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地呈现中国消费者在全球旅游市场中的特性及形象

时间:2022-06-25 08:21:38

客观地呈现中国消费者在全球旅游市场中的特性及形象

[摘要]本文在对一位西方学者的新书进行简单评论的基础上,指出了对中国旅游消费者,尤其是中国出境游客进行研究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在这本出版于2006年的新书中,中国旅游者被描述成一个被动、无知的群体,而且这个群体在文化上受中国政府左右,缺少像西方游客一般的行为准则,缺乏欣赏西方景观的能力。该书集中代表了西方国家中对中国旅游业及中国旅游者普遍存在的偏见,以及对迅速发展的中国出境游的否定和不安。本文指出,作为扎根于这一崭新的消费群体的中国旅游研究者,是有责任而且有自身的优势向全世界客观地呈现中国旅游消费者的特征和形象的。为此,本文建议对3个迫在眉睫的研究课题,即对中国旅游者的出游动机、中国旅游者的组成成分及中国出境游客的需求进行多方位高层次的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中国旅游研究;全球旅游市场;中国消费者;特征;形象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7)01-0016-03

[收稿日期]2006―12―18

[作者简介]蔡利平(1962-),男,江苏人,博士,美国普渡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研究中心教授,主任。

一、西方学者对中国游客的描述和认知

中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使得中国旅游者这一群体越来越多地获得西方的学者、业内人士及普通大众的关注。西方学者及媒体对于中国旅游者的认知可以分为否定拒绝、被迫接受、肯定重视3个层面。对中国旅游者持否定拒绝态度的最具代表性的学者是“Scenic Sports:Chinese Tourism,the State,andCuhural Authority”一书的作者,澳大利亚人类学家帕尔(Pāl Nyíri)。在这本出版于2006年的新书中,作者武断地认为中国政府划定景区景点的目的在于通过对民众的文化控制来保持其权威性,而中国的旅游者则被作者描述成一个被动的、无知的群体。帕尔(Pāl Nyíri)在书中指出,“(中国旅游者)是一个对传统旅游文化了解很肤浅的群体,这个群体缺乏自己可以运用掌握的行为准则(one which was poorlyversed in the literati tradition beyond its superficial signsand had no code 0f travel behavior at its disposal)”。虽然作者过去时态的使用会减轻21世纪中国旅游者对其评价的愤怒,但是该书作者在整部书中对中国游客的描述都是基于这种论调。

本书是作者根据其在中国3个景点旅游的经历所著。他在书中的描写处处显示出西方人作为旅游者因其自以为成熟的旅游行为及较高的品味而所具有的优越性。帕尔(Pál Nyíri)在书中引用了一些旅游指南(如Lonely Planet,Rough Guide)和西方旅游者的观点,以此证明西方游客所希望在中国景点看到的原始性和原真性已经被大批涌入的中国游客而破坏。作者进而责备中国人对现代化的理解,而且认为中国的许多专业西方背包客市场的旅游服务商已经接受了这种观点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帕尔(Pá1 Nyíri)对中国出境游客持同样的否定批评态度,并认为其不规范行为与新移民和中国社会对现代化误解相关。帕尔(Pál Nyíri)指出,中国出境游客不懂得欣赏西方国家景观的真正含义,并且对中国新移民和中国政府对媒体的控制进行了批判。帕尔(Pál Nyíri)还进一步推断说,随着中国出境游客的增多,中国政府将会对出境游客的思想进行管制,并且“将其文化权力强加于国外的景区(willattempt to assert its cultural authority over foreignlandscapes)”。帕尔(Pál Nyíri)的观点使得读者进一步认为,中国政府对出境旅游业的大力支持,是其获得全球霸主地位的第一步。

很明显,帕尔(Pál Nyíri)是透过带有殖民主义残渣色彩的有色眼镜来看待中国旅游业及中国游客的,他使用西方世界的标准来衡量中国旅游者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崭新的群体。虽然该书是基于帕尔(Pál Nyíri)个人的观察及对一些二手资料的总结,但还是获得了两位研究中国的学者的高度评价。他们认为,该书的“表达方式使其有可能适用于本科生教育(presented in a way that makes it plausible forundergraduate use)”,并且“对旅游研究,尤其是中国的旅游研究非常有帮助。对于非中国学者进行旅游的跨文化研究,文化经济学研究,甚至景观研究都大有帮助(fo great interest in tourism studies,the Chinafield more generally.and to non-China specialists withinterests in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s on tourism.thecultural economy,and even landscape studies)”。因此,虽然这本书可以被看作是西方人因为中国旅游者这一休闲阶层的快速崛起以及中国游客的大批涌入而感到不安并且否定的一个特殊案例,但是,以帕尔(Pál Nyíri)的观点为代表的对中国旅游业及中国旅游者的认识是不能被忽视和低估的。

二、亟需研究的课题

中国消费者对旅游的需求还将持续高速增长,然而整个世界的旅游市场对于这种前所未有的增长尚未完全做好准备。各国普通民众与中国旅游者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心理上的、社会上的以及文化上的差异还将影响其对中国游客的接纳和欢迎。虽然诸多政府及企业迫不及待地为中国旅游者铺上红地毯,但是他们对中国旅游者却缺乏了解和认识。国外旅游业界对中国旅游者的认知主要来自于非常过时的信息源,如上个世纪的中国电影,或是有偏见的信息源如帕尔(Pál Nyíri)的书。目前国外学术界或是大众媒体中针对中国旅游消费者的详实可靠的研究屈指可数。而在国内,在堪称旅游学术界期刊翘楚的《旅游学刊》最近的3卷期刊中,只有不足8%的文章对中国旅游者进行了研究。中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以及对中国消费者认识上的匮乏,使得对中国旅游者的研究成为一项紧要的研究任务。笔者认为,目前应对中国旅游者进行3W研究,即游客动机分析(Why)、游客组成成分分析(Who)及游客需求分析(What)。

