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来,泰来

时间:2022-06-25 02:30:48

编者按〉〉

毕节地区黔西县太来彝族苗族乡是全省100个一类扶贫开发重点乡之一。2006年4月,省委确定石宗源同志定点联系太来乡后,他多次到太来乡视察调研,并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近两年来,太来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石宗源同志“出精神、出经验”的指示精神和“路要好、山要绿、有水喝、人要富”的总体要求,创新工作机制,探索新的工作方式,大力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全乡农民收入大幅增加,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减少绝对贫困人口298户1174人,减少低收入人口311户1255人,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185元,与上年相比增加了400多元。石宗源同志在一份反映太来乡扶贫开发工作情况的材料上,高兴地写下“很好,看到希望了!”

本刊特刊发这篇来自太来乡的实地调研报告,希望能对省内其他地区的扶贫开发有所借鉴和参考。

突破瓶颈,夯实基础谋跨越

太来乡之所以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如此骄人的业绩,关键在于他们抓住机遇,真抓实干,勇于探索,开拓创新,走出了一条符合实际、具有特色、群众欢迎、成效显著的扶贫开发路子。

按照“路要好”的要求,加强以乡村公路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发动群众投资投劳,重点建设以素(朴)太(来)路为主的“一纵一横一环线”交通骨架。目前已完成通乡油路14公里,通村水泥路3.5公里,通村通组路40多条148.2公里,街道水泥硬化路面1.2公里,太来乡汽车站、荆江野济河旅游码头和110千伏变电站建设。农网改造已经结束,电价由过去每度1―2元降到0.5元以内。移动通讯网络实现了村村通。太来至芭蕉小学4公里水泥路、太来至荆江12公里通村油路、投资4亿元的长塘水电站和洱海水电站的修建全面动工。11000亩中低产田土综合整治工程正在实施。

按照“山要绿”的要求,加强以退耕还林为主的生态环境建设。把生态环境建设与农民的生计结合起来,在保护生态的同时,因地制宜,种植经果林,让农民得到实惠。“十五”期间完成退耕还林8707亩,实施天然林保护1700亩。2007年完成退耕还林1000亩,荒山造林350亩,在榨房、方田村种植樱桃300亩、桃子100亩,建立了2100多亩草地生态畜牧业养殖基地,为贫困农户找到了一条长期致富的路子,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良性循环。依托野济河自然风光和少数民族风情,发展乡村旅游。全面展开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完成沼气池建设1300口,并把建沼气池和改厨、改厕、改圈相结合,民居卫生大为改善,农村环境较为整洁,在实施生态文明示范村建设上初见成效。

按照“有水喝”的要求,加强以人畜饮水为主的水利设施建设。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直接、最现实的人畜饮水和农田灌溉问题,完成了五锁、沙寨两村小水窖建设200多口4556立方米,修建了水塘小学蓄水池250立方米。乡政府周边村寨6945人的饮水项目正在实施,有11833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得到解决。12公里的芭蕉大沟治理工程完成前期勘测并开始动工,可望解决2000多亩土地旱涝保收问题。

按照“人要富”的要求,加强以结构调整为主的增收工程建设。在进一步抓好大宗粮油作物科学种植的同时,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在芭蕉、箐口等条件较好的4个村发展错季节蔬菜和特色农产品基地,种植了脱毒马铃薯、辣椒等2000多亩。努力提高农民素质,培训农民2500人次,积极发展劳务经济,劳动力外出务工5100人,预计可增收288万元。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全乡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抓好人居环境建设,完成茅草房改造514户,对于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86户进行了易地搬迁。把党的支农惠农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到村到户,有869户1495人享受了低保待遇,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常住人口基本上参加了“新农合”。着力开发矿产资源,引进山东兖矿集团、湖南正湘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的磨盘山煤矿和箐口煤矿已经开工,预计投资7亿多元,设计规模年产240万吨,投产后可带动全乡产业结构调整并让3000多劳动力就业。

解放思想,继承创新求发展

肩负扶贫开发的时代使命,太来乡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新阶段扶贫开发,既搞好常规工作,又谱写新的篇章,既继承原来好的工作方法,又不断创造新鲜经验,做到不自满、不懈怠,动真情、扶真贫,办实事、求实效。

