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写作心理谈(下)

时间:2022-06-24 08:10:38

新闻写作心理谈(下)

在写作过程中注意心理的调节是很重要的。要学会积累“心理势能”;要有自信,要创造“小心――大胆――小心”的过程,防止“大胆――小心――大胆”的过程;要善于动静之间的转换;要克服过重的负担,树立“代言感”、“对象感”、“创造感”;也要善于利用自然心态。

多做准备,充分酝酿,积足势能,一气呵成。这四句话就是创造写作良好心理状态的最好方法。

充分自信是创造良好的写作心理状态的另一个重要的条件。中国有一句俗话:“放胆文章舒心酒。”这是一句很有味道的话。喝酒时快乐和不快乐是很不相同的,如果不舒心,内心郁闷,喝酒很容易醉;如果高兴,可以喝得多而不醉。以此来说到写文章,写文章的时候,从心理状态说,最重要的是放胆。放胆者,胆子要大也。如果胆子很小,这也不敢写,那也不敢说,这是很难写出好的文章来的。

写新闻报道,更需放胆,放胆更难。这是因为:

一、新闻报道是叙述和描写客观事物的文字作品,与那些主要是抒发自己的感受的文章不同。

二、新闻报道常常是在仓促的情况下进行写作的,自己对自己所要报道的问题,往往还没有做到“烂熟于心”,这种情况下,记者放胆也是有困难的。

三、新闻作品写作,更要考虑到所在新闻单位的宣传方针和宣传口径。

四、新闻工作的特点是“个体创造,整体完成”。

上面这四条,是新闻写作的具体环境并由此容易引发的记者的心理。我们不可能要求改变这样的一些环境,只能要求记者适应它们。关键是怎样放胆。

这里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小心――放胆――小心”的过程。

第一阶段是“小心”。在采访过程中,要很小心、很仔细、很踏实。“小心”,是要小心谨慎地把新闻事实搞清楚,不要发生失误和失真。“仔细”,是要认真仔细地选择新闻事实,选择最有新闻价值的部分和角度。“踏实”是要踏踏实实地考虑问题,总结出有分量的又符合实际的、有针对性的观点。

第二阶段是放胆。在采访完成之后,把要写的东西已经吃透了以后,再进入写作过程。一旦开始了写作,就应该是放胆的(不然就不要进入写作过程)。这时候,心理状态应该是充满自信的。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写作才能才得以充分发挥,写作过程中,还会迸发出“火花”――事先没有想到的精彩观点和精彩语言。

写作时,还要注意保持和不断加强这种心理状态。有的记者在写作初稿的时候,为了保持一气呵成的劲头,往往是顺手写下来,一直写完,这中间,他不注意文字的仔细推敲,也不去核对那些自己临时记不清的细节和数字,甚至不要求文章一下子就那么连贯。他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防止由于这些动作会造成写作的停顿,把思路叉开或打断,破坏了情绪。

第三阶段又是小心。文章的架子拉开以后,初稿完成以后,记者又要回到“小心翼翼”的心理状态。他要用最挑剔的眼光来看自己的作品,要一遍又一遍地修改,要一字一字地推敲,要……直到小样出来以后,还要再认真地审视自己的作品……

后面的这个“放胆”和“小心”都是在写作过程中的。有些人把这两个过程混合起来,不是首先把全篇“开”出来,而是“开”一段,修一段。作为一种习惯,这倒也是无可厚非的。但这样的写作方法,往往带来两个问题:一个是大的框架没有弄好就进入细部的写作,往往写到后来可能这一段全都不需要了,那么你的这些劳动就是白费了。另一个问题是,这样的写作方法,往往破坏了写作的情绪,不能形成放胆的良好心理状态。

更常见的是把“小心――放胆――小心”过程弄反了,变成了“放胆――小心――放胆”。采访时、构思时,很粗心、很随意;写作时,很拘束、没有信心;等到写成初稿,再也没有耐心修改,很“放胆”地交出去了。这样的“拧了个”心理状态,怎能把作品写好呢?

