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需要“中国式管理”

时间:2022-06-25 01:42:20

中国企业需要“中国式管理”

改革开放三十年向美国学习的管理,确实需要我们全面反思,在一些根本问题上,还要多做设问:精英管理还是全员管理?成本最低化、利润最高化的经营模式真的是理想模式吗?控制还是引导?精确还是中庸?员工是资源还是伙伴?企业经营的终极目的到底是什么?

拜读了陈雪频先生《中国式管理可以休矣》一文后,总觉得陈先生还有一些话没说到,陈先生的文中只是批判了一些“机场光碟式的”中国式管理,而对于真正的中国式管理还是没有涉及到。或许,陈先生认为外国人(主要是美国人)已经把管理的问题全部弄明白了,中国人只照着做就可以了,如有必要,只须做些小修小补即可。

但是,最近好像听说了一些对美国式管理(按照陈先生的意思这个说法是不成立的,因为管理只有一种,所以这里只能暂用)不利的消息,甚至把正在肆虐全球的金融风暴也归咎于美国式管理。而且,据说美国管理跟日本管理有很大的差别(似乎还不是具体操作上的差别),如果他们有冲突,我们该向谁学习?

其实,中华民族是一个很愿意学习的民族,从胡服骑射到洋务运动,到辛亥革命,再到“五四”,到“改革开放”,中华文明就是因为海纳百川,才得以薪火相传。但是,最近100多年,我们学习的结果呢?我看就四个字:不如人意!再说得严重点:削足适履。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向美国学习的管理,确实需要我们全面反思,在一些根本问题上,还要多做设问:精英管理还是全员管理?成本最低化、利润最高化的经营模式真的是理想模式吗?控制还是引导?精确还是中庸?员工是资源还是伙伴?企业经营的终极目的到底是什么?……别笑,从不同的角度反思总是没坏处的,美国式的管理确实有一定道理,但也有不少副作用,这些已经有很多人在反思了。

《中国式管理可以休矣》一文中,引用了肖知兴教授关于用“睡莲”来比喻管理的说法:如果说睡莲的叶是管理的器具层面,那么茎就是管理的制度层面,根则是管理的文化层面。如果我们不能掌握管理中的文化层面,而是从工具层面去学习别人的东西,结果往往是似是而非的。

肖教授的这段话,我们可以从两个层次去理解:第一,管理是基于文化的;第二,我们要学习别人的管理,就必须学习别人的文化,否则,只能学点表面功夫,似是而非。第一点,完全认同;第二点,也认同,但关键在于,文化的东西,它不是知识,而是一种理念的渗透和改变。不是说学就可学的,不是说欧美文化不好,人家过得幸福着呢,问题是你不可能把中国人全部变成西方人,中国文化是客观存在的,不容否认,更不能消灭它,不管它是否优秀。即使是那些“香蕉人”,不是还会时不时地唱“我心仍然是中国心”吗,更何况还有最少10亿,连国门都没出过的大众呢?佛教传人中国2000多年,经过中国人的改造后才在中国安营扎寨,即使这样,中国的佛教信徒也就一亿左右,而这些信徒中,有几人真正知道佛的真谛?基督教也是,从16世纪算起,几百年的光阴,近一亿的所谓的信徒,有几人承认自己的“原罪”?越扯越远了,总之,中国文化是不可能被别的文化体系完全同化或替代的。不过,中国文化有着极大的兼容性,所以文化的融合是完全可以的,而且也成了事实,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永远是磨灭不掉的(没有感彩)。

西方(欧美)文化也有盎格鲁一撒克逊文化和拉丁文化之别,但总的来说,是以基督教原罪论为核心的唯利文化,这种文化下诞生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模式,其特点就是四个字“贪婪自我”,这四个字导致了资本主义的诞生和繁荣,但也给人类带来过灾难。当然,西方管理理论在西方或许还能行得通,因为他们有基督教,有民主,有法制,有多年的资本主义传统,但在中国,只能是越来越糟糕,中国企业家们通过实践也证明中国企业需要中国式管理,应该不是为了跟西方的大师过不去,也不是文化自负使然。君不见,多少企业人心离散,员工对工作草草应付,老板哀叹员工出工不出力,员工愤恨老板不把人当人看,频频跳槽,最后得出结论:天下乌鸦一般黑。于是,有大师为中国企业导入执行力这一绝招,最后发现,那不过是早期资本家惯用的“大棒政策”,最后的结果恐怕是恶性循环。(有一种想骂人的冲动,算了,不做愤青。)

曾经向我们学习过的日本,在向西方学习中,也没有将自己的文化全面否定,而是将欧美管理跟自己的文化结合,独创了日本式管理,创造终生雇佣、年功序、企业工会等管理措施,也给日本带来了繁荣,并一度使美国人震惊。

所以说,基于中国文化的中国式管理是可能存在的,而且也必须存在,可以说,没有中国式管理,就没有中国企业的崛起!

