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位之路 第3期

时间:2022-06-24 08:36:47

4年。5个亿。326所。这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合格学校建设的一组数据。风生水起的合格学校建设,让这里的办学品位提升了一大步。

由“要我建”为“我要建”

州教育局副局长包太洋开门见山地告诉记者,自治州的合格学校建设,有一个从“要我建”到“我要建”的过程。此话怎讲?因为建成一所合格学校,省里奖励10万元,州里配套10万元。如果仅仅是这20万元,丝毫没有吸引力,用不少校长的话说是“打汤喝都不够”。但州里、县里,甚至是学校,却又乐此不疲。根本原因是合格学校建设能惠及老百姓,能提升办学品位。这是每一个党政领导、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梦寐以求的。

泸溪县是国贫县,办学的底子比较薄,因而“我要建”的愿望更为迫切。采访时还在教育局长任上的徐朝洪告诉记者,四年来,全县投入资金6000多万元,完成合格学校建设项目校28所,建设项目203个,真正实现了建一所、成一所、像一所的目标。但对于泸溪县来说,这只是规定动作,出彩的还是自选动作。四年时间里,我们自加压力,对一批不在项目校建设之列的农村小学进行了改造。

徐朝洪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该县长坪乡马王溪学校,2008年改造前,仅有四间红砖教室、一座泥土垒建的刘家祠堂和一个呈梯形状的“巴掌大”的土操场。因校园中的祠堂供奉着几个呲牙咧嘴的菩萨,学校一度被村民们戏称为“菩萨学校”。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县里领导多次到学校调研,做村民的工作,解决祠堂搬迁和征地问题。2009年,现资公司投入35万元,县政府投入48万元,建起了综合楼、教学楼和宿舍楼,配备了电脑室、图书室、阅览室;2010年,教育局又投入20万元修建了塑胶跑道,建设了多媒体教室。

当记者来到马王溪学校实地查看时,一个班的孩子正在上体育课。孩子们在塑胶跑道上进行小组赛跑。随着此起彼伏的加油声,他们一个比一个跑得快,再也不用担心被脚下的泥土绊倒了。校长郑长林骄傲地告诉记者:“我们马王溪学校,花红草绿、绿树成荫,赢得了全湘西‘村小之花’的美名。”

花垣县以合格学校建设为抓手,强力推进教育强县建设。采访时还在教育局长任上的黄智勇深有感触地说,花垣县的合格学校建设,不是教育一家在做,而是全县的统一行动。这得益于县委、县政府把合格学校建设当成一个改善办学条件、规范学校管理、提升办学品位的难得机遇。前任县委书记宛庆丰也好,现任县委书记彭益也好,都是“以父母之心办教育”。教师出身的彭益曾在全县干部大会上旗帜鲜明地说:“给教育投入多少钱都不过分,花垣的现在和将来必须依托教育。”有了这个认识,便有了“合格学校建设工作优先决策,所需资金优先投入,建设项目优先建设,基础设备优先配置”的行动。2008年以来,县财政整合投入资金6700多万元,完成了33所合格学校建设任务。

在花垣县,政府确保投入主渠道,部门和社会也不忘支持,三驾马车加速推进了合格学校建设的进程。比如,县农办等部门在吉卫民族中学合格学校建设中捐赠物资价值达54.3万元;花垣县钰沣公司为民乐中学捐赠800余套学生课桌椅、50套教师办公桌椅和20块黑板,价值20万元;吉卫镇吉卫村村干部组织村民为吉卫民族小学合格学校建设义务投工500余人次。除此之外,全县共接受社会捐赠资金用于合格学校绿化、美化、硬化等小型工程建设近400万元。另外,他们和泸溪县一样,投入600万元,改造了12所非项目校的村一级小学。