善于动静转换和结合也是创造一个良好的写作心理的重要方面

说记者工作是一个“动”的职业,大体上是不错的。他的工作内容天天在动,总是去追求“新”的“闻”;他的工作地点也在“动”,东奔西跑,忽上忽下;他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是在“动”的,有时可有帝王般的享受,有时要过叫化子的生活;他的时间上的要求也是在“动”的,有时急如星火,有时可悠哉悠哉;有时在嘈杂的现场要“立马可待”,有时可“躲进书斋”精雕细刻……

但是新闻写作像任何写作一样,要求有一个相对“静”的环境和条件。这样作者可以集中精力,可以不受干扰。但在以“动”为主的新闻记者工作中,获得这样的环境和条件又谈何容易!

这就要求记者具备这样的心理素质:他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由“动”到“静”的转换,在急急忙忙的采访结束之后,可以立即进入沉静的写作;也要善于在“动”中取“静”,即使在周围一片喧闹的环境中,也可以旁若无人地写作。

善于集中思想是这种功夫中的最大的功夫。这种素质并不是天生的,主要是后天锻炼得来的。

心理不等于习惯,但心理影响往往造成某种习惯,而习惯也影响着心理。记者要善于在养成好习惯的过程中培养和锻炼自己好的心理素质。

克服过重的精神负担是创造一个良好的写作心理状态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许多时候,写不好,不是由于不重视,而是由于太重视。这似乎是一种奇谈怪论,但这是实际存在的情况。

如果说不放胆是由于记者在写作的时候总是看着别人的眼色,想适应别人的要求,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写作的话;那么过重的心理负担则是自己老是要跟自己过不去,老是要按照自己的眼色――过分苛求的眼色办事。

有的记者,还没有开始写作,就对自己定下了很高的标准:这篇报道我一定要写好,一定要打响。或者想,这篇报道一定要争一口气,证明自己是有水平的……一连串的要求下来,结果反而把自己给吓住了。他开始写了,写了一段,甚至只写了一句,就觉得不满意――难道我的大作就是这样的吗?写一句,否定一句,直到把自己否定得完全没有信心为止!

还有一种“握笔病”。他采访归来,同别人谈起被报道单位的情况,眉飞色舞,口若悬河,生动有趣。但是一拿起笔来,干干巴巴,杂乱无章。“写”与“说”比较起来,黯然失色,判若两人!这也是难以理解的事情。把说的写下来不就行了吗?原来这样的人,一拿起笔来,就有一种异样的感觉:我现在开始“作文章”了!而“作文章”是要正襟危坐,不苟言笑的。正是这种“坐”文章的感觉使得他做不好文章。

过分重视为什么会搅乱了写作呢?因为它常常使自己失去了常人的感觉,失去了写作应该有的心理状态。写文章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事,写新闻报道更不是神秘的事,它无非是把新闻事实清楚地告诉读者,把有关的问题向读者说清楚而已。这个时候,他需要的是平心静气,和读者侃侃而谈、平等交流。在这样的心态下写出来的东西,读者是最能够看得进去的。如果是端起一副写大文章的架子,反倒不知道从何说起了;或者说出来的话也是读者难以理解的了。所以许多大作家都告诉人们,写作者无非是写话而已。而要写话,就需要有一个写话的心理状态。常人对常人说话的心理状态就是这种心理状态。

记者为了形成好的写作心理状态,需要培养和树立三个感觉

代言感:代他人说话的意识。记者写新闻报道,是要说自己的话的,但这个“自己”绝不是小我,而是记者所在的新闻单位、它的主管机关、被采访的对象(主要是那些先进单位和个人),乃至广大读者群这个“大我”。有代言感,记者就会增加写作的激情。

