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处罚公告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趋势研究

时间:2022-06-25 10:09:22

基于处罚公告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趋势研究

摘要: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行为的频繁发生,严重损害了广大投资者的利益。本文依据2002年至2011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出具行政处罚书的数据内容,结合我国2007年颁布实施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对该法规实施前后信息披露违规趋势进行了分析,以期为进一步提高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处罚公告 信息披露违规 趋势

一、引言

近年来由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而造成的经济影响日趋严重,引发社会公众的普遍关注。信息披露违规是指上市公司在编制公开报告和对外信息披露的过程中,存在提供虚假信息、隐瞒信息和延迟披露等违反信息披露要求的不当行为。这种行为从根本上影响证券市场的正常运行和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严重损害了广大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本文根据2002年至2011年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出具行政处罚书的数据内容,结合我国2007年颁布实施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对该法规实施前后信息披露违规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剖析信息披露违规趋势变化的深层原因,并提出完善的对策。

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统计分析

(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行为类型

本文整理了2002年至2011年上市公司因违规而受到中国证监会、上海证券交易所以及深圳证券交易所处罚的675家上市公司资料,无论是从违规的总数量还是每年的违规情况,推迟披露、虚假陈述、重大遗漏等属于信息披露违规最多的三种类型。因此,本文所指的信息披露违规主要是指推迟披露、虚假陈述和重大遗漏这三种类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年违规率从2002-2006年的6.86%下降到2007-2011年的4.63%,两个时间段相比,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违规总数量减少了30次,但各违规类型占违规总量的比例发生了变化:重大遗漏和虚假陈述所占比例有所增加,重大遗漏的比例从2002-2006的23.70%上升至2007-2011年的35.58%;推迟披露的违规情况有所改善。

统计结果表明,从总量上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质量有所提高,但信息披露违规的手段已经发生了变化,转变为意识上的有意及手段更为隐蔽的重大遗漏和虚假陈述。导致以上变化趋势,一方面是我国从2007年起在上市公司实施了一系列旨在提高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的新规定,比如为了防止利润操纵明确了部分资产计提的减值准备不得转回等;监管部门从2007年起陆续颁布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和《创业板上市公司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等规定,加强了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具体指引和监管力度,使得上市公司所面临的外部舞弊机会有所减少。另一方面,随着投资者风险意识的不断提高以及获取信息的时间更快等因素,对于某些上市公司来说,推迟披露已经无法达到其所想要的效果,违规公司更愿意趋向于利用信息不对称,通过选择性遗漏对其不利的信息或者虚假陈述一些利好信息来影响投资者的决策。

(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行业分布

本文根据中国证监会2012年修订的行业划分方法,对2002年至2011年信息披露违规公司的行业分布状况进行了分类。统计结果表明,对比两个时间段各行业的信息披露违规数量占对应时期所有行业违规总量的比例,房地产业比例呈现下降趋势,制造业则呈现上升趋势,其他行业所占比例波动不大。由于各行业技术专业化的程度、面临的经济环境和财务风险有所不同,且政府对不同行业的政策监管存在差异,致使从事不同行业的上市公司所面临的压力和机会也不同,信息披露违规在不同行业表现出一些差异,即使是同一行业随着行业所处环境的变化在不同的时间段也呈现出差异。2003至2011年我国商品房的销售面积增长率虽然下降了,但是商品房的销售价格却一路飙升,即使面对严厉的调控房价依然坚挺,对于房地产上市公司来说,其所处的行业环境和市场需求等外部环境对其经营造成的压力不大;《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第一章第十条规定:“中国证监会可以对金融、房地产等特殊行业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做出特别规定”,再加上2006年国务院的国六条“(六)完善房地产统计和信息披露制度,增强房地产市场信息透明度,全面、及时、准确地市场供求信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等的影响,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可违规操作的机会减少了。

然而,制造行业所面临的处境则与房地产行业不同,除了国际和国内经济环境的波动外,行业本身原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也在逐渐消失。中国制造业对外出口的依存度呈现从2002年至2006年上升的趋势转变为2007年至2010年下降的趋势,特别是随着近几年来世界经济形势的下滑,外贸需求的大减,导致国内制造业的投资环境进一步恶化。另一方面, 2007年至2011年我国制造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一直处于快速攀升的状态,加剧了该行业的困境。所以,对于制造业来说,行业经济大环境不景气对公司形成了较大的外部经营压力,而劳动力成本攀升则造成了公司的内部经营压力,致使虚假陈述和重大遗漏等违规情况有所增加。

(三)信息披露违规行为涉及的报告类型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行为涉及的报告类型主要包括定期报告(年报、中报和季报)和临时公告等,2002年至2011年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行为涉及的报告类型参见表2。

从统计结果看,2002-2006年定期报告信息披露违规共有394次,2007-2011年下降为161次;2002-2006年临时公告信息披露违规有388次,2007-2011年增加到406次。从不同的公告类别涉及违规类型所占比例来看:年报的违规手段从以推迟披露为主转变为三种违规手段基本持平;临时公告虽然仍以推迟披露居多,但存在虚假陈述和重大遗漏的违规问题加剧的现象。一方面,相对于临时公告,年报公告明确规定要根据相应的财务报告制度编制,而且需要经注册会计师发表审计意见后才能公布,从监管程度、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结构等方面考虑,操纵难度都大于不需要经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临时公告;中期报告和季度报告违规披露相对较少,可能是因为其包含的信息量较少、权威性不足和利用其进行虚假信息披露的收益不高所致。另一方面,《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虽然对临时公告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对于重大事件列出了21种情况,但是对于披露的详尽程度没有明确的标准,对于时点的确认在实际操作中也很难予以界定,这就为管理层有选择性、模糊披露信息创造了条件,因此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涉及的临时公告数量居多。

