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发展 合作 共赢

时间:2022-06-24 11:58:00

健康 发展 合作 共赢

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与之相适应的是学校文化的变革与转型。广义的学校文化涵盖了管理文化、课程文化、德育文化、教研文化等层面,其中,教研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它包含了教师的教育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培塑,因此在基础教育变革尤其是学校文化变革中占有重要位置。如何建设新型教研文化、激活教研中层组织的文化活力、借助教研层面的文化构建来带动整个学校文化深层次的重建,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管理领域的一项重要课题,也是学校领导一直关注并致力于建设的课题之一。接下来,笔者将对我校新型教研文化建设作详细介绍。

一、前瞻理念――教研文化建设的灵魂

山东省威海市高区一中始建于1994年,建校以来,学校实施人文管理与精细管理,特别是在近几年的教育改革中,学校以“文化奠基,品牌立校”的前瞻理念为引领,逐步推进校园文化的转型与变革,形成了新型的管理文化、德育文化、学科文化、家校合作、教研文化等一系列文化。

作为学校文化的核心内容,在新型教研文化的建设中,我们以“健康、发展、合作、共赢”为核心理念,改变传统教研文化中的行政化、形式化、模式化,树立“大教研观”,全面盘活学校的教研资源,建立动态、开放、多元、自主、创新的新型教研文化,从而促进教师、学生、学校的健康发展。我们认为,教研文化的精髓在于共建与共享:第一,每一位教师都是教研文化的参与者和创建者。在建设的过程中,教师将学校的发展理念吸纳到教研文化中,将每个教研组的特色融入教研文化中,将每位教师的个体发展置于教研文化的整体发展中,通过共同发展形成教研文化。第二,教研文化作为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每一位教师也是教育资源的消费者,他们实现了教研文化系统内外的即时沟通和更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成就共享,这是教研文化的核心所在。

二、人文管理――教研文化建设的保障

管理催生文化,文化浸润制度,管理文化是教研文化的前提,什么样的管理文化造就什么样的教研文化。我校长期实施人文管理,创建了宽松和谐、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为构建新型教研文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政策导引

文化的构建需要政策的导引。在准确掌握教师专业发展情况的前提下,学校制订了教师专业发展计划,即确定教师的近期、中期和长远发展目标,制订“青年教师成长计划”“名师成长计划”等梯次发展目标,制订“个人研修”“同伴互助”“团队发展”等系列计划,从而促进教师的个体发展,为构建教研文化提供有力的支撑。

2.价值激励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充分关注教师的个性发展和价值体现,努力让每一位教师拥有特长、发挥特长:在校园网站设立年度名师榜、骨干教师榜、教坛新星榜;在年度评比中设置优秀课例、优秀教案、优秀指导教师、优秀青年教师等多项奖项,引导教师从不同的角度选择自己的位置,实现专业的发展和价值的体现。另外,我们还设置了合理的竞争机制,因为有竞争才有动力,以多种评价机制为杠杆,协调教师之间的竞争与合作:集体备课制度化避免了教师之间的差异,实现了有效合作,资源共享;教师业绩考评综合化,实现了个体与整体的共同发展。通过规则和制度最大限度地化解各种矛盾,逐渐形成了有序的竞争体制,实现了竞争双赢的理想局面。

三、多维教研――教研文化的载体

任何一种文化的产生与发展都必须依靠良好的载体,教研活动是构建教研文化的最佳载体。在教研活动改革中,我们采取“捆绑式前进”的方式,通过校本教研、备课教研、同伴互助和资源共享开展各项活动,营造具有校本特色的教研文化,实现教师的发展。

1.一体化共享

在信息化的今天,一体化共享已经成为最快捷的研修方式,它也是教研文化建设的有力载体。学校利用网络技术多主体、全覆盖、跨时空、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构建优秀教师主导下的校级教师网络教研共同体。

(1)网络资源共享

学校通过远程培训、网络教研、主题研修等方式,为不同年级的教师共享教育经验提供了平台,另外,还开辟了教师博客和论坛,如学科论坛、网络沙龙、个人博客,为构建学习实践共同体提供了网络空间。

(2)建立资源库

学校建立了学科教学资源库,具体内容包括电子教案、学案、教学课件、教学反思试题集锦等,并以备课组为中心不断充实内容,实现了资源共享,拓宽了获取知识的空间,扩展了信息的来源。

