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发微:麒麟意象的审美迁移

时间:2022-06-25 03:18:06

《诗经》发微:麒麟意象的审美迁移

麒麟为人心营构之意象,经过千百年的审美积淀,麒麟意象已具有丰厚的审美文化内涵。从某一角度讲,麒麟文化是几千年华夏文化的一个缩影。在麒麟意象的审美取向迁移过程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贯穿始终,从而形成有意味的麟文化,因而麟文化反映着一个象征隐喻系统,也反映着与这个象征隐喻系统息息相关的华夏民族的文化心理。从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原型理论,可以得知无论是观念形态的麒麟,还是物质形态的麒麟,都可以给人以精神慰藉和追求的力量,成为中华民族千百年所崇拜的对象。

中国文学的原型系统是《诗》之兴与《易》之象,它们是中国文学对原型的最古老的理论阐释,因此,本文立足于丰富的古籍文献资料,从最早出现有关麒麟记载的《诗经》(也是兴之源头)开始,分析麒麟意象的审美文化内涵,阐述其以《诗经》为“轴心”的审美取向迁移。麒麟意象从《诗经》发微,《诗经》奠定了麒麟的褒义地位。因此,可以说《诗经》是麒麟意象审美内涵的“轴心时代”。后因《诗经》和麒麟与孔子的双重渊源,随着儒家与经学的崛起而被神圣化,随之式微而又重回民间。可见,《诗经》和孔子成为麒麟审美取向转变的纽结点。因此,以此为分界线看麒麟意象的审美取向迁移。

一、《诗经》——麟文化的缘起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诗经·周南·麟之趾》

《麟之趾》十分简单,全诗只有三章,每章三句,分别以麟之趾、定、角为喻,反复赞美,赞美对象从公子到公姓,最后是公族。这首看上去再简单不过的诗,其所蕴含的意义有很大争议。《毛诗序》和朱熹《诗集传》都认为是对周文王子孙的赞美。朱熹在《诗集传》中说:“文王后妃德修于身,而子孙宗族皆化于善,故诗人以‘麟之趾’兴公之子。”也有人认为,说它是赞美文王无根据,此诗应为婚礼上唱的一首祝贺结婚多子的喜歌(褚斌杰《诗经选评》,三秦出版社,2008年,第11页)。当然,不管争议如何,细读全诗,这首诗的赞美性质是毋庸置疑的。《麟之趾》中用了三个“振振”,“振振”即诚实仁厚的意思,麒麟人格化的品行特征就此被定格下来,而且每章末句都用“于嗟麟兮”,表示强烈的赞美之意。清代崔述在《读风偶识》中说:“此诗措语不多,而赞美之意,溢于言表。”

《诗经》是最早有关麒麟记载的文字资料,从对《麟之趾》的分析来看,它奠定了麒麟意象的赞美褒奖之意,而且后人对麒麟的赞美基本不出趾、定、角这三个方面,使麒麟意象的赞美之意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而麒麟作为瑞兽地位之高、品行之端还与一人有至关重要的联系,他就是被后世尊称为圣人的孑L子。

二、孔子——麟文化的兴起

麒麟与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有着密切的关联。从“麟吐玉书”与“获麟绝笔”等传说中似乎可以了解,孔子出生之前和去世之前都出现了麒麟。

据王嘉《拾遗记》载:“夫子未生时,有麟吐玉书于阙里人家,文云‘水精之子,系衰周而素王。’故二龙绕室,五星降庭,征在贤明。知为神异,乃以绣绂系麟角,信宿而麟去。”因为麒麟预示着孔子降生的传说的缘故,麒麟意象从赞美诚实仁厚的品性,发展为出类拔萃的人才的象征。例如《孟子·公孙丑上》:“麒麟之于走兽,凤皇之鸟,太山之于丘垤,河海之于行潦,类也。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麒麟成为走兽中的出类拔萃者,正如孔圣人之于民众。不仅如此,麒麟的赞美之意还涉及到儿童,民间出现了“麒麟儿”或“麟儿”等对儿童的美称。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鲁哀公十四年春,狩大野,叔孙氏车子商获兽,以为不祥。仲尼视之日:‘麟也。’取之。曰:‘河不出图,雒不出书,吾已矣夫!’颜渊死,孔子曰:‘天丧予!’及西狩见麟,曰:‘吾道穷矣!”’孔子是在感叹麒麟的出现并非是有道之时,时值礼乐崩溃。《春秋》一书在这一年停笔,孔子从此不再著书。鲁哀公十六年,孔子去世。由此,一种与麒麟有关的象征王者出现的传说应运而生。

