有沙丘娱乐和天才媒体这类私募股权基金公司,仅仅依赖传统的所谓6大制片公司,被业内尊为“神”的詹姆斯·卡梅隆可能也没有如此大的财务自由,去实践他的传奇。

2.私募公司如何帮助电影避税

2010年初,电影《阿凡达》、《X战警前传》、《博物馆奇妙夜》的投资方之一,英国天才媒体私募金融公司遭到了英国税务部门的调查,原因是其帮助多名投资者避税,而避税的手段正是投资电影。为什么投资电影可以避税?电影业为何会化身避税天堂?

天才媒体私募金融公司吸引了很多名人投资其基金,比如英国足球明星鲁尼和杰拉德、著名制片人里奇、流行乐明星加布里埃尔等人。天才媒体给予这些名人优惠条件,比如他们投资10万英镑,其他投资人就出双份,而名人们申请纳税优惠时可以称自己投资了30万英镑(使税前成本增加)。这其实就是躲避税收的一种方式。另外,这家公司的投资者可以以优惠的条件得到贷款,而还款的条件是——投资的电影赚钱后才需要归还贷款。

投资者为了避税,或者其他贷款方面的便利,宁愿投资到这种电影业里去。应该说,嗅觉敏锐的金融界人士很早就发现了这个优惠政策的可利用之处——这项政策后,大量资金涌入电影业,最高时一年达31亿美元。在这些大手笔投资人中,不少是银行家,而他们投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给自己的巨额奖金找一条逃避高额税收的渠道。这项原本鼓励英国电影发展的政策就这么成了一条可供逃税者暗度陈仓的“幽灵电影业”。

近年,英国当局也发现了其中的端倪,开始加强对电影业投资的管理,防止它们被避税者滥用。英国特许税务师公会税务政策主任怀廷说,“英国电影业投资减税政策发生重大变化,减税利益将流向那些用这些钱来拍摄影片和招募人才的电影公司。”而这才是政策优惠的本意。其中不少投资者都是醉翁之意不在电影业,电影业投资专家斯沃布里克说,“这种优惠政策已经变成一种金融规划,许多电影预算遭人为抬高,制片人要求无端的增加费用,一些电影从来没有发行。”——可想而知,电影业是否能够由此而真正受惠了。

部分资料来源:金融国际网站

上一篇:寓居南京琐记 下一篇:漫画联翩 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