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滑冰运动员心理训练的策略研究

时间:2022-06-24 10:56:11

【前言】速度滑冰运动员心理训练的策略研究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速滑运动员应该积极主动地配合教练员一起完成赛前心理的训练,每个人的心理活动都存在差异,但是每个人心理的动向运动员自身最为了解。因此,不论教练员采取多么科学的方法,多么个性化的培训模式,最为重要的还在于,运动员本身是否对赛前心理训练有所认识。如果运动...

速度滑冰运动员心理训练的策略研究

摘 要:通过对速滑运动员心理训练策略进行考量,发现:加强运动员和教练的协同配合程度、加强和提升运动员心理素质和能力、加强和提升运动员心理训练的培训、建立科学有效的心理训练评价体系、加强和完善一体化心理训练的模式,可以促进与提升速滑运动员的竞技水平。

关键词:速滑运动员;心理训练;评价体系

一、建立科学有效的心理训练评价体系

各省市的速滑协会,应该从实际出发,建立一套更为完善的对教练员的考核和评价体系,进一步加强对速滑教练员的监管力度,适时进行考核抽样,对教练员赛前心理辅导训练的效果进行考核,及时对教学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更正,不断提高教练员的执教水平和能力。赛前心理的训练不仅只存在于速滑项目之中,因而,相关组织部门应该增强跨学科之间的交流和学习,为速滑项目的赛前心理训练提供更多的参考性意见,为不断更改和创新理论观念提供重要的支撑。教练员必须长期重视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运动员良好的心理素质不是短期内通过几次心理训练就能形成的,而是长期系统的心理训练逐渐积累和发展的,运动员有稳定的心理和扎实的专项技术才是取得胜利的关键。

二、强化运动员和教练的协同配合程度

速滑运动员应该积极主动地配合教练员一起完成赛前心理的训练,每个人的心理活动都存在差异,但是每个人心理的动向运动员自身最为了解。因此,不论教练员采取多么科学的方法,多么个性化的培训模式,最为重要的还在于,运动员本身是否对赛前心理训练有所认识。如果运动员本身对于赛前心理的训练并不重视,采用一种敷衍的态度,消极对待,那么即使再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以及训练理念,也无法使运动员的赛前心理训练起到应有的效果。因此,速滑运动员必须自主调动自己的主观情绪,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明确赛期心理训练的目的,进一步配合教练完成相应的训练任务和目的。

三、强化和完善一体化心理训练的模式

教练员要更加完善一体化的心理训练模式,加大后备人才的选拔力度。速滑运动员的训练和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长期的、系统性的训练是保证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的前提和重要保证。赛前心理的训练更是如此,要更为科学地选拔后备人才,并对其进行心理的辅导和训练,就要使运动员在整个成长的过程之中,不仅接受专业的技能训练,同时还要接受专业的心理训练。高校相关领导以及各组织部门,应聘请和组织专业的体育科研人员介入速滑项目的训练,和教练员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反映,通过更多的科学手段,为运动员的心理训练以及辅导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这是提高速滑教练员心理训练手段的重要方法。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到在心理训练理论和思路上不断发展,在这样不断的发展之中,不断地更新速滑项目的意义和内涵,通过一系列的改变来适应速滑项目后备人才的选拔需要。

四、强化运动员心理训练的培训

加强速滑教练员的岗位培训,相关管理和组织部门要根据每一年的比赛时间以及修整周期,适当地组织安排速滑教练员进行培训,并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有关赛前心理的辅导和训练,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在短期的培训中,最大限度地提升速滑教练员的水平。在培训中,要尽可能邀请心理学、生理学以及相关学科的专家,进行多方面的会谈,对赛前心理训练之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多方面的、集中性的跨学科和跨领域的讨论。这样正规系统性的学习和培训,是提高心理训练能力的一种必要手段和重要途径。同时,学校应该尽可能选派优秀的速滑教练员,在积极参加岗位培训的同时,更多地同省外乃至国外的优秀速滑教练员进行交流学习,在学习国内外教练员优秀经验的同时,选择一条最为适合速滑未来发展的道路。

五、强化和提升运动员心理素质和能力

速滑项目要求运动员必须要具有强大的心理能力和力量,而任何一种心理品质的形成,并非短时期内能够塑造的,改善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提高其抗压的能力,是通过长时间在训练和实践之中获得的。没有任何赛前的心理训练方法是一学就会的,这样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因此,运动员必须在日常的训练之中,坚持进行赛前的心理训练,不断地学习,循序渐进,这样才能够取得满意的效果。对速滑运动员进行心理训练的目的在于,在比赛之中承受更多的心理压力,更好地完成技战术的动作,进而取得优异的比赛成绩,正因如此,赛前的心理训练要和体能以及技战术训练适时地相结合,通过赛前的心理训练,及时总结并应用于比赛之中。

参考文献:

[1]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

[2]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上一篇: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探究 下一篇:情境教学法在体校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