后来的学者经常赋予麒麟以王者统治的象征意义,因此,麒麟的出现成为非比寻常的事件。《礼记·礼运》:“故天降膏露,地出醴泉,山出器车,河出马图,凤凰麒麟,皆在郊。龟龙在宫沼,其余鸟兽之卵胎,皆可俯而窥也。则是无故,先王能修礼以达义,体信以达顺,故此顺之实也。”意即只有当君王行王道、修礼体信之时,麒麟等瑞兽才会出现。《春秋公羊传》:“麟者,仁兽也,有王者则至,无王者则不至。”这里,更直白地将麒麟的出现视为王者将至的标志。由于麒麟与王者的关联,发展到后来,人们甚至认为如果麒麟不至,国家恐怕难以繁荣昌盛。《管子·封禅》:“凤凰、麒麟不来,嘉谷不生。”可见,在古人心中,麒麟的出现意味着王者在位、王道当行,是国泰民安之兆。

麒麟因“西狩获麟”而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这个认识当源于《诗经·麟之趾》以麟比喻贤能,后发展至以麟喻贤才、圣人、王者……从人格化的品性走向神圣化,其中孔子对麟的辨识和赞美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可以说孔子是麒麟意象走向神圣化的起点和深层缘由。所以说《诗经》和孔子奠定了麒麟千百年来褒义的基础。

三、汉代——麟文化的繁盛

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统治思想,受到统治者推崇。自此,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和主流意识形态。因孔子的缘故,麟文化在汉代开始走向繁盛。《礼记·礼运》:“麟风龟龙,谓之四灵。”从《礼记》的记述可以看出,此时的麒麟已被视为瑞兽之首。

此外,麒麟还被赋予了儒家思想,在《诗经》奠定的人格化的基础上进一步走向神圣化。《春秋公羊传》说:“麟者,仁兽也。”麒麟被称为“仁兽”,而儒家思想的核心正是“仁”,其神性实质上是儒家思想的内核。下面,笔者试从仁爱的内心和“克己复礼”的行为,由外及内地分析麒麟的神性与儒家思想的渊源。

首先,看其仁爱之心。何休注《春秋公羊传》:“状如,一角而戴肉,设武备而不为害,所以为仁。”何休将麒麟的肉角看作其仁爱品性的象征,将人的仁爱的品性对象化到麒麟身上,赋予了麒麟仁爱之心。三国张揖在《广雅》中详尽地描述了麒麟行仁义的具体表现。他说:“麟,狼蹄肉角,含仁怀义……游必择土,翔必后处,不履生虫,不折生草,不群居,不旅行,不入陷阱,不罹罘,文章彬彬。”他主要从三方面描述麒麟的生活习性,即定、角、趾。他说,麒麟的额头饱含机智;麒麟的角为肉角,有武器而不用;麟之趾不伤害生虫和生草,不陷入危险的境地。显然,这几个方面皆取自《诗经·麟之趾》,正如前文所说,后人对麒麟的赞美基本不出这三个方面。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麒麟仁爱之至。同时,也可以看出张揖笔下的麒麟如同一位德行兼备的谦谦君子,颇具儒者风范。麒麟的仁爱还体现在心怀恻隐。《战国策·赵策四》云:“有覆巢毁卵,而凤皇不翔,刳胎焚夭,而骥麟不至。”《淮南子·本经训》说:“刳胎杀天,麒麟不游。”《春秋感精符》日:“麟一角,明海内共一主也,王者不刳胎,不剖卵,则出于郊。一本云,德及幽隐,不肖斥退,贤者在位则至;明于兴衰,武而仁,仁而有虑,禽兽有陷阱,非时张猎则去。一本曰,明王动则有义,静则有容,乃见。”这些都是说当有一些残忍的事情发生的时候,麒麟因不忍心见到而隐避不出。