(四)监管机构对信息披露违规行为给予的处罚措施

我国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行为进行监管的机构主要是证监会和沪深交易所,处罚的方式主要包括公开批评、公开谴责、行政处罚、立案调查、警告、处以罚款和取消其证券业务许可并责令关闭等。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上交所对信息披露违规做出处罚的比例有所下降,证监会查处违规的力度有所增加;从处罚方式来看,沪深交易所主要以公开谴责为主,证监会主要以警告、罚款并重的处罚方式为主,其余则采用警告、罚款和公开谴责三种处罚相结合的方式,特别2007年以来对违规行为处以3种以上处罚的手段有所增加,这可能与重大遗漏和虚假陈述占违规披露比例不断提高有关。除此之外,对于单种处罚手段最严厉的“取消其证券业务许可,并责令关闭”,从未适用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处罚。从总体上来说,各种处罚措施的力度还远远不够,比如宝安地产2012年被证监会深圳稽查局立案调查,因涉及信息披露违法公司及相关责任人受到行政处罚,对公司处以60万元罚款,对相关责任人给予警告,并处以3万元至30万元不等罚款;相比违规所得,其违规成本远远低于其预期收益,导致信息披露违规行为屡禁不止。

(五)信息披露违规行为处罚的有效性分析

对上市公司进行信息披露违规处罚的主要目的是被处罚公司能在接受处罚之后进行改正,并在以后的信息披露过程中自觉提高规范性。从再处罚的情况分析,2002年至2011年因信息披露违规受到处罚的675家上市公司中,共有 183 家上市公司因为涉及两次及两次以上的信息披露违规而受到处罚,占受处罚公司的27.11%,说明监管机构对信息披露违规的处罚效果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没有起到足够的震慑效果。与2002-2006年相比,2007-2011年因信息披露违规受到2次处罚的上市公司数量有所减少,但两个时间段内行政监管部门对违规行为的查处时间间隔基本持平,这表明我国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管处罚的及时性有待提高。例如,2012年5月中国证监会根据日常监管发现的线索对山东鲁北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行为做出行政处罚决定,但是该案立案调查时间是2009年6月。

三、相关建议

(一)完善细化法律法规,健全监管体系

尽管《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对《证券法》中“信息公开”部分条例进行了细化补充,如对《证券法》中临时公告涉及到的重大事件的列举从12项增加到21项,但是从违规上市公司所属的行业情况来看,除了对金融和房地产等特殊行业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做出特别规定外,对于制造业没有给予充分的关注。因此,要从法律的层面上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相关法律法规,针对上市公司违规类型的变化,着重对虚假陈述和重大遗漏做出具体规定;针对临时公告涉及的违规披露越来越多的状况尽快出台部门规章,规范临时公告信息披露。

(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随着上市公司数量的增加,临时公告也越来越多。从监管机构的人力与时间来看,要实现对全部临时公告的督查短期内是无法达到的。从可行性角度来看,对临时公告信息披露的管理更应倡导内部治理。从已有的文献研究来看,董事会治理水平、独立董事制度、内部审计委员会等因素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产生重大影响。设置独立董事的目的是制约经理人,但是在实践中很多独立董事都是由控股股东指定的,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报告,2011年沪市共有3 081名在任独立董事,报告期内共有26家公司的38位独立董事对相关事项提出异议,分别占沪市上市公司总数的2.77%以及独立董事总人数的1.23%,难以有效发挥制衡作用。所以,应倡导上市公司改善内部治理结构,加强公司内部控制建设,发挥内部公司治理对自身合规经营的监督,从信息产生的源头上进行有效监管。

(三)强化外部监督

随着监管力度的加大,2002年至2011年间定期公告被发现违规的情况有所减少,这说明强化外部监管有助于维护上市公司披露信息的质量,但是处罚公告公布的时间与信息披露违规时间间隔较长,显示了我国监管机构工作开展的滞后性。因此,一方面监管机构在合理的分配其权利和职责的情况下,应充分地履行其职责,行使其权利,合理分配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管,提高对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增强监管部门的反应能力。另一方面,随着上市公司数量的逐渐增加,以及所处经营环境的瞬息万变,基于监管机构时间和物力的限制,行政监管部门难以对所有上市公司的每一个公告进行复核;从监管机构公布处罚公告前1个会计年度考察,注册会计师出具的非标准无保留意见的比例,2007-2011年间较2002-2006年间有所上升,这说明注册会计师可以通过出具不同类型的审计意见来表达对违规公司财务状况的质疑,因此对于证券市场的监管在保证一定的政府集中管理下,可以借助注册会计师等外部非行政监管部门的力量。

(四)加大处罚力度

从博弈论的角度,舞弊行为的低成本和高收益对舞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相关法律和处罚制度,建立民事责任赔偿机制,对违规人员和机构应依法追究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鼓励受害投资者向相关责任人提出民事诉讼索赔;对那些不遵守职业操守、不守信用的个人和企业逐出其所在行业,取缔其从业资格或上市资格。民事责任在《证券法》中有所规定,如“违反本规定而给他人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但是缺乏实施细则,因此应及时细化《证券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对信息违规披露违规行为的民事责任,在刑事处罚之外建立起民事赔偿机制,提高民事赔偿标准、降低对信息披露违规行为的申诉门槛。同时,建议监管部门应建立上市公司信息违规披露处罚分类档案,为投资者更容易获取、理解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情况及做出投资决策提供更直观的依据,进一步促进证券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作用。X

参考文献:

1.程晶晶.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的处罚效果分析[J].会计之友,2011,(9).

2.张淑霞.基于公司公告的会计信息披露研究[J].财会通讯,2012,(10).

上一篇:浙江省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研究 下一篇:浅述IPO审计中的风险及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