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开展数学活动教学的几点做法

时间:2022-06-24 04:23:11

谈开展数学活动教学的几点做法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是发展学生全身心的教学,教学的着眼点和出发点就是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数学教学要彻底改变教师单纯灌输数学知识的做法,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加数学活动,在活动中掌握知识,感受过程,收获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积极创设数学活动,让学生带着强烈的兴趣参加到活动中。同时,教师还可以把教材中需要教师讲授的内容活化为学生的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掌握知识。

【关键词】数学活动 数学思考 活化内容

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新课程理念特别强调关注学生的自主发展,要彻底改变教师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教学中,通过积极主动的数学活动,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通过让学生动手做、动脑想、动口说,使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探索求新,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一、引导学生积极从事数学活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并要求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诱发学生思维的源头就是课堂,在组织数学活动过程中,我们要激活学生的思维、思路和行为。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学活知识,用活知识。例如: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创设买玩具的活动情景,让学生用36元钱买一件价值8元的玩具,看看还剩多少元?学生通过活动、交流得出了几种不同的计算方法。有的小组认为可以先用10元减8元,再加上没用的26元得28元;有的小组认为可以先用36减6再减2得28元;还有的小组认为6减8不够减就用16减8得8,再加20得28元等等,经过讨论,学生们还争着说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如果老是想着一种方法有时就不方便计算了。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思考自己用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应用,学生充满了兴趣,也表现出了高度的智慧。有的学生说:我有21元,买文具盒要用6元,我就用10元减去6元得4元,再加11元,就剩下15元了;有的说:我有32个珠子,送给弟弟8颗后还有24颗,因为12减8等于4再加20就是24颗了……学生通过在生活中去看,去想,来课堂上议一议、算一算,把数学课的知识灵活运用到平时的生活实际中,觉得学了数学非常有用,这样的数学活动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

二、创设数学活动情境,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数学思考

数学教材呈现给学生的是简约、精炼、抽象的数学知识,教师要善于活化教学内容,创设数学活动情境,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和分析、整理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例如,教学“角的分类”一课时,可以为学生提供了十个角为学具,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先量出各个角的度数,然后各小组进行讨论,把十个角进行分类。汇报时,学生各抒己见,发现划分的标准不一样,得到的种类也不同。在这一操作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多角度的创造性思维。当学生按照三角形角的特点分为三类时,要求学生根据三类角的特点,大胆地为它们取名字。学生争着回答,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对于取对名字的学生教师及时加以表扬,大大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把学习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活动,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灵活,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了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再如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时,可以设计了开放的实验题,“求一个玻璃瓶的的体积”。有的学生提出:这种形体未曾学过无法计算。这时,教师鼓励学生用心思考,积极探究。经过小组学习活动,学生举手答到:在瓶子中倒满水,然后再把水倒入量筒中,就可以测出瓶子的体积;有的说:把瓶子放在一个有计量刻度的水槽中,把空瓶子放入水中,看水涨了多少,这样就可以测出瓶子的体积。开展这样的实验活动能给学生提供展现个性的机会,为鼓励学生创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类似这样的教学活动,有利于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活化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感悟数学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倡导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教学中,如果老师动得多,那么学生可能就只是一个听众,静的机会多,失去了亲身经历的机会,学生的主体地位很难显现出来。教师应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转化知识的呈现形式,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培养学生思维的自主性。比如:排队是我们学生天天都在经历的生活事例,通过这个活动,可以使学生更为自主地了解基数和序数的知识。人民币的认识这一课,可以创设模拟的商场让学生在组内进行买卖活动,在自主活动中学生不仅认识了人民币,而且也学会了简单的兑换。这样,在做中学,学习更现自主性。孩子们实实在在地体会到生活中的数学,切实感受数学与自己学习生活的密切联系,使他们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身边的事物。因此,自主参与活动是帮助学生积极思维,掌握知识的法宝。再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组织学生自由摆出自己喜欢的一种学具共12个,要求摆得美观又整齐。不一会儿,学生就摆出了自己的作品,接着,让几个学生来说说他们的摆法,怎样能看出是12个。你们摆的是几个几?学生讨论后得出:3个4相加、4个3相加、2个6相加、6个2相加或是12个1相加都得12。教师要把握住时机,继续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得到的“几个几”是不同的,但和都是12。继而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这样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确保了人人获得成功,人人都有成功的体验,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完全凸现出来。因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比起教师出示一幅图让学生去观察得出结论的过程来,学生理解、获取知识的效果更好。教师的动不等于学生的动,课堂上尽可能让学生的手、脑都动起来,自主地去体验成功,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上一篇:高中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的方法 下一篇:教育能离开惩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