2.二梯度备课

集体备课是教研文化的最佳平台。长期以来,我们全力推进具有高区一色的集体备课模式,目前,“大备课、小备课”已经成为学校的特色,两个梯度备课模式的功能各有侧重,“大备课”旨在整体把握、宏观规划,“小备课”旨在精备课时、细化环节。将备课分为四个阶段,即分块备课、集体评议、个人修改、注重反思,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准确更有用的学习资源。在长期的备课实践中,我们总结了备课的“六要素”,即备课标、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备练习、备学生,有重点有难点地将课程建设得更加完善。如此一来,“集中研讨”与“田间地头”相结合的备课模式就能有效地集中教师的智慧,从而促进教研文化的发展。

3.三维度研训

教研培训是教师成长的最佳途径,也是教研文化建设的重要措施。我校以学科知识为载体,以教研组为学习单元,开展多维度的研训,旨在全面提升教师的能力。

(1)动态实时式培训

依据教师的需求,确定了不同教研组、不同层面教师校本培训的重点和范畴,开展了针对性、实效性、专题性的动态实时式培训。根据教师的需要,学校举行了“如何撰写教育随笔”“教师的语言艺术与情绪管理”等学科教研活动,适应了教师的学习需求,增强了学习动力,提高了教学效果。

(2)借水行舟式培训

我校充分利用多种资源请进派出,挖掘外部资源开展借水行舟式培训。在“洋思中学跟踪学习”和“上海名校学习”活动中,我们派出教研组长和学科骨干走进名校,了解课堂教学的新理念和新动向,回校后及时反馈给教师。同时,我们还注重挖掘本校资源开展校本培训,以点带面,全面辐射,共同发展。

(3)分层精控式培训

根据学科教师、梯队教师的特点,我们开展分学科、分层次、分梯队的校本培训研讨活动。针对青年教师开展的“青年教师论坛”提高了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针对骨干教师开展的“骨干教师专业发展研讨”激发了骨干教师的工作热情,避免了职业倦怠。总之,不同层面的学科培训立足于学科“小目标”,切入学科中的“小问题”,支持教学中的“小策略”,有针对性地构筑了“十三学科大研究”,共同营造了一个合作、分享的“大学科研训”。

4.“四梯次”研课

我校开展“四梯次”研课,目的是要让教师在教学中开展课堂观察、互助交往、学习反思、经验交流,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观察、批评、借鉴和吸收,这是文化衍生的重要途径。针对教师的层次,学校有计划地开展“名师讲坛”“骨干教师引领”“青年教师达标课”“青年教师过关课”四种课型,而研课活动则包括说课、磨课、讲课、评课四个环节,教师们全员全程参与。“四梯次”研课经过五年的改进,已经成为学校的教研特色,它能帮助教师在研究中反思,在反思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

四、多元发展――教研文化的价值取向

人文管理为教研文化的建设奠定了基础,多维研训活动为教研文化的建设提供了丰厚的土壤,而作为教研文化主体的教师,则在教研文化的建设中实现了多元发展与整体提升。

1.个体提升

在多维度教研活动中,教师的教学理念与策略在不断地改进与更新,这使教师的教学从日常教学实践进入到理论研讨与提升的层面,教学能力也得到全面提升。近年来,我校大批中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起来,成为学校的骨干教师,我校现拥有国家级优秀教师2名,省级优秀教师2名,获得市区级荣誉称号共计100余人次。

2.团队发展

新型教研文化发展的重要目标是团队发展,在新型教研文化中,各学科逐步建构起学习共同体,加强了有效协作,并开展竞争基础上的协作和协作基础上的竞争,实现了竞争与协作的动态平衡,有效地促进了团队的发展。近年来,语文组和英语组被评为威海市第一届“四名工程”评选的名团队,物理、生物、地理等教研组的团队发展也得到了一致认可。

3.整体提升

在“大教研观”的理念下,教师之间、教研组之间、学科之间以知识共享、经验共享、资源共享为基础来建立学科教研共同体。同时,在实际的构建中,我们通过课题活动、专家引领等进一步提升教研文化,通过研究实践――理论提升――文化建构的模式推动教师专业的发展,推动了学校整体水平的提升。

五、结束语

新型的教研文化应该是动态、开放、多元、自主、创新的文化,它具有凝聚、激励、熏陶、约束、辐射的功能。建设新型的教研文化对推进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学生、教师、学校的长远发展都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和影响。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完善教研文化建设制度,促进教研文化进一步成熟,保证学生、教师、学校的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省威海高区第一中学)

上一篇:浅谈随班就读生的融合教育 下一篇:浅谈新时代家长素养提升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