龙山县是一个偏远的少数民族大县,全年财政收入仅两亿多一点。四年来,龙山县多方筹措资金1亿多元,把60所中心完小以上学校建成了合格学校,并将8所不在项目校之列的完全小学按合格学校标准进行建设,让一座座美丽学校奇迹般地矗立在土家山乡。

记者走进水沙坪小学,只见崭新的教学楼、综合楼拔地而起,宽敞平整的运动场与青山绿水相辉映,为“诗画水沙坪”增添了几分诗情画意。

“这些都是新建的,以前的学校都是木质结构的瓦屋,低矮破旧,很多教室一下大雨就漏雨,没法上课,只好‘搬家转移’。也没得学生食堂,运动场到处都是坑坑洼洼的。是合格学校建设让学校换了新颜。”水沙坪小学校长姚绍银饶有兴致地对记者说。

“作为国贫县,按照省里要求建成合格学校难度是相当大的,我们变‘要我建’为‘我要建’,花小钱办好了合格学校建设这件大事。”面对记者的采访,县教育局局长田富荣发出了由衷的感慨。

“宁可用坏,也不能放坏!”

合格学校创建之前,湘西不少学校基本上是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打天下。随着合格学校建设的强力推进,这种情况正在成为历史。

有着60多年办学历史的吉首市第五小学地处城乡结合部。由于硬件条件差,教学设施配套不足,几年前这所学校常常为招生发愁,每当秋季开学前,五小总会组织教师分组下去招生,即便如此,学生最多时也就600来人。而现在情况不一样了。“学校前前后后投入资金1099万元,硬件建设和配套设施得以完善,学生都争着来。学校现有2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达1196人。”校长向松茂激动地说,“是合格学校建设为学校的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2006年,符吉平刚来时,学校没有专门的音乐教室,每次上课都是一个班一个班地跑,除了一把电子琴和一台录音机,再没有别的音乐器材。为了上好音乐课,她绞尽了脑汁,有时候不得不采用一些土法子。“我清楚地记得每次上打击乐课,我都是带着孩子们用小木棍敲击课桌,或者领着他们将矿泉水瓶子装上碎石子,摇动瓶子来感受打击带来的旋律。”符吉平说。

借着合格学校建设这股东风,学校配备了专门的音乐功能室,并配足、配齐了各种音乐器材。记者走进音乐功能室发现,黑板是五线谱电子板,讲台上有一个多媒体设备,讲台的右边是一台钢琴,讲台下摆着几十把小凳子。

“再也不用为创设教学情境发愁了。”2008年参加工作的音乐教师陈慧玲介绍,多媒体设备可以播放各种音频、视频,五线谱电子板上,点一下音符就能发音,钢琴能弹奏出比电子琴更优美的旋律。老师们喜欢上了音乐功能室,现在无论是音乐活动课、乐理课还是音乐欣赏课,他们都在那里上。

音乐功能室的建设,受益的当然是学生。五年级学生严雨婷,以前是一个很害羞的小女孩,现在大胆开朗多了。严雨婷说:“以前没有那么多器材,教室的空间也小,现在可好啦,拿着话筒,和着钢琴声站在前面表演,就像小明星一样。”

五年级学生谢志杰的特长是吹中音号。在老师的指导下,短短几个月时间他就吹得有模有样了。2012年9月,吉首市举行30周年市庆文艺晚会和教师节表彰大会,谢志杰和他的同学都被邀请参加了。“表演结束时,台下掌声热烈,我感到很开心、很自豪。”谢志杰说,“要是在三年前,我想都没想过自己能上台表演,因为那时候学校还没有中音号,我连中音号是什么样子都不知道咧。”