但是,论证中国式管理的存在容易,要真正设计或描述“中国式管理”太难。中国式管理绝对不是煮点《三国》,评点《水浒》,或者搞点“老板学”、“打工学”可以成气候的。尽管中国式管理的资源丰富,但绝对是鱼龙混杂, “专制”就是中国文化和管理的毒瘤,它的“儿子”“权术”也不是什么好东西,陈雪频先生所批判的中国式管理恰恰是以这些为主调(难怪陈先生生气),当然,在待人接物、处理矛盾上讲点策略不属此列。真正的中国式管理,应该在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充分吸收西方管理智慧和经验,并“出于蓝而胜于蓝”。

探索中国管理的真谛,是中华民族的大事,鄙人不才,不敢妄言,但本着“匹夫有责”的心态,姑妄言之。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是鄙人能说清楚的,北京大学金开诚教授概括为四大支柱:阴阳五行,天人统一,中和中庸,修身克己。高山仰止,佩服!但这些对管理形成什么影响呢?我认为,对中国管理影响最大的是后两点,当然,“中国式管理”绝对不是“中国的传统管理”,除了吸收传统智慧、舍弃传统文化糟粕外,还需要吸收西方的民主、自由、法制、科学等文化精髓,甚至需要兼顾社会发展的需要。这里仅凭个人认识,希望略举中国式管理的一些特征:

1,中和中庸。简单地说,中和就是和谐处世,中庸就是合理恰当地办事。这种境界,是美国人难以理解的,中国人可能说不清楚,但还是可以意会的。奉行西学的人总喜欢批评中和中庸,说什么“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但事实上,一和二之间还有很大的空间和可能,一和二仅仅是一种偶然。需要重点说明的是,中和不是无原则地妥协,中庸也不是无原则地和稀泥。孔子有句话,叫“报怨以直”,大概意思是你怎样对我,我就怎样对你,这样不但不会影响和谐,相反,这样会更和谐,恶人得到恶报,好人得到好报。中庸给管理的指导意义还在于:企业要处理好与股东、社会、政府、员工、合作伙伴、消费者等的关系,做事不要过头,有的事情要留有余地。当然,有人反对,见仁见智吧,把自己的思想放到别人的脑袋里是很难的。

2,内在仁义。杭州小拇指的总裁兰建军先生曾说:一个人在做坏事时总是要给自己找理由,不然就痛苦了。这就是中国人的特性,从小就被教导要做一个好人,而且是无条件的。西方的文化是原罪论,西方的博爱是基于社会契约的,爱上帝。可以上天堂,爱别人,可以得回报。西方文化讲法治,法无明禁即为允许,而且监督是应该的。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监督还勉强可行,但把人假设成坏人,还是没几个人能接受的。当然,在现代文化背景下,仁义与民主、法治、自由是要联系的,这些都不存在“体用”之说,而是紧密结合。

3,情理法的统一。有人说应该是“法理情”,法为大,讲点“情”,那是“法外施恩”,一般不允许。我认为还是“情理法”,管理的目的是“安人”,安人应该讲情。管理中的理,不仅仅指日常说的“道理”,而主要是指理性的管理系统,包括流程、标准、方法等内容,这是西方管理中最擅长的内容,是很有价值的。法,自然指制度。三者之中,“理”为主体,“情”为升华,“法”是保障,不可偏废任何一方。

4,全员共修。2009年第四期《(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开篇就提出:员工是什么?这个问题确实值得管理界深思,而且可能会掀起一场管理的革命。前段时间《(哈佛)商业评论》发表了一个报告:《海底捞的管理智慧》,我认为,海底捞的最大的不同在于“把人看得更像人”,既然是人,就是同类,就应该同等对待,而不是企业(经营者)的资源。企业有企业的需求,人有人的需求,如果是平等地结合,那就要满足双方的需求,怎么办?共修!就是大家一起进步。

那么,怎样实现这种“中国式管理”呢,其途径为:立心、立制、立人。立心,就是建立企业的哲学;立制,就是建立企业的管理体系;立人,就是帮助员工成功,员工成功了,企业就成功了。

“中国式管理”,何其大也,只有那些既能拿捏中国式的中和中庸,又能熟练运用西方的标准化的管理者,才能在管理上游刃有余。

上一篇:含泪的微笑 下一篇:强化非正式制度 建设节约型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