转变作风动真情。乡党委多次组织乡村干部认真学习石宗源同志的讲话精神,结合扶贫开发实际开展大讨论,克服急于求成、坐享其成两种思想倾向,进一步坚定了干部群众开展扶贫开发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鼓励干部群众发扬“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顽强拼搏精神,锲而不舍地扎实工作,逐渐形成了“坚定信心、扎实苦干、团结互助、开拓创新”的太来精神。实行乡干部每周一到村夜访制度,与群众交流思想感情,研究脱贫致富路子,解决思想上存在的问题,真正做到变上访为下访。这个制度实行以来效果很好,比如修建村组路的土地调整、茅草屋改造、农网改造、人畜饮水工程、改厕改灶和建沼气池等工程的具体落实,基本上在夜访中讨论解决。号召全乡干部把每周的星期六作为义务扶贫日,深入到村到户开展工作。成立扶贫工作宣传队,创作舞蹈、小品及诗词歌剧等节目在全乡巡回演出,宣传好人好事,批评懒惰思想,激发干部群众参与扶贫开发的热情。去年,太来乡获得全县乡镇综合目标考评一等奖。最近,经省委批准该乡党委被评为全省勤政廉政先进单位。

重视党建抓基础。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重点抓好“五好”党支部建设,使村级组织成为扶贫开发的重要力量。调整充实村级组织力量,选配5名年轻党员和致富能手进入村两委班子。适当提高村干部的经济待遇,村支书、村委会主任工资比一般村干部工资高出80元―120元。在各村建立了党建综合服务室、远程教育站点、农家图书室、卫生室、室和警务室。发挥“双培双带”作用,全乡532名党员中有五分之一的党员成为本村的致富带头人。2007年发展的第一批17名党员中,有5名是致富能手,通过“1+1”的形式全乡党员结对帮扶困难群众532户。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中建立党小组,明确合作社党员董事长或总经理任党小组组长。在芭蕉村开展“党员风采”活动试点,根据爱好、特长、居住区域及发展现状,将全村23名党员分为发展农村经济、扶贫帮带、信息技术管理、和谐文明风尚四个党小组。“要想富得快,全靠支部带”,“争先创优”在太来乡蔚然成风。

群策群力定规划。按照石宗源同志在太来乡调研时强调“规划先行”的要求,围绕毕节试验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发动群众集思广益,邀请专家献智献策,争取部门大力支持,经过反复修改论证,前后花了3个多月的时间,制定了起点高、思路宽、项目好、能落实的《太来乡2006年―2010年扶贫开发规划》。同时,在省直机关赴黔西县党建扶贫队的指导帮助下,全乡13个村也相应制定了村级扶贫开发规划,建立了村级项目库。方田村荆江组在省建设厅支持下完成了发展和建设规划。通过规划来带动项目建设,广大群众看到了希望,增强了信心,乡村干部也理清了思路,明确了责任,找到了抓手。

分步实施保重点。积极探索扶贫开发的新机制、新路子,逐步建立抑制返贫的长效机制。一是分类指导。采取开发式扶贫、生态移民、易地扶贫、社会救助和最低生活保障等更有针对性的扶贫措施,切实做到扶贫到村到户,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全乡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二是重点突破。变全面推开为重点突破,组建扶贫开发、计生工作、社会治安、基层党建、后勤保障等5支工作大队,集中在芭蕉、太来、榨房、箐口和方田等5个村开展试点工作。三是选准项目。综合运用部门帮扶资金、省财政整村推进专项资金,把村级规划进一步做实,把帮扶项目进一步选准,重点推进一批村组道路、学校、村级活动室、卫生室等设施的建设维修。

示范带动,产业扶贫助增收

产业为纲,惠民为本。太来乡抓住产业化扶贫这条主线,重点推进“一村一品”、“多村一品”、“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高效惠民农业项目,逐步实现村村有产业,户户有增收的目标。

科技提升作保障。按照石宗源同志“适时可请李桂莲同志去太来一趟,帮助乡里出些点子”的指示精神,邀请了我省著名蔬菜专家、省农科院名誉院长李桂莲6次到太来乡芭蕉村,指导116户农户种植辣椒、豇豆、萝卜、茄子等错季节蔬菜300.6亩,总收入70万元以上。该村村民李文友种植豇豆2.5亩,收入7000元。预计芭蕉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2500元,比去年增加500元,土地真正成了群众的脱贫田、致富园。今年,全乡加大科技兴农力度,多次请农科部门、开磷集团的专家指导农业生产,粮食、油菜等产量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能人带头作示范。大力实施“一村一名科技示范户”工程,要求各示范户在种植烤烟、畜牧养殖、建沼气池、修小水窖、加工农产品等项目上发挥示范作用,并带动10户贫困户脱贫致富。院子村科技示范户朱正勇去年家庭年人均收入800元,今年在乡科技入户技术员指导下,种植玉米3亩、脱毒马铃薯1亩、樱挑2亩、烤烟4亩,养殖二元杂交母猪1头、商品猪2头、兔子30只,建沼气池1口,购饲料粉碎机1台,今年人均增收4477元。榨房村科技示范户叶胜模发展种养业,修建圈舍4间,饲养牛2头、猪7头,种植磨芋1亩,种植樱桃、葡萄等经果林8亩。