1.游客动机分析

目前学术界有很多关于旅游动机的理论及实证研究。但是这些理论及相应的实例分析绝大多数都是基于对发达社会和西方国家消费者的研究。也有极少数研究是面向非西方文化的较发达地区的消费者,如日本(Cai and Combrink,2000;Cha,McCleary and Uysal,1995)和中国台湾(Jang and Wu,2003)。这些理论模型以及实证研究的成果很难适用于对中国大陆的旅游者的认识,因此,学术界亟需采用不同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对中国旅游者的旅游动机进行多方位的调查。在不排除借鉴基于西方发达社会构建的理论模型的同时,重点还应着力于构建中国游客动机的概念及理论模型。定性方法中的扎根理论方法(grounded theory)不失为一种恰当的研究机制。作为一种诱导性研究方法(相对于推断性研究方法和定量方法),扎根理论方法在本质上不是将研究发现从样本引伸至其代表的群体,其取样过程也“不是基于特定的人群、时间等,而是基于概念的产生及其特征、层面和不同形态的发现(the sampling proceeds notin terms of drawing samples of specific groups ofindividuals,units of time,and so on,but in terms 0fconcepts,their properties,dimensions,and variations(Corbin and Strauss,1990))”。

2.游客组成成分分析

西方国家对中国旅游者的认识是带有偏见的。更糟的是这种偏见和无知又使得他们将中国旅游者看成是一个行为和特征一致的群体。因此中国旅游者这一巨大的消费群体己使一些目的地国家开始担心由于中国游客的大批涌入所可能导致的大众旅游的复兴。对中国旅游者的组成成分的分析尤其是市场细分的研究能够使他们深层次多方位了解中国旅游者,缓解目的地国家的这种忧虑,并为不同的中国游客细分市场提供差异化服务。从而能够将中国旅游者作为独立的个人对待,而不是因其来自于某一特定地理区域而主观认定具有同一性的群体。除了人口统计学的特征之外,对中国游客成分的分析还必须以整体的和动态的方法考虑其心理、社会、文化和经济背景。整体的方法可以避免盲人摸象,而动态的方法则可以克服适用于稳固社会的研究方法中的缺陷和漏洞。在稳固的社会中,多数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都可以获得来自长辈的关于自我期望、对社会的期望以及在社会中的自我定位的清楚的有条理的指导。而中国则很难被定义为一个稳固的社会。在过去的几十年内,中国经历了飞速的经济发展及随之而来的社会价值观的变化。这些变化造就了中国旅游者这一特殊的群体。对于扎根于这一特殊群体的中国旅游研究者来说,对中国旅游者进行组成成分分析和市场细分的研究有其独特的优势,将对了解其旅游行为模式有着极其关键的作用。

3.游客需求分析

目前,对中国国内旅游的一些细分市场的需求研究已获得了一定的成就,如对银发市场或是购物行为的研究(Li,Cai,and Wu,2005)。在中国出境旅游方面,蔡利平等曾对中国出境游客在美国和东南亚主要活动进行过分析(Cai,et al,1999;2000)。但是总体说来,对中国出境游客的研究的英文文献至今仍很少见。而且已有的研究虽然在中国出境旅游发展的早期对中国游客的了解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随着出境旅游的高速发展,这些研究结果已不完全适用。同时,由于当初出境游的行程都是由旅行社安排,这些活动是否能够反应旅游者真实的需求和愿望也值得探讨。虽然随团旅游仍是中国出境游的主流,但是行程的安排已逐渐多样化和复杂化。缝隙市场或是特殊兴趣的游客群也在逐渐的形成,如豪华市场和大学生市场。更重要的是,中国旅游者已经能够独立作出旅游决策,从选择旅游目的地到选择住宿。越来越多的游客不满足于简单的观光,而是希望在旅游中获得休闲体验。同时,自助旅游者和回头客的比例也在不断的增加。这些发展迫切要求学术界做出相应的反应,即对中国出境游客对境外旅游体验的需求及愿望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和研究。对游客对旅游产品特征的偏好的研究必须与其对旅游服务的感性评价相结合,对游客的满意度的分析除了包含对服务提供者的评价外,还应包括游客对目的地的文化的了解和欣赏,以及与当地居民的关系。

三、结束语

对于全球旅游市场来说,中国的崛起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样一个庞大的市场也正在逐渐改变着世界旅游业及休闲业的格局。目的地国家为了能够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接受并且欢迎这个群体,尊重他们的行为模式,并且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服务,使他们能够获得满意的出游体验。而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旅游学界所面临的机会和挑战是对等的,中国旅游学者担负着告知和教育的重任,即科学客观地描述中国旅游者的特征,帮助国外的学者及业界人士正确地了解中国旅游者。对于中国旅游学者来说,描述中国旅游者的形象和特性,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旅游学科,包括旅游心理学、旅游社会学、旅游经济学等,都是迫在眉睫的重任。

致谢:本文的翻译工作由普渡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助理、普渡大学博士学位候选人李完成。此外,普渡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研究中心的博士研究生黄琢玮、陈宜,硕士研究生周晶晶、陈飞也对本文作出了贡献,在此表示感谢。

上一篇:“现代休闲方式与旅游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 下一篇:穗港澳居民环城游憩行为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