其次,“礼”是儒家个人行为的准则。汉代刘向《说苑·辨物》云:“帝王之所箸,莫不致四灵焉。德盛则以为畜,治平则时气至矣。故麒麟糜身牛尾,圆顶一角。含仁怀义,音中律吕。行步中规,折旋中矩。择土而践,位平然后处。不群居,不旅行,纷兮其有质文也,幽闲则循循如也,动则有容仪。”一个文质彬彬的颇具儒家风范的形象呈现在我们眼前,其行动举止完全合乎儒家的礼制。

麒麟意象因着与孔子的渊源,在发展传承的过程中,逐渐被赋予了儒家思想的审美内涵。麒麟从《诗经》所奠定的人格化的审美内涵走向了神圣化的关键就在于这种神兽所具备的品质符合儒家风范,这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但是与其说麒麟的神性彰显了儒家思想,毋宁说是儒家仁爱、守礼的观念赋予了麒麟灵魂。

四、后世——麟文化的回落

后来麒麟地位有所下降,从四灵内容的改变就可以看出。《三辅黄图》说:“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以正四方。”这时白虎成为四灵之一,而龙由原来的末位升到首位。而且后来民间有麒麟为龙子的传说,相传麒麟出身极为卑贱,是龙和牛生出来的。大概从这时起,麒麟因是龙子,所以外形似其父,成为全身有金色麟甲、像鹿像龙又像牛的瑞兽了。

麒麟的地位虽然下降了,但因为曾经预示过孔子的降生,所以麒麟从《诗经》中对子孙后代的赞美,转化为求子灵兽。民间至今还流传着麒麟送子图就是有力证明。以“麒麟送子”为主要内容的民俗民风不仅有麒麟送子图,也常见于春节期间的祭拜麒麟活动,以求早生贵子。这样的民风民俗当中自然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但其中的生殖崇拜意味也溢于言表。麒麟的驱邪兆瑞之意在民间也长盛不衰。中国的古建筑盛行雕刻吉祥图案,麒麟便是其中常见的图案。有的还在大门的两侧摆放石麒麟,借以镇宅避邪。

麒麟从具有圣人品质的神兽之位回落民间,“飞人寻常百姓家”。其作为贤才、王者、“仁爱”如谦谦君子等义项不再为人们所关注和热衷。褪去神圣的面纱,麒麟逐渐被还原以本来的面目,不再是政治的“宠物”,而成为帮助百姓排忧解难的瑞兽。

综上所述,在《诗经》中被比作文王子孙而受到世人衷心赞美,奠定了麒麟文化的基础。后在春秋时期,因麒麟本就为珍稀之物,加之得到孔子的辨识和赞美,以及“麟吐玉书”和“获麟绝笔”等传说,其地位显著提高。在《孟子》和《礼记》等经典中,称赞麒麟为走兽中的出类拔萃者,四灵之首,从而引申出杰出人才的喻义。汉代以后,儒家思想占居统治地位,麒麟被神化成王者的标志,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麒麟已经戴上了神圣的面具,高高在上,为世人尊崇。后世由于社会意识形态随着政权的更迭变化不定,麒麟的地位下降,逐渐呈现出本来面目。

麒麟意象的审美内涵从《诗经》发微,经历了几千年的淘洗,从赞美贤能到杰出人才,直至王者圣人的标志,最后回归民间,成为民间的“保护神”……麒麟意象始终没有脱离《诗经》所奠定的“基调”,也自始至终彰显着华夏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麒麟意象虽然没有龙和风的辉煌,但有着更为复杂的审美内涵,其审美取向的迁移暗藏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和审美文化。

(作者:甘肃省兰州市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研究生,邮编730030)

上一篇:刹那间,发现了自我 下一篇:论朱熹“中和之悟”的修养论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