协会运作促发展。分别成立了芭蕉村反季节蔬菜专业合作社、箐口村退耕还林专业合作社、方田村果蔬专业合作社等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效地解决了农民资金不足、技术缺乏、信息不灵、销路不畅等问题。方田村果蔬专业合作社,是2007年部分农户以每亩300元的租金流转集中150亩土地的基础上成立的,返乡创业的年轻社长周富贵组织种植西瓜获得成功,吸纳当地32户农户107人就业,人均月工资900元左右。芭蕉村反季节蔬菜专业合作社与贵阳等地批发市场联系组织销售了大批蔬菜。箐口村退耕还林专业合作社,将退耕还林补助款以100元为一股存入太来乡信用社,作为村民发展生产资金不足时的贷款抵押,合作社还向信用社贷款购买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以低于5%―10%的市场价供应群众。

典型引导,农民群众成主体

太来乡坚持政府倡导、农民主导、典型引导的开发式扶贫方针,进一步激发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扶贫开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农民群众真正成为扶贫开发的主体。

反哺家乡作奉献。成立了太来乡吸引能人返乡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太来乡返乡创业协会,聘请杨荣华、李明义、曾家林、周富贵等四位返乡创业人员为名誉村长,通过《给在外务工乡亲的一封信》召开恳谈会,在网上大力宣传家乡的巨大变化,吸引太来乡在外工作、创业的人员回乡进行投资开发,为家乡的建设贡献力量。芭蕉村村民李明义在太来乡组建一支专业队伍对茅草房改造、院坝硬化及道路建设方面进行低成本的建设,捐赠10万元用于茅草房改造,捐赠5万元用于芭蕉村路面硬化。榨房村杨荣华在太来乡投资50万元办砂石场,把砂石料以优惠价卖给农户进行茅草房改造,捐赠1.8万元用于太来中学路面硬化,捐赠1万元用于茅草房改造。

筹资投劳搞建设。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广大干部群众变苦熬为苦干,变“以酒度日”为“一家比着一家学”、“一家比着一家干”,盼发展、谋发展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出现了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十来岁的儿童顶着凛冽寒风、冒着冻雨修建通组道路的感人场面,彻底改变过去“多给多干、少给少干、不给没法干”现象,在家庭收入还很低的情况下,财政扶贫资金和群众自筹资金的投入比例已达1:5.4。如芭蕉、箐口两村整村推进的茅草房改造项目,乡政府每户补助4000元,群众自己投资近2.2万元,两村群众自筹资金约400万元。方田村修建的5公里村公路,60多户农户的土地将被占用,没有一家要求补偿。沙寨是每周一次赶场的大村,在上级支持下得到11.2万元资金用于街道硬化,原设计只能完成300米,在乡、村的精心组织下,极大地激发了群众投资投劳投材料的积极性,街道沿线70多户群众和外来商贩筹资6200元,投工投劳1400个,最终完成了街道硬化1200米。

团结互助讲和谐。一是在各村成立了以村党支部书记、党员代表、贫困户代表、寨老、村里有威望的明白人组成的村扶贫工作中心组,对实施的扶贫项目进行质量和财政资金监督。二是倡导农户与农户之间组建脱贫致富协作组,5户至10户联结在一起,集中人员和力量,有技术的出技术、有车的出车、有劳力的出劳力,相互帮助,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干好一家再干另一家,有效解决当前农村劳动力不足、缺资金缺技术等问题。三是全面推行计划生育5户至10户联户自治制度,计划生育工作由2000年来全县挂末位置上升到全县乃至毕节地区先进行列。四是采取“以工补农”方式支持扶贫开发,太来乡各煤矿为当地群众发放煤票7778张,价值240余万元,解决了由于涨价农户用不起煤的困难;他们还支持水泥350吨,为修改村组公路贡献一份力量。五是乡党委、政府今年初倡导干部群众为困难农户捐款改造茅草房,书记乡长带头各捐2000元,带动310人为贫困农户献爱心,保证了茅草房改造任务顺利完成。(作者单位:省委政研室,阮晶系省委政研室副主任)

上一篇:马克俭:光荣属于贵州 下一篇:风情万种――话说贵阳(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