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而望远 遗世而独

时间:2022-06-25 12:48:39

陈子昂(约661~702),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新人物之一。字伯玉,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他发愤攻读,博览群书,擅长写作,关心政治,24岁时举进士,为武则天所赏识,后被人陷害,冤死狱中,年仅42岁。

唐代登高诗的主旋律就是一个字:悲。诗人借登山、登楼、登塔来言愁述悲,表现家国之恨、身世之痛以及沧桑之感。而陈子昂的旷世绝唱《登幽州台歌》慷慨悲壮,前承建安风骨,后启盛唐之音,是初唐登高诗的代表作。仅二十二字,读来却激越异常。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回头看看,哪里有古代贤明君主的踪影,放眼望去,后世也不见一个礼贤下士的明君。

我真是生不逢时啊,想到天悠悠而高远、地悠悠而广袤的天地之间,我独自忧伤,禁不住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

一声长叹,仿佛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倾泻而下,又似无端而起的一阵旋风,直冲苍穹。四句绝唱,令无数人刹那间为之心动,感喟不已。清代黄星周评论这首诗说:“胸中自有万古,古今诗人多矣,从未有道及此者。此二十字,真可泣鬼。”

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以右拾遗参谋军事,随军出征。陈子昂认为这次出征是他政治命运的一个转机,所以对此次远征寄予了莫大的希望;但武攸宜为人轻率,昏庸无能,不学无术又刚愎自用。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随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仍不为采纳,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和打击,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幽州台,仰望茫茫苍天,想前望后,慷慨悲吟,写下了千古名篇《登幽州台歌》。

这首诗没有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只写登台的感慨。既非五言也非七言,既无工整的对仗也无华丽的辞藻,更没有借助什么意象,却成为千古名篇,原因何在?陈子昂是一个有着宏大的理想和抱负、不甘平凡的人,一直怀着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在政治上,他革新图强,针砭时弊,企图救世,但生不逢时,抑郁不得志;在文学上,他不满初唐馆阁文学之风,打出了回归建安风骨的旗帜,开启了诗歌的盛唐气象之门。陈子昂的悲剧就在于他处在这样一个转折点上,处在众人皆醉我独醒、有报国之志但无用武之地的尴尬境地。

鲁迅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了给人看。是啊,越是美好的东西,毁灭起来就越是深沉悲壮、震撼人心。这首诗风格明朗刚健,视野开阔,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诗的前三句粗笔勾勒,以浩渺广阔的宇宙天地和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作为深邃、壮美的背景加以衬托。第四句饱蘸感情,凌空一笔,使主人公慷慨悲壮的形象凸显在画面的中心,画面顿时充满神韵,光彩照人,构成一种孤寂、幽深、寥廓的意境,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跃然纸上。更令人叫绝的是,诗人旷视四野,思接千载,把悠悠之天地,古今之贤人统笼于笔下,直抒胸臆,一吐块垒,沉郁悲壮。

顾随先生评论此诗说:“此首风雷俱出,是唐人诗,是初唐诗。”白居易《初授拾遗》云:“杜甫陈子昂,才名括天地。”如果说《登幽州台歌》抒发的是一个满腔济世情怀却深受压抑的志士的孤独感,那么杜甫的五言律诗《登岳阳楼》竟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昔日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终于如愿登上了岳阳楼。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分割在东南两域,翻滚浩荡的水波,吞吐日月昼夜不息。亲朋好友们都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着孤舟四处漂流。北方边关战事不停,我倚窗远眺,泪眼矇眬。

若论诗的意境的开阔、炼字炼句的功底及艺术表现力,古今极少有人能出其右,难怪它被誉为“古今登楼第一诗”“盛唐五律第一”。

杜甫的晚年时局动荡,他本打算在安史之乱之后回到长安,但是终于未能走出湖南,而是在穷困潦倒中度过人生的最后两年。大历三年(768),杜甫乘船经荆州入洞庭,在一个“舟雪洒寒灯”的严冬的傍晚登上了岳阳楼,写下了千古传诵的杰作《登岳阳楼》。国家命运风雨飘摇,大唐江山在战乱的厄运中几近分崩离析,见证了自己祖国盛极而衰的杜甫是怎样悲苦的情怀?一泓洞庭水,几行离人泪。多少游子曾站在这里举杯咏怀,多少大师留下不朽的辞赋,却已经和如今的杜甫再没什么关系,他走过了仰慕洞庭湖水的年少风光,如今的临湖望乡早已没有丝毫浪漫的心绪。“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看似平静的首联用“今”“昔”二字隐去了多少年颠沛流离的辛酸。“吴楚东南坼”,诗人在此隐约道出了心中对国家危亡的担忧。如果说此处一个“坼”字不足以说明这点的话,那下一句“乾坤日夜浮”才正是生动刻画了当时纷乱的时局。乾坤日夜浮动,昔日天子的威仪如今已变成了狼狈不堪的招架,叫人怎不生愁。下面紧接四句可谓字字啼血,直叹时运。战乱使亲朋好友再无相见之缘,老弱的家人和诗人自己也只得寄命孤舟,漂泊无依,让人不禁想起《春望》中的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是如出一辙的忧伤惆怅。然而即使已经沦落到了这般家破人亡的地步,诗人依旧心念祖国,遥望西北塞外的烽火连天,纵然想以身报国却无奈年事已高,身不能至,心却向往之。眼望着万里关山,到处兵荒马乱,刀戈不止,百姓流离失所,诗人北望长安,再也忍不住凭栏而泣,涕泗滂沱。这是多么让人不忍目睹的凄凉画面!这首五言律诗,自古以来曾经引得多少吟诵者怆然涕下。

杜甫一生历尽坎坷,遭遇了人生中、仕途上诸多变故,一腔愁绪化作诗情流诸笔端,让他那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为后人所敬仰!

《登幽州台歌》赏析

诗人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直言敢谏,但没有被武则天采纳,屡受打击,心情郁郁悲愤。诗歌写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句式长短参差,音节前紧后舒,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刘建勋)

《登岳阳楼》赏析

这首诗的意境是十分宽阔宏伟的。

诗的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说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飘浮在湖水之中一般。只用了十个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浩大形象特别逼真地描画出来了。

杜甫到了晚年,已经是“漂泊西南天地间”,没有一个定居之所,只好“以舟为家”了。所以下边接着写:“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亲戚朋友们这时连音信都没有了,只有年老多病的诗人泛着一叶扁舟到处漂流!从这里就可以领会到诗歌开头两句“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本身含有一种什么样的意境了。

这两句诗,从表面上看来,意境像是很简单,但这里并不是写登临的喜悦;而是在这平平的叙述中,寄寓着漂泊天涯,怀才不遇,桑田沧海等许许多多的感触。我们知道,杜甫在当时的政治生活是坎坷的,不得意的,然而他从来没有放弃抱负,但哪里想到一事无成,昔日的抱负今朝都成了泡影!因此在这一首诗的结句才写出“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眼望着万里关山,天下到处还处于兵荒马乱之中,诗人倚定了阑干,北望长安,不禁涕泗滂沱,声泪俱下了。

(傅庚生)

上一篇:案例教学的特征与实施 下一篇:停靠 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