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这些年到底怎么样?

时间:2022-06-25 03:13:29

在新浪微博上搜索“《我们台湾这些年》”,一共得到13页搜索结果。策划该书的北京读客图书有限公司,从总经理到运营总监、策划总监,全都披挂上阵,在微博这个新兴网络社区展开宁杀错勿放过的病毒式营销,宣传手法包括煽动、揭秘、“剧透”等等:想知道为什么出了个吗?请看《我们台湾这些年》。“――《红楼梦》:《红楼梦》里的贾家,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只剩空壳子。――《水浒传》:《水浒传》的梁山泊,山头分布,以造反起家,谁也不服谁。亲民党――《西游记》:《西游记》中以孙悟空撑场面,其余均为跑龙套的。一一《聊斋》:《聊斋》是鬼话连篇。”好玩吧,想知道更多吗?请看《我们台湾这些年》……

这样做的结果是,可能会有人因为审美疲劳反而产生了抗拒心理。其实,只要读下去,会发现书本身不坏,尤其是对于生于70年代中后期以后这拨人来说,更有亲切感――作者廖信忠,1977年生于台北,《我们台湾这些年》就从他出生的1977年开始写起,写他30年来的成长经历。廖信忠说,“我成长的这30年,刚好赶上了台湾社会变动最剧烈的30年,不管是在政治、经济、文化、次文化上,似乎都突然在这些年问整个爆发出来”――对于大陆同龄人来说,这种感觉是极其相似的。

找到廖信忠的联系方式,是在他的天涯个人主页上,一个题为《想找人一起在上海的安静小路散步拍照》的帖子。和他谈及这件事,他说很圄,“隔一段时间就会被拿出来取笑”。和很多台湾人一样,他喜欢上海,并去了上海工作。2008年5月,他辞掉了上海的工作,回到台湾。5月30日16时21分,他在天涯杂谈开帖,开始以“truevoice”的ID在线写“一个台湾70后的30年――成长,及眼中的30年台湾社会变迁”。仅仅几分钟后,就有人跟帖说:“这个帖子必火,搬个板凳看台湾!”廖信忠说自己在构思这一系列文章时,已经知道肯定会火爆,不过估计他也没预料到会火爆到这个程度:超过270万的访问量,其中不少人追这个帖子追了大半年。

廖信忠说,“当初的标题及首发的时间点都是考虑过的”,“你看,台湾、70后、社会变迁,都是很能吸引大家眼球的”。他坚信,不管两岸关系怎么质变,未来都会是个热点。他写这些文字的初衷也很明确,就是给大陆同龄人看的,因为发现他们并不真的了解台湾。混天涯的他,自信于“很清楚大家想要看的是什么样的东西,还有尺度能到哪里”。出版时由于定位的调整,需要面向不同年龄层及阶层的读者,于是书名改成了“我们台湾这些年”,副题也改成更煽情的“写给13亿大陆同胞的家书”。

豆瓣上有人评论说,《我们台湾这些年》=《大江大海1949》(龙应台)+《小时候》(桑格格)。看得出来廖信忠希望把社会变迁融汇在个人成长体验中的努力,有评论说他写的是“一半大事件,一半小事件:一半政治变革,一半个人生活”。但这毕竟只是他个人视野中的台湾,因此评价见仁见智。有人说这是自己看过写台湾最好的书,有人则不无偏激地说,廖信忠的写作实在当不起“我们台湾这些年”这个宏大的标题,写得琐碎、拖拉。所以廖信忠特别强调说,并不希望大家看了产生“原来台湾是这样!”的想法,因为自己写的不是严谨的历史,而是当成故事书写的,就像当初写的开帖说明:“我不敢说我写的这些文字就完全代表了台湾人的想法,但若您看了对台湾稍微产生了那么一些些的理解,那我就万千感动了。”

这些原本在网络发表的文字能最终成书,经过了十几次的增改,光审稿就审了近一年。现在廖信忠再次进入无业状态,因为重读自己的书时总觉得“哎呀,这些地方应该还可以再告诉大家更多事”,他下一步的打算是,再写一系列关于台湾的书。以《我们台湾这些年》为总纲-将大陆读者对台湾感兴趣的事。分门别类写出来,也算是弥补自己的遗憾。完成这个计划后,“大概再也不写台湾了”!

台湾到底是怎样?一本书无疑解答不了这个问题。《我们台湾这些年》的价值在于,它至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以往没有的视野。所以学者王晓渔给予了这样的评价:“作者廖信忠年届而立,按照我们论资排辈的光荣传统,回忆的资格都还没有。但是,他在这30年间经历的点滴往事,很多草民倾其一生,也未曾感受。”

上一篇:终于没有了李维史陀 下一篇:编读 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