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孩子的“遗弃感”

时间:2022-06-25 05:18:30

几乎每次我陪桐桐看绘本,当看到图片上只有一个小动物时,小家伙都会不由自主地问:

“她的妈妈到哪里去了?”

“她的爸爸呢?”

……

带她出去玩,看到有小朋友一个人在走路时,桐桐也总会有意无意地问:

“她的妈妈呢?”

“她的爸爸呢?”

……

(记录于桐桐两岁8个月15天)

桐妈解析:

稍微留心一下就会发现以上我记录的“桐桐之问”,恐怕是所有孩子都喜欢追问的,这类追问可能集中在某个年龄段,也可能陆续闪现在孩子的童年阶段。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年幼体弱的宝宝,出于生存的本能,天然有一种依附成人的需要,到了6个月大的时候,他就会意识到自己随时可能跟父母分离,这种感觉会让他无助,待到语言发展到一定水平,他内心的这种焦虑便随时可能通过语言直接或间接地投射出来,一旦遇到和爸爸妈妈不在一起的场景,便可能跟自己被遗弃联系在一起,出现了若无其事不厌其烦的询问。此外,在遗弃焦虑的同时,他往往还特别容易黏人,经常有意无意地讨好爸爸妈妈,比如说些“妈妈我最喜欢你了”之类的暖心话、亲亲爸妈的脸蛋、发发嗲、表示一下对爸妈的关心、替爸妈做点事、做出爸爸妈妈期待的其他行为等等,即使那种安全感很强的孩子,潜意识中也可能存在这种感觉,一旦被成人密切关照的感觉受到挑战了,孩子的潜意识中关于“被遗弃”的担心就可能瞬间显露出来……

那么,孩子的“遗弃感”最容易在何时浮出水面?

1.频繁更换抚养人时。由于父母没空或者不愿意亲自带孩子,又没有其他家庭成员能提供固定的帮助,致使孩子被在不同的抚养人中“推来攘去”,难以与任何一个抚养人形成牢固的依恋关系,孩子便很容易产生“被遗弃”的错觉,认为自己不可爱,大家都不喜欢自己。

2.父母吵架时。这个时候不仅孩子容易被忽视,当他对于家庭的亲密感被破坏的时候,对未知的恐惧将唤起被遗弃的担心,他会本能地害怕与父母(特别是母亲)分离。

3.说了伤害孩子的话时。因急于达到教育目的,父母说了比如“你再不听话就不要你了”、“你再这样我就叫警察叔叔把你抓走”之类伤害孩子的话。此时,孩子的安全感被破坏,被遗弃感就瞬间占了上风。

4.父母不开心时。父母会因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让孩子看到自己不高兴的样子,孩子就可能“引咎自责”,担心自己是“罪恶”的源头而被遗弃。

5.突发事件发生时。比如孩子被要求跟父母分床、突然有了小弟弟或小妹妹等,被遗弃的感觉也会突然袭来。

遗弃感对孩子意味着什么?虽然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被遗弃感只是在特殊情景下瞬间掠过的忧虑,但次数多了,或者持续时间长了,也可能引发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会让孩子感到自己不那么可爱而自卑、悲观,或者变得孤僻,或者容易对人形成病态的依恋,所以,防患于未然和及时补救变得尤为重要。

看了一些相关资料,我个人认为以下几种做法很值得借鉴:

1.尽量让孩子在固定的抚养人看护之下成长,优先选择父母或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如果大家庭的成员不能满足需求,给孩子请保姆时一定要明确要求对方至少要带几年。韩国儿童心理学家申宜真为自己的孩子找保姆时,曾要求保姆跟她签三年合同。同时,工作再忙再累,她也会抽空带孩子睡觉或外出游玩。

2.日常生活中,及时对孩子的情感需求作出反应,即使不能满足某些不合理的需求,也要给孩子一个说法,这样,孩子才会感到父母的心思一直在他身上。一旦发现孩子有这样或那样的担心(孩子会经常通过语言或行为表达出来),父母一定要向孩子作出保证,就像美国心理学家M・斯科特・派克在他的著作《少有人走的路》中建议的那样,对孩子说“我们是爱你的,永远不会丢弃你不管”,“爸爸妈妈当然会回来看你,我们会永远陪伴在你的身边”,“我们是不会忘记你的”,并做出相应的行动让孩子确认父母的爱。

3.给孩子营造温馨的家庭环境,尽量避免那些可能引发遗弃感的情况发生。比如,夫妻吵架、言语伤害、情绪暴力等,以免孩子积累消极的情感体验。

4.遇到一些不可避免的突发事件时,如分床、生小宝宝,一定要事先跟孩子做好沟通,当孩子出现了预期的焦虑时,更要及时关爱,给孩子加倍的,让孩子确信父母的爱。

5.每天至少安排半小时的亲子时间,把自己完全交给孩子,可以任由孩子折腾自己,比如,给孩子当马骑,任由孩子“疯”玩等,让孩子在感受父母无条件的爱的同时释放可能的忧虑。

作者简介:

桐桐妈,教育学博士,现供职于某教育研究机构,在职博士后,曾经主修幼儿教育,一直有着深厚的早期教育和家庭教育情结,爱女桐桐诞生之后,遂把她当“课题”来“研究”,学习、工作、育儿间隙坚持撰文分享自己教养心得,著有《爱出一个好宝贝》,受邀为多家婴幼教育杂志供稿,已发刊文章60余篇。

上一篇:尿布里的浪漫主义 下一篇:20分钟爸爸:巧用换尿布的时间和宝宝做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