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立体式精准扶贫 助推水满乡致富

时间:2022-06-24 11:39:45

摘要:精准扶贫是一项系统性、持续性工作,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是政府一直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文章以水满乡为例,浅析当地扶贫现状,提出智力扶贫、重视党建教育,建立一户一策档案,积极探索“立体式扶贫”新思路。

关键词:政府;精准扶贫;水满乡;立体式扶贫

一、水满乡的现状

(一)地理位置

水满乡座落在五指山脚下,位于海南省五指山市东北部,介于北纬18°41′~18°52′,东经109°28′~109°37′之间,东与琼中县毗邻,南与保亭县和五指山市南圣镇交接,西与冲山镇、毛阳镇相依,北靠琼中县,距五指山市区34公里,距海输中线33公里。

(二)基础设施滞后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自然等因素制约,水满乡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经济基础差、底子簿,群众自给自足观念根深蒂固,生活水平低,特别是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落后,严重制约着水满乡经济调控体系 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三)青壮年劳动力缺失

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外流, 老年人和部分幼龄儿童留守乡村。留守在农村的人口多为劳动能力欠缺的老弱, 这部分人群缺乏创造财富的能力, 并且身体状况相对较差, 容易出现 “因病致贫” 或“因病返贫”的现象。

二、政府精准扶贫的举措

(一)茶为媒旅开道――茶叶+旅游 实现“农旅融合”

五指山市出台了《五指山市全域旅游建设工作方案》,明确提出,要抓好牙胡梯田、水满毛纳村、南圣新民村、初保原始村落、水满新村苗寨等乡村旅游示范点建设。政府通过将扶贫纳入地方旅游整体规划,将贫困地区打造成“乡村度假基地”,将脱贫产业建成旅游产业,将贫困人口发展成为旅游从业者,实现旅游与农业、旅游与扶贫的有机融合。一个以茶产业为基础,以农业和旅游为双核,以现代茶叶生产、山地休闲、乡村文化体验、乡村养生度假等四大功能于一体的“农旅融合”的精准扶贫示范区正在五指山悄然崛起。

近年来,种植在热带雨林里的茶树,更是吸引了不少团队游客前来参观、采摘,村民们借此机会开办农家乐、民宿,销售农副产品,这个小村庄慢慢富了起来。随着旅游项目的不断推进和旅游基础设施的完善,水满乡旅游接待能力增强,游客旅游体验舒适度也得到提升。在旅游的带动下,景区景点、餐饮、住所等旅游相关产业为水满乡人们就业提供广阔的空间。

(二)培训助推精准扶贫――只有开对“药方”,才能拔掉“穷根”

五指山是海南著名的茶乡,但苦于没有技术创新,村民一直没有发展茶叶种植的合适机会。五指山市政府请来了专家对村民进行培训,茶叶专家结合水满乡实际,为少数民族贫困户及茶农深入浅出地讲解茶叶品种选择与苗木调运、茶园园地选择与规划,着重讲解了种植规格与种前整地施肥、茶叶种植、苗期管理和移栽、采摘和初加工、病虫害防控等环节的技术要领,并就如何进行有效的病虫害防治,如何科学灌溉、基肥,如何保障茶叶安全生产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地解析。通过培训学习,使少数民族贫困户及种植户进一步了解了茶叶种植和制作技术的要领,增加了少数民族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信心。培训人员纷纷表示受益匪浅,既增长了见识,又拓宽了思路,将努力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产当中去,让茶叶产业成为自己增收致富的“摇钱树”,早日鼓起“钱袋子”,摘掉“穷帽子”,实现脱贫致富。

(三)种植山栏稻125亩,精准扶贫促进黎族农民增收

山栏稻是一种旱稻,是黎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筛选出来适宜在干旱地带种植的稻种。近年来,因其产量不高且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破坏,山栏稻的种植规模已经逐渐缩减。海南省五指山市水满乡将山栏稻从山地种植转变成水田种植,其规模已达上百亩。此举措既保护了生态环境,也让山栏稻这种传统稻种的传承得到了延续。

