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战略 大写涪陵高等教育新华章

时间:2022-06-25 08:29:32

【摘要】近年来,重庆长江师范学院先后跨越了“升本建院”、新校区建设、“迎评促建”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目前正处于“转型谋发展”的新阶段。学校现有李渡、江东和建涪三个校区,校园占地面...

“131”战略 大写涪陵高等教育新华章

■引言:

重庆涪陵,巴国古都,物华天宝,钟灵毓秀。

在山清水秀的涪陵李渡,有一组气势磅礴、美仑美奂的崭新建筑群,这就是重庆长江师范学院新校区――李渡校区。

走进校园,绿草如茵,繁华似锦,充满了诗情画意;窗明几净、廊回梁绕,平添了几许宁静与和谐;郁郁书香,朗朗书声,如花的笑脸,青春的气息,让人感受到无限的生机与活力。这里没有尘世喧嚣,有的是校园宁静、校风的淳朴和顽强拼搏、超越自我的精神。

近年来,长江师范学院紧紧围绕重庆市委、市政府建设“西部地区教育高地、长江上游地区教育中心”、加快渝东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加大力度推进渝东南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部署,大力加强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主动开展校地合作与服务,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积极促进产学研深度合作和优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助推城乡统筹发展和“五个重庆”、“五个涪陵”建设。学院已逐步发展建设成为一个体系较全、规模较大、水平较高、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高等院校,在重庆高等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近年来,重庆长江师范学院先后跨越了“升本建院”、新校区建设、“迎评促建”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目前正处于“转型谋发展”的新阶段。学校现有李渡、江东和建涪三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近1700亩,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4600余人。

当前,学校正以建设“质量著称、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地方化的教学应用型大学”为办学目标,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定位,大力实施“131”发展战略:即是以硕士点立项规划建设为契机,全面提高学校学科建设和科技创新水平;以服务涪陵及周边区县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为使命,推进学校学科专业转型;以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为目标,着力推进人才培养方式转变;以特色发展、错位竞争为抓手,推动人才培养目标转向;以办教学应用型大学为统领,全面提高学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131”发展战略描绘出了学校未来的发展蓝图,将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学科建设 日新月异。学校以实施立项建设学科“336计划”为抓手,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大力推动学科专业重组优化,建成了助推学校快速发展的学科专业骨架。集中力量对农学、工学、管理学、理学等能够与地方主导产业对接的重点学科进行了培育和打造;大力发展应用型学科,加强与农业、工业、服务、环境、资源、文化创意产业等紧密结合的优势和特色学科建设;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围绕渝东南特色经济植物资源开发,在遗传育种、种植技术、生产加工、品质检测、产品开发营销、历史文化等领域展开整体研究,打造独具特色的优势学科集群。学校目前38个本科专业中,有理学类专业9个,工学类专业6个,文学类专业9个,教育学类专业5个,管理学类专业4个,法学类专业2个,农学类专业1个,经济学类专业1个,历史学类专业1个,初步架构起了以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为主,同时涵盖文学、教育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的学科专业体系。

人才培养 量质并重。近年来,学校着力抓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程,大力推进“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实践教育”的“1+2+1”基本培养模式。通识教育着眼于学生素质全面提升,学科专业基础教育及专业方向着重于学生学科专业知识系统训练,实践教育着力于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提高,逐步构建起“素质、知识、能力”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注重以实验实训中心体制改革为抓手和以“校地合作”为基础的“1+X”顶岗实习等形式的实践教学改革。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做一体化,“工学”交替,项目驱动,任务导向,逐步构建起了“毕业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创业教育、就业推荐”五位一体的实习模式。

产学研结合 硕果累累。学校立足重庆,扎根渝东南,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初见成效。一是学校以服务城乡统筹发展为核心,主要围绕武陵山野生资源、涪陵及周边区县支柱产业、特色农产品加工、文化创意产业,先后与川渝中烟涪陵卷烟厂、重庆市亚东亚电气集团等联合开展了近20项产学研合作项目的研究,为生产一线提供技术支持;二是先后与涪陵区农科所、榨菜集团、辣妹子集团、川东造船厂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起了区域科研人才和科研资源的交流与共享机制;三是学校先后投入近300万元建立了数码媒体实训基地,鼓励科研人员筹建了长美影视动画公司,积极搭建产学研实体,并初步培育形成了外来动画片加工、自主创作、动画节目推广发行、衍生产品开发与销售为一体的研发服务能力;四是学校与重庆锦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涪陵区科委积极开展新能源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的战略合作,将投资近2亿元在学校建立一只由新能源领域内顶尖专家学者组成的不同层次的科研技术团队,搭建若干个新能源相关学科的基础实验室,建立重庆新能源研究中心及动力电池工程技术中心;五是学校目前正积极培育榨菜产业链、作物育种等科技创新团队,着力打造特色农产品加工及检测、光电信息技术等科技研发平台,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城乡教育 统筹发展。学校地处三峡库区、贫困山区、少数民族聚居区,是重庆市“一圈两翼”发展规划传承支点上唯一一所师范院校。近年来,学校着力推进城乡教育统筹发展:一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与12所重点中小学合作建设教师教育创新与服务综合改革实验区,着力推进师资职前培养的“三大转移”,并将基础教育师资职前培养平台延伸到城市高水平中小学,通过优秀师范生将城市重点中小学的优质“智慧资源” 集中成乘数效应地放大到农村中小学,破解了城乡教育“两张皮”的传统范式和难题;二是借助校地合作平台,理顺教育统筹运行机制。先后与涪陵、垫江、忠县、黔江、丰都等区县人民政府深入洽谈并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联合实施城乡教育统筹发展专项行动计划;三是积极开创换岗培训,探索出了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突破口。在首届“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换岗培训中,来自涪陵、开县和丰都3个区县的149名中小学教师成为这项改革的最先受益。这一举措有效扩大了城区优质师资资源传递效应,构建起了统筹城乡教育协调发展的基础教育师资职后培训体系,创建了基础教育优质师资资源共享机制,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好评;四是大力实施帮扶计划,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学校积极选拔教育学优秀博士、教授组成专题研究团队,实施统筹城乡教育发展项目研究计划。目前已与15所中小学联合开展教师教育改革和教学实践创新,努力提升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水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上一篇:雏鹰从这里起飞 下一篇:生活教育 那一缕悠远的教育之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