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朗读真正走进语文课堂

时间:2022-06-25 03:04:43

让朗读真正走进语文课堂

现在的语文教学中,朗读训练往往被忽视,许多教师在课堂上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读书,大量的时间用在对课文琐细分散的讲解分析上,导致学生读书的时候,声音不大,吐字不清,断句不当,读无表情,更不要说有抑扬顿挫之美了;因为课文没有读好,学生不能直接完整地感受课文,对课文理解不深,更不要说去欣赏语言的优美和感悟文章的意蕴了。这样一来,充满灵性美感的语文学习就变得枯燥无味,课堂气氛沉闷无生气,学生不能积极快乐地学习,最终导致学习语文的能力下降。其实,朗读教学在古代的语文教学中就受到重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等等,说的都是朗读的重要性。古人语文教育上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朗读的运用。因此,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的传统,重视朗读教学,加强朗读训练。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朗读训练,把无声的文字符号转化成表情达意的有声语言。在这个过程中,目视口诵,口耳相传,眼睛所看到的文字,耳朵所听到的声音,头脑中所呈现的艺术形象,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经其事。从而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心通其情,必能意会其理,大大强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对培养学生的语感、口头表达能力、审美感知能力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重视朗读教学:首先,要重视范读。语文教师要做好示范,因为教师自身动听的声音、丰富的表情和充沛的感情能给学生创设引人入胜的情境,能把课文中飘忽的情感变得直观可感,使学生置身于情境中,从而在他们心灵深处产生共鸣,对课文有充分的理解。这样,教师精彩的范读就显得尤为重要。记得笔者在准备胡适《我的母亲》这课的教学时,反复地朗读课文,每一次都有感动,胡适母亲的严厉、慈爱、温和又坚强的形象和笔者慈祥善良又坚强的母亲交错出现在脑海中,笔者的内心受到了触动,与作者产生了情感的共鸣。因而笔者想,笔者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把作者的情感、笔者的感动传递给学生,感染他们的内心,这不有助于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吗?于是,上课伊始简单的导入,笔者就用沉静的语调动情地朗读课文,尤其在读到第七节“她气得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眼病。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笔者加重语气读了“发抖,跪着,又悔又急,舔”等词,伴随笔者哽咽的声音,寂无人声的教室里响起了抽泣声。学生由于听得入神,感动于心,发言踊跃,对课文的理解也水到渠成了。虽然这篇文章很长,范读花去了很长时间,但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这比不读就对课文进行细琐的分析效果要好得多。其次,要重视教读。教师不仅要有精彩的范读,还要有得法的教读,以《春》这课为例,笔者先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清句读,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然后随着课文内容与作者的情感轨迹,要求学生以情带声,声情并茂,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课文的美感。比如课文第一节,“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经过教师的指导,学生试读体会到,这句话中的两个“盼望着”不能读得同样轻重,第一个读轻些,第二个读强些,读出作者连用两个“盼望着”表现出了人们期待春天来临的心情是多么殷切。下句中的“春天的脚步近了”读时也要加重语气,尤其“近”更要强调些,要把人们那种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教师除了对朗读方法技巧进行指导,还要组织灵活多样的朗读形式,如:领读,齐读,选读,精读,赛读,接力读,分角色读等等。还可以通过媒体设计来助读,如:选用朗诵名家朗读课文的磁带播放;学生朗读时配上合适的音乐;还可以辅以相应的画面,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通过这些形式丰富的朗读训练,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朗读能力。再次,要重视品读。无论哪种朗读,教师都要提醒学生注意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作者抒发的感情,读书不是一味地读,要在读中有品,读中有感,读中有悟。在读的过程中由声联想到形,由形感悟到境,然后因境而生情,缘情而动声。同时注意体会文章的语言、修辞等的妙处,自然而然地就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如学习《背影》,学生初读会感到没什么特别之处,教师要着重指导朗读买橘子的精彩片段,先品读描写父亲穿戴的句子:“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靑布棉袍”,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与此相对照的是朱自清的紫毛大衣,此时的父亲已负债累累,为什么还在这样的情况下为儿子定做皮大衣?再指导学生反复朗读父亲爬月台的句子“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读时想象出父亲买橘子的画面,联想父亲当时的处境,学生便能明白父亲买回来的橘子非同寻常了,它是父亲爱子之心的体现,这种爱子之心情深似海,这样的父爱催人泪下。接着再让读“我”的反应“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学生感悟到作者是内心受到触动,发现了父爱,同时引导学生联想自己的父爱,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通过反复的朗读与品悟,学生深深地感受到了父子深情。总之,朗读是语文课堂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生领悟文本的前提和保证,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因此在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要重视朗读,让琅琅的读书声为课堂注入活水,让课堂教学因朗读而精彩纷呈,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薛瑞雪 江苏省邳州市运河中学初中部 221300)

上一篇:在阅读教学中放飞学生思维的翅膀 下一篇:记叙文如何营造语境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