水满乡为了实施精准扶贫,促进少数民族农民增收,利用产业发展进一步整合资源,大力发挥规模效应,积极培育和发展当地特色产业。去年,为了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该乡毛纳村黎族村民积极整合村中土地资源,自发成立了五指山毛纳村有机农业合作社。农户通过加入该合作社不仅可以获得地租收入、务工收入,还可以按照持有的股份获得利润分红。为保证山栏米的销售渠道和经济利益,合作社采取订单式农业模式,与收购公司签订了购销协议。据悉,2017年合作社共育秧700斤,亩产量预计达到300斤上下,稻谷的售价也暂定在12元/斤。

三、助力精准扶贫的几点建议

(一)智力扶贫:扶贫扶智方长久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教育是最根本的扶贫。要实现精准扶贫需积极开展农业生产生活技术传授、培训等,帮助村民发展特色种养殖业;开展助学活动,帮助贫困家庭子女读书,提高教育质量、提升人口素质,真正让村民变被动为主动,变“输血”为“造血”。同时,还需深入群众生产基地,结合实际,为村民传授种植、养殖等技术方面的知识,并深入考察贫困户的养殖基地,进行技术指导。

(二)重视党建教育,思想先行

政府应重视对扶贫点的党建工作,政府派党支部进行党建共建,结对帮扶。驻村第一书记召开党员会议,讲党课,通过开展“三严三实”、“两学一做”活动;同时,积极组织水满乡党员干部、贫困户、致富带头人到三亚校区、三亚吉阳区中廖文明生态村、天涯区槟榔河文明生态村等地进行考察学习,开拓了党员干部群众的视野,极大地促进了党建共建工作。

(三)“一粢徊摺敝力精准扶贫

根据水满乡的水利设施、交通道路、农业生产等情况,政府应派驻村干部到该帮扶的贫困户家中,仔细查看他们的住房环境、生活条件等。填写扶贫手册,详细了解每个帮扶对象的家庭成员、生产生活和家庭收入等基本情况、询问致贫原因、具体发展愿望以及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并详细分析发展水满乡目前发展所遇问题,探讨“一户一策”的脱贫致富方案。

(四)进一步完善公共基础设施

尽快推动水满供水工程、污水处理厂、集镇广场改造、毛水路至郑海度假村市政道路、方龙北路等项目开工建设,在不断完善水满各项基础设施的基础上,逐步打造一批特色旅游目,一步一脚印,丰富水满的特色旅游资源,积极发展全域旅游,让游客进得来、留得住。

(五)积极探索“立体式扶贫”新思路

要从平面、分散式扶贫转向综合、聚力式扶贫。将产业扶贫、教育扶贫、资金帮扶、科技扶贫、就业扶贫、卫生扶贫、基础设施扶贫等统筹协调起来,全方位、多渠道、多角度帮扶贫困户,实施“立体式精准帮扶战略”。同时,强化结对帮扶工作,与贫困户结对子的学校干部和驻村干部要深入群众,做好困难户摸排,搞好民情调研,建立工作台帐,切实把握水满乡及帮扶对象的实际情况,做到知民情、了民意,做到对每个帮扶联系对象底子清、情况明,切实解决帮扶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同时,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一要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让老百姓真正参与到扶贫工作中来,找准扶贫突破口,推进“一村一品”建设,将扶贫工作做细做实做出成效;二要发挥学校智力资源优势,开展农业生产生活技术传授、培训等,帮助村民发展特色种养殖业;开展助学活动,帮助贫困家庭子女读书,进行智力扶贫;三要因地制宜,制定扶贫工作长效机制,狠抓落实,探索出多维立体的精准扶贫开发模式,实现从民生帮扶到产业帮扶,再到智力帮扶,带动水满乡脱贫致富。

四、总结

扶贫工作任重道远,要推进五指山市水满乡脱贫致富,政府除了现有的因地制宜推行茶叶+旅游 实现“农旅融合”、培训茶农种植茶叶知识、种植特色山栏稻外,还需从智力上扶贫,重视党建教育,建立一户一策档案,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和积极探索“立体式扶贫”新思路,实现精准扶贫。

参考文献:

[1]邓维杰.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J].农业经济,2014(06).

[2]马尚云.精准扶贫的困难与对策[J].学习月刊,2014(19).

[3]武国定,方齐云,李思杰.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应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6(04).

[4]郑万军.通过主体培育推进农村精准扶贫[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02-17.

[5]谢君君.教育扶贫研究述评[J].复旦教育论坛,2012(05).

(作者单位:李冰晶,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田小雷,海南八所海事局)

上一篇:关于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Mathematical models for the repairs of th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