“配套与不配套,差距就是这么明显。”向松茂说。

“宁可用坏,也不能放坏!”这是记者在自治州采访时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在配套设施的使用方面,湘西州各地的做法是开设、开足各类拓展课程,让功能室和设备、器材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在花垣县团结镇团结小学,校长廖拥军向记者提供了一个实验室使用情况记载本。本子已经被用去了一半,记者看到上面密密麻麻地记载着每次实验的内容、人数和辅导教师。从记载本上记者发现,从秋季开学到记者到来之前,学生共在这里上课10次,第一次是9月15日,五年级一班的学生上“我们的呼吸”一课,授课教师是陆发茂;最后一次是12月18日,五年级一班、二班的同学们一起上“地球仪”一课,授课教师也是陆发茂。

“以前是没有,我们想用都用不上,现在有了,我们怎么能不好好利用呢?”说这话的是花垣县董马库乡中心学校的物理教师石远泽。自从1993年参加工作以来,石远泽一直在这里教物理,对于教学设施的配套与应用,他的感受比别人更深。

石远泽说,刚来时,学校的理化生实验器材加在一起只有三个柜子,占地不足半间房子。1996年学校完善了仪器室和实验室,但也只能满足于做一些演示实验和诸如力的测量以及氧气制作之类简单的分组实验。实验设施不完善,给石远泽的教学带来了不少麻烦,大多数时候他不得不采取一些土办法。

石远泽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堂电学课。“那天,我买了几米电线,用火烧成导线,再把电池盒、开关、插座钉在木板上,做成了一个电路示教板,为同学们演示串联、并联电路,同学们的热情很高。”石远泽说,那一节课上得出奇的好,下课后同学们还围着他要求再试试,他便把电路示教板放在自己的办公桌上,让同学们课后过过瘾。

“那个电路示教板去年还放在实验室里,不过我们已经不用了。”石远泽说。2010年11月合格学校验收之后,董马库乡中心学校建成了20多个功能室,不仅完全满足了小学到初中所有的演示实验、分组实验的需求,还满足了同学们借阅、娱乐和体育健身的需求。

“软实力”才是真实力

合格学校建设之路,远不止校园“硬件”这一个目标。

湘西州每一个教育人心里都清楚,除了“硬件”,还有更重要的“软件”,那就是教师素质、学校管理、新课程改革和校园文化建设,等等。只有“软件”也合格了、达标了,才是真合格、真达标。

州教育局秦平局长说:“事实上,‘软件’比‘硬件’更重要,因为‘软实力’才是真实力。在我们非常艰难、坎坷的合格学校建设之路上,‘软件’建设要走的路更长,要付出的努力也更大。虽然我们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但到现在为止,还不能说我们的‘软件’已经达到了令人完全满意的程度。追求‘软实力’,没有终点站。”

教师队伍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当然是最重要的“软实力”了。泸溪县一所农村小学的校长说得很风趣:“庙已经建好了,现在就看和尚念经的本事了。”庙里的和尚会念经,庙里的香火才会旺盛。学校教师的素质高,教学质量才有保障,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才有基础。

怎么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呢?我们来看一看泸溪县的做法。

泸溪县注重一个“实”字,真正是“踏石留痕,抓铁留印”。县教育局向全县教师提出了“爱岗敬业,幸福从业”的口号,要求每个教师都要练“三度”——看问题有高度,抓教学有力度,为人处事有气度;修“三心”——有事业心、责任心和爱心;过“三关”——职业道德考核关,教学工作评价关,文化知识检测关。教师文化知识检测这一项是泸溪县的创举,两三年中要考一回教师,考的内容以学科专业知识为主,考不及格不能上岗,还要自己掏钱参加培训、补课。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促使老师学习,老师爱学习了,书读得多了,知识积累丰富了,课自然会上得好,教学质量也就上来了。为了让城乡优质教师资源实现互动互补,县里还开展了“捆绑式”支教活动。三年间,他们派出400多名城镇学校教师对口支援农村薄弱学校。为了鼓励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县里对农村教师实行政策倾斜,2009年起实行农村教师岗位津贴制度,全县每年投入1200余万元,惠及1500余名农村教师。除了经济待遇倾斜,还有职称评审、职务晋升、评优评奖等倾斜政策。