对象感:写作的时候,当然是一个人的劳动。基本上是“关上门”的脑力劳动。但记者不应该只是“自说自话”,他应该强烈地感觉到,是面对千百万读者说话。有了这种强烈的感觉,不仅会产生动力,还会自然而然地“生”出一些技巧。对象感不强是许多记者写不好新闻报道的重要原因之一。

创造感:例行公事的劳动,往往是呆板的劳动,呆板的劳动是很难产生激情的,是很难有较好的心理状态的。创造性的劳动,是探索性的劳动,是求新的劳动,往往也是充满激情的劳动。这种激情,首先来自创造欲望的激励,也来自创造成果的鼓舞。

在写作中,要想获得自己的一篇得意之作是很难的。但是在一篇作品中,有得意之题,得意之段,得意之笔,得意之句乃至得意之字,则是可求的。有人说,新闻记者要有这样的追求:自己写的作品不仅应该与别人写的作品不同,而且自己写的下一篇作品应该与上一篇作品不同。自己的下一篇与上一篇不同,就是创造的意识、创新的要求。有了这种要求,即使对一般稿件的写作,也会带来创造的冲动,而一旦有一点创新,也会带来创新的喜悦。这无疑都是对记者写作心理的良好的滋润剂。古语云: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就写作的心理来说,恐怕更是如此了。

利用自然心态写作,也是一种重要技巧

上面我们说的几种情况,都是培养自己的好的心理状态,以利于写作。在实践中,还有与此相反的情况,那就是利用记者当时自然形成的心态,顺其自然地进行写作。这是一个“即兴”的领域,因而也是一个很复杂的领域。这里只举几例说明。

抓住即兴的一瞬即逝的感觉。坡有两句诗,说的是如何写诗:“作诗火急迫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他告诉人们,诗兴一来,就要像追捕逃犯那样,“十万火急”地把它捉住,诗的意境,诗人对景物的感受,如果当时不记录下来,过后就再也难以把它描绘出来了。

记者写新闻作品也有类似的情况。采访中,第一次接触某人、某事、某景、某物,总有一种“初次见面”而产生的“第一感”,有的也称它为“直感”。这“第一感”,往往是清新、鲜明、亲切、实在。记者当时就应该把它捕捉住(例如抓紧时间把它写进自己的采访本)。不然,时过境迁,或者遗忘了,或者再也没有那时的清新而鲜明的感觉了。

记者初到一个新地方,对那里的事情的认识,还是一片空白,因而他自然就形成了一种好奇、兴奋、感知敏锐的心态。他的心灵的窗户是充分打开的。而在某一个地方呆久了、呆熟了,这种心态就自然消失了,他的感知的心灵窗户,常常处于封闭的状态。这也是为什么有的人久居一地反而写不好那个地方,而“偶尔到此一游”的记者却能写出感人的报道的心理原因。

许多记者都有这种体会!采访时那些即兴的感受要及时写下来,其中许多句子、段落,常常就直接进入后来的作品了。写采访笔记,是在写后来作品的预制件。

“记忆筛选法”,也是一种自然心态的运用。记者采访回来,心中的头绪很乱,一时不知从何着手写作。这时,如果报道时间允许的话,有的记者就让自己的心绪冷下来,既不再思考报道,更不去翻自己的采访记录。过一段,他再反过头来构思报道的时候,就凭着留在脑子里的记忆进行。这时,那些印象模糊的、浅淡的、理不出头绪的,都退去一边了,而那些印象清晰的、强烈的、理解深刻的,从中脱颖出来了。于是,他会觉得“豁然开朗”。这是因为采访中你遇到的好材料、好镜头,在当时总会给你打上较深的烙印,忘不了。而那些印象不深的东西,则往往是不甚重要,起码当时并没有打动你的东西。记者自己首先受感动,才能感动别人。留下了感动自己的,写出来,不就更能感动人吗?

上一篇:关于经济发展水平与地区报业关系的实证研究 下一篇:未成稿时题为梁