在学校管理这一块,泸溪县以选好、用好、管好中小学校长为抓手,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明德小学校长包荣长说:“在校长培训班上,局领导明确提出,一个校长首先要有思想、懂管理、肯实干,还要讲人品、会上课。每年对校长的考核比对老师的更严格,要求更高。正是有了这些措施,我们自觉跳出了迎来送往的琐碎事务,始终站在课改和管理的制高点上谋划学校的长远发展。”

抓好了校长和教师两支队伍,泸溪县的教育风气肃然,生机勃勃。老百姓称赞:最规范的管理是学校,最文明的人是师生。

课改和教研被称为湘西州教育发展的“第一推动力”。“第一推动力”让学校有了活力,让课堂有了生机,让教师有了追求。

把课改和教研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是湘西州教育最出彩的地方。湘西州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和民间艺术,发掘民间艺术宝藏,让民间文化和民间艺术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走进孩子们的心田,成为湘西州课改和教研最重要的突破口。

在苗族聚居的凤凰县,民间美术、民间音乐舞蹈、民间武术都带有十分浓厚的苗家特色。老师们把剪纸、刺绣、织花、苗歌、竹竿舞、苗拳带进了课堂。学生不仅面对面领略了民族文化的芬芳和甘美,还在动手动口的操作和演练中,接受了民族艺术中蕴涵的伦理道德、人间真情、人文境界、民族尊严的感染和熏陶。

龙山县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把传承土家文化与艺体教学结合起来,将土家摆手舞、土家咚咚喹、土家民歌、土家溜子、木叶表演、土家花鼓、土家游戏等引入校园,大力开展艺术大课间活动。在龙山县华塘小学大课间活动中,我们看到了师生同乐的动人场景:摆手舞舞出了土家人的热情大方,咚咚喹吹出了土家人的幸福生活,清脆的木叶声、震天的锣鼓声、粗犷豪迈的土家歌声相互交织,校园沉浸在民族文化欢乐的海洋中。

花垣县边城小学位于美丽的边城小镇——茶峒,年轻的校长易尧很有思想,他说:“让学生发现边城的美,从而自觉保护边城的美,是我们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学校老师编写了校本教材《边城风韵》,介绍边城的风土人情和民间传说,让学生从小认识边城,还经常组织学生去景区开展清扫垃圾和保护文物的义务劳动。以活动为载体的德育实践,不仅净化了学生的心灵,还实现了学校管理文化的提升。

鲜活的教研、教改和生动的校园文化相结合,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全州在省、州两级立项的307项“十一五”教育科研课题中,就有70多项属于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课题,分布在各级各类中小学校。2007年第一批正式挂牌“州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与传承实验学校”的就有15所,像凤凰县三拱桥完小、花垣县边城小学、龙山县靛房学校等都是。吉首市第八小学编写的《剪纸活动》,花垣县边城小学编写的《边城风韵》,龙山县桶车小学编写的《红色教育读本》,保靖县碗米坡小学编写的《乡情教育》等校本教材内容生动丰富,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尤其令人高兴的是,一批名师在教研、教改中迅速成长。吉大师院附小徐锋和凤凰县腊尔山希望小学龙俊甲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徐锋参与编写的民族文化教材《儿童手工实验课程》作为优秀课程资源,在四川、云南、内蒙古、广西、广东等地的80多所学校推广使用,由他打造的校园文化墙成为该校最精致的一张名片。龙俊甲入乡串寨走访收集民间美术和传说故事,又拜民间艺人为师,学习各种民间工艺,成功地将民间美术引入课堂。他指导学生的作品有多幅在各种报刊发表,泥塑作品《苗家姑娘》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他还参与编写了《儿童与民间美术》《民间美术》《手工入门》等乡土教材。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软实力”的初步成果和生动体现。

上一篇:努力提升学校“软实力” 下一篇:龙启忠:我从